如果中國天眼遇到暴雨,裝滿了怎麼辦,怎樣排水?

小浣熊半月白


額,這個問題如果被那些專家們看見的話,我估計他們的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因為他們製造的,明明是一個全世界頂尖的射電望遠鏡,卻被無數的鍵盤俠認為是一口大鍋。

而且萬一要是下暴雨的話,這口大鍋指不定就被淹了,好吧,我想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全世界估計都要笑掉大牙了,我國的專家就是再笨,也不會想不到這個問題,所以真實的情況只有一個,就是這口望遠鏡,根本就不會被水裝滿。

事實上天眼望遠鏡看起來像一口大鍋,但實際上望遠鏡是索網結構的,說白了就是望遠鏡的面板上有許多的洞,就是下再大的暴雨,也可以順利的排水。

而且專家們還對望遠鏡下方的土石和地基,進行了一系列的設計,例如低窪地帶如何進行排水等,所以這口巨大的射電望遠鏡,根本就不會被水淹著,更不會被水裝滿,所以那些擔心這個問題的同學可以放心了。

然後中國的這個射電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了,本來波多黎各有一個直徑300米的,但中國的這個有直徑500米,可以說在射電望遠鏡這個領域,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面了。

當然了,有同學肯定會問,射電望遠鏡有什麼用呢,答案是射電望遠鏡可以接收各種宇宙射電波,包括各種宇宙天體發射的,例如脈衝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

另外除了可以收到宇宙天體發出的射電波之外,還可以接收人工電波,簡單的說就是可以找到外星人,假如說真的有某個宇宙文明,對地球發射電磁波的話,射電望遠鏡就可以接收到。

而且射電望遠鏡的口徑如果越大,它的靈敏程度一般也就越高,從天眼被啟用開始,一共發現了51顆疑似脈衝星的天體,其中有11顆已經被確認了。

而且隨著人類對宇宙的研究越深,天眼的作用也會越大,所以天眼望遠鏡就是一個人類探索宇宙的神器,一句話形容就是,神器在手,天下我有......


科學薛定諤的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是用於觀測宇宙天體的,比如三體小說的愛好者們,就知道,這大約是小說裡雷達峰山頂的紅岸基地使用的望遠鏡。

如果真的有地外高智慧文明的話,FAST可能就是我們尋找地外高智慧文明的基地。

咱們的FAST建造耗時5年,造價 12 億元人民幣,有 30 個足球場大,口徑達 500 米。

FAST的天線是鏤空的,所以其實並不用擔心,說一下雨,它就變成了盛雨水的鍋。雨水本身可以下滲。

另外,FAST其實是蠻怕水的。建造在坑裡,如果水多,即使它自己可以慮下去,但是望遠鏡依然還是可能被淹沒。

貴州雨水豐沛。全年的降水量在1000-1300毫米,對應FAST所建造的位置,雨水更多。

不過,倒不用太擔心。

12億造價的東西,下個雨就壞了,那就丟人了。。。實際上,FAST的建造地點是個天然的喀斯特地貌,排水性特強。加上專門用於排水的隧道,就讓積水更不容易產生了。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麼萌~


不哈韓的小韓


“天眼”是露天建造的,有書君第一次看到“天眼”的圖片,也覺得它是一口“大鍋”。

如果中國天眼遇到暴雨,裝滿了怎麼辦,怎樣排水?


因為“天眼”遠遠看著,彷彿是一口“大鍋”,如果按照題主這個邏輯思考下去,遇到暴雨,鍋裡肯定會有積水。因為這口“鍋”實在是太大了,要是裝滿了,就一定得需要排水。


一、什麼是“天眼”?



“天眼”是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單解釋“天眼”就是高靈敏度巨型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雖然叫做望遠鏡,但它和傳統的光學望遠鏡不同。它等於是雷達接收器,接收天體的電磁信號。


二、“天眼”會出現積水嗎?


“天眼”佔地面積約有25萬平方米,差不多30個足球場那麼大,甚至比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大了五倍。因此被冠以“中國天眼”之稱。整個外觀設計上,從空中看上去就像一口“大鍋”。


“天眼”建在貴州的平塘縣在貴州南部,這個地區平均年降水量約在1100-1300毫米之間,而且“天眼”又建造在高降水量地帶,會經常遇到暴雨襲擊。“天眼”會出現積水嗎?我們先看看它的構造,就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1、“天眼”的構造,本身就有排水性。



“天眼”是由4450塊等邊三角形的反射面板組成,總面積約25萬㎡。反射板不是一個光滑的平面,板面是孔狀的。就像“篩子”一樣,表面到處都是孔。下雨時,雨水會從“篩子”孔裡直接流出去,所以“天眼”不會積水。


“天眼”獨特的篩孔設計,不僅能防水,而且還能減少對風的阻力,並且透光率良好。下過雨後,板面很快就幹了。


2、“天眼”的選址,有利於排水性。


“天眼”是個龐然大物,佔地面積太大,即使有篩孔設計,但是排水也是個大問題。所以在地理位置的選擇上,讓科學家也頗費心思。


最終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和踏查,把“天眼”所建的位置,選在了貴州。貴州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岩溶地區裂隙、溶洞發育廣泛,排水性特別好。


