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不要防網遊,人民日報都說了!

防沉迷,不要防網遊,人民日報都說了!

上週,人民日報連續兩天刊文,發表了《防的是沉迷而非網遊(民生觀)》、《怎麼玩才健康 玩什麼才恰當(民生三問網絡遊戲防沉迷)》兩篇文章,表達了對於遊戲防沉迷的看法。

《防的是沉迷而非網遊(民生觀)》中提到“在電子競技已經納入杭州亞運會比賽項目的今天,妖魔化網遊是不理性的,呼籲取消網遊也是不現實的。要知道,沉迷遊戲的危害不在於“遊戲”,而來自於“沉迷”。我們要防的是沉迷,而不是網遊。對很多人來說,可沉迷的對象並不限於網絡遊戲。”

防沉迷,不要防網遊,人民日報都說了!

《怎麼玩才健康 玩什麼才恰當(民生三問網絡遊戲防沉迷)》則從家長、社會和遊戲公司三方面該如何做與一些專家進行了探討。

遊戲防沉迷,家長應該積極引導,而非一味禁止

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波:現在的青少年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玩網絡遊戲是他們的基本娛樂方式

從5歲到14歲,青少年在接觸網絡的過程中存在“三級跳”的規律:5歲左右,還沒上學,但可能已經接觸了網絡,網絡遊戲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10歲左右,青少年不僅會通過網絡進行搜索,也會參與社交、表達自己;14歲左右,網絡已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工具,有些青少年的“網絡數字化能力”甚至已超過父母。

防沉迷,不要防網遊,人民日報都說了!

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往往是因為親子關係存在四類問題:一是“不瞭解”,即父母不瞭解孩子在網上幹什麼;二是“差關係”,即父母在線上和線下都沒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三是“缺引導”,即父母放任孩子玩網絡遊戲;四是“壞示範”,即父母自身也沉迷。

防沉迷,不要防網遊,人民日報都說了!

至諾科技遊戲製作人李濤:我認識一位家長,狠狠教訓過他玩遊戲的兒子,導致孩子現在一聽“遊戲”倆字就緊張,可別人玩的時候,孩子卻還是忍不住偷看。

我認為,家長不宜向孩子灌輸“玩遊戲是罪惡的”這種觀念。過於剛性的管理,反而會使青少年更傾向於通過網絡遊戲減壓。父母應當幫助孩子選擇適合的遊戲,建立孩子對高品質網絡遊戲的審美。幫孩子挑選高品質的遊戲,首先可以關注遊戲年齡分級標準,其次可以通過家長自己簡單試玩,再就是參考媒體、網友的評測與推薦。知己知彼,才能把握主動權。

北京師範大學“遊戲研究與遊戲化實踐”課程講師劉夢霏:遊戲,本質上是一種由規則引導的意義體系。“遵循規則去解決問題,即可得到一些獎勵和反饋”——這個原則,同樣可以用到現實中。在孩子接觸遊戲之前,家長可以進行協商、引導,並訂立規矩,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表現主動性和自制力。

防沉迷,不要防網遊,人民日報都說了!

慕尼黑大學教育學、心理學、藝術史博士高璇:對待網絡遊戲,家長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第一,建立清晰的規則。家長必須知道孩子在玩什麼,並明確在哪玩、何時玩、玩多久。

第二,做孩子的榜樣,家長自己不能去當沉迷者。

第三,為孩子提供和現實生活連接的機會。心理學認為,現實感是衡量心理狀態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國外有些家長自發組織各種運動協會,家長輪流負責上課。這種做法,不僅創造了父母陪伴孩子的機會,也為孩子提供了現實中的社交圈子。目前,國內也有很多家長加以借鑑,比如組織孩子們去爬山、郊遊等。

第四,家長要高質量地陪伴孩子。高質量,要求高度關注、有所回應,但不過多幹涉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度,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遊戲防沉迷,遊戲公司應重視青少年身心健康,承擔相應責任

劉夢霏:在遊戲開發初期,遊戲公司應該針對性地關懷青少年玩家,從視覺、文化、體驗等角度考慮青少年的需求。此外,應該制定面向青少年玩家的相關預案,比如怎樣讓青少年遠離不良玩家、不良語言和思想等。

遊戲內容上,也可以通過一些規則來進行引導。如果玩家有色情、欺凌方面的表現,遊戲機制上應該加以嚴厲懲罰。當青少年玩家正當地進行社交、完成合作時,可以在遊戲數值等方面給予獎勵;反之,如果在遊戲中出現惡劣行為,就可以把玩家“發配”到特定空間,限制其遊戲自由。要重新迴歸正常空間,則需要學習社區規範、通過答題測驗等。

防沉迷,不要防網遊,人民日報都說了!

騰訊成長守護平臺總監鄭中:2017年初,騰訊推出成長守護平臺,家長可通過該平臺綁定孩子的遊戲賬號,進行查詢、提醒、設置時段、一鍵禁玩及限額消費等操作。截至今年7月,約878萬個賬號綁定成長守護平臺。

成長守護平臺分兩個模式:2017年推出超級家長模式,其本質是監督查看的管控工具;今年將推出Weteam模式,一方面促家長以身作則,另一方面促孩子履行約定,獲得激勵。希望能通過這種模式培養相互信任、正向激勵、寓教於樂的親子關係。

為了防止青少年在網絡遊戲中非理性消費,騰訊推出了未成年人遊戲消費提醒功能。如果用戶在近30天的累計消費達到300元,騰訊將提醒其支付賬戶所有人。

目前,騰訊公司已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美國弗吉尼亞功能遊戲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國內外學術科研機構合作,探索利用網絡遊戲豐富教育