為了以防萬一,特別選擇了一個天然形成的大坑,把“天眼”建設在大坑上面。上面的“大鍋”漏水,直接漏到下面坑裡,坑可以蓄很多水。



為防止雨水過多,導致水坑過滿,“天眼”被泡在水裡,專家還設計了各種複雜的排水工程,能確保積水及時排出。


“天眼”是我們國家的科研人員,歷時22年的時間,克服於材料、無經驗、無借鑑等情況下,獨立自主研發而成的,所以被國際上稱為“中國天眼”。它的建成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向所有為此項工程,做出貢獻的科學工作致敬!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中國貴州天眼,造型就像是一口大鍋,很多人都想,如果遇上暴雨,是不是可以好好利用下天眼,做個大號火鍋什麼的,有詩云: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雖大,天眼煮的下。

天眼,其實是我國自行設計的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它選址在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天然的坑塘地貌,原址就非常貼合天眼的造型,使得施工量大大減少。

同時天眼主框架的下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有溶洞和地下暗河,可以保證雨水向下充分的滲漏,天然的地貌加上人工的排水設施,保證了天眼上排下的雨水可以快速的流走。

從圖上可以看出,天眼的建造過程,它擁有 6770 根主索,當主要框架搭好之後,再鋪設上 4450 塊鋁製反射面板,最終成就了天眼的大鍋造型。

對於每塊鋁製的反射面板來講,也都是鏤空結構。如下圖所示,這樣雨水不會在天眼上存水,淤積或者腐蝕破壞天眼的表面結構,

通過以上天眼結構的分析,吃貨可能要失望了,天眼雖然是口大鍋,但是存不下水的,做不了火鍋了,也許能做燒烤,還是讓它好好的承擔探測宇宙深空奧秘的任務吧。

歡迎評論,關注量子實驗室。


量子實驗室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中國天眼,簡稱FAST,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雖然叫做望遠鏡,但其實和傳統的光學望遠鏡區別很大,它主要是接受天體的電磁信號,更像是雷達接收天線。

一個觀測宇宙天體的儀器,佔地面積也是非常大的,FAST佔地大約25萬平方米,差不多30個足球場大小。它的天線部分,從空中看上去就像一口大鍋。。。。


看上去挺能盛水的。。。。其實並不會。

因為如果拉一個近景特寫,就會發現天線部分其實是鏤空的。它的每塊反射面板上都有很多小孔,本身雨水就可以下滲,不會積水的。


另外呢, FAST是建在坑裡的,所以不僅天線部分不能積水,整個坑都不能積水!

不然坑裡水太多,會把望遠鏡淹了的。。。。

本身貴州雨水就多,全省各地的平均年降水量大約在1100-1300毫米之間,而且整體來看南部比北部的降水量大。

FAST所在的平塘縣在貴州南部,夏天的降雨量也是非常多的,6月平均雨量超過200毫米。


所以在設計建造FAST的時候,排水問題就已經被考慮過了。

天眼所在的位置是貴州一個天然形成的大坑,屬於喀斯特地貌,本身岩石的排水性就很好,排水效率是人工挖的坑所不能比的。而且針對排水也設計了專門的隧道排水工程,各種排水溝一應俱全,不會那麼輕易積水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覺得有用的話就點個贊吧嘻嘻。


不吃腸的大腸


中國天眼(FAST)雖然長得像一口大鍋,但是並不是真的鍋,而是一臺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是在射電波段進行觀測的,這使得它不論是外形還是內部結構都跟大家熟悉的光學望遠鏡不太一樣。

大家都知道電磁波會跟物質發生作用,產生衍射、反射、折射等現象,其中電磁波的波長是很關鍵的因素。

可見光波長比較短,所以光學望遠鏡的鏡面必須非常光滑(早期的一些天文學家都是磨鏡片的高手),不然就沒法很好的成像。射電的波長較長,所以射電望遠鏡的反射面不需要很光滑,可以有很多孔洞,甚至簡單幾根杆子(老式電視天線那種)也可以作為射電望遠鏡。

那麼FAST是個什麼情況呢?我們可以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工程官網上找到答案(見下圖)。

我們看到的FAST長得像鍋一樣的部分呢,是“主動反射面系統“。這個反射面系統包括一個口徑500米由近萬根鋼索組成的反射面索網主體,就好比是”大鍋的骨架“、然後骨架基礎上再裝4600塊可以反射無線電波的反射面單元。此外還有促動器裝置、地錨、圈樑等。

FAST反射面單元上的面板並不是不透水的金屬板,而是帶有孔洞的,用官網的話說”面板採用厚1.5mm的衝孔鋁板,透孔率大於35%“。

如果覺得前面的話不好懂,請直接看新華網記者從FAST“大鍋”下面拍的特寫照片吧(見下圖)。

簡單一句話,FAST這個”鍋“本身就是透水的。此外,從前面的FAST結構示意圖可以看到,在FAST”大鍋“的下面有專門的窪地排水系統,也配有專業的防災設備,所以大家不用擔心下雨的問題啦。

最後,給大家彙報一下FAST的最新科研進展,感謝大家對FAST和我國科研事業的關心。

”FAST已經探測到59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已經有42顆得到認證
。並於今年2月探測到有史以來最闇弱的毫秒脈衝星,這顆脈衝星是其它國家很多望遠鏡看了很多次卻都沒有看到的,這充分證明FAST在靈敏度方面的優勢 “(國家天文臺官網新聞)

喬小海


上面圖裡面的是中國天眼嘛?不是,這真的是一口大鍋——可以炒菜的那種大鍋。要是不仔細看,還真的以為是有人拿天眼的照片P圖P出來的。

所以說,中國天眼確實跟大鍋很像,但是畢竟不是真的大鍋,從下面這張動圖可以看到,天眼是由很多比較小的三角形板材逐漸組裝起來的,所以說不是鐵板一塊,而且這些鋼板本身都是帶著洞的,並不是完整的,每兩塊小板之間也都是有縫隙的,所以說下的雨根本就不會積累在天眼中,而是會流到天眼下方的排水系統中。

當然了,可以看到上面這張圖中,天眼的正中間也不是完全封死的,所以說嚴格意義上來說,天眼不是一口大鍋,而是一箇中間有洞的篩子,是根本存不住水,當然也就不要擔心暴雨天氣下天眼的安全嘍。

不過,天眼如果真的是一口大鍋,大概是能夠煮鯤的吧。


SilentTurbine


如果中國天眼遇到暴雨,裝滿了怎麼辦,可以等天氣熱的時候,利用太陽能將水燒開,再找一堆整牛、一堆整羊扔進去,進行涮全牛、涮全羊。涮完了,水也就燒乾了!

提問的哥們兒,可能看到天眼系統的外觀,就真的以為天眼系統是一個大火鍋了!但是實際上,天眼系統根本不是一個整體,在其反射板上面有很多孔,其實它是鏤空的,只不過對於一個直徑五百米的龐然大物,我們在遠處看起來就是一個整體。

當然有的哥們兒會說,即使下面鏤空,但是如果積水太多、太猛也會使排水變得困難。天眼的專家們在設計的時候就想到了這一點,因此就充分利用了貴州地區多喀斯特地貌的特點,在如上圖所示的兩個山峰之間的窪地上建設了天眼系統,從而使其可以通過喀斯特地貌排到其他泉水或河流等區域。

因此,天眼系統不會積水,其排水問題在設計過程中已經得到解決!


地震博士


看到這個問題,我有點想笑。可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是覺得中國天眼跟家裡炒菜的鍋一樣,一下雨就一鍋水,然後雨停了有專人去給鍋倒水。但是此鍋非彼鍋,雖然中國天眼看著十分像一口超級無敵大鍋,但是它並不是一口鍋。

天眼的全名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接收面積有30個足球場那麼大,比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大了五倍。中國天眼的精準度和建設難度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下面是中國天眼的全部面貌,看起來真的很像一口大鍋。怪不得題主會產生那樣的錯覺。

我們近距離看一下中國天眼,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光滑的平面,是有很多孔狀的。我們用“篩子”來形容它更為貼切,整個天眼就是一個篩子一樣,到處都是孔。

實際上中國天眼是由4450個反射單位組成的半球狀反射面,面板上密佈孔洞,雨水能夠流下去,不會造成積水。而且還能減少風的負載。孔洞提高了透光率,在天眼下方還能夠生長植物。反射面的結構如下圖所示,這樣子的結構還怎麼可能會積水呢?



中國天眼的建成使用,滿足了我國天文科學的研究,帶動中國製造技術的發展,服務中國航天事業,用於太空天氣預報,是一項了不得的建築!


大三老學長


天眼遠看是一口鍋,近看實際上是一個不帶柄的“大漏勺”。


天眼這口“大鍋”如果真裝滿的話,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四瓶礦泉水。那麼它真的會被裝滿麼?



當我們走進這口“大鍋”的時候就會發現,它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是一口炒菜的“鐵鍋”,天眼這口鍋是可以透光的。



這並不是因為天眼使用了玻璃等透光材料,鐵鍋還是鐵鍋,但是仔細看會發現這口“鍋”上有無數個小孔,不僅可以透光,下雨天也能像漏勺一樣把雨水斗漏光。



看到這裡基本上天眼排水的原理我們就明白了,但有人可能還會問:天眼這口“鍋”雖然可以漏水,但它裝在一個大坑裡,萬一坑裡的水滿了怎麼辦?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天眼的選址,當初天眼之所以從一萬多個“坑”裡選中了貴州的“大窩凼”窪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裡的喀斯特地形。這種地形的一大特點就是滲水快,可以保障雨水不會淤積在地表損壞和腐蝕天眼。


即使是在極端情況下(例如: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工程師們還給天眼下面的大坑建造了一個總長1121米的排水系統。這個系統採用了無壓隧道設計方案,主要包括道路邊溝,徑向水溝,環向水溝,消能池,底部排水溝以及排水隧洞等等各種排水的溝渠。


總之無論怎麼下雨天眼都能夠很好地漏水、排水,是不是很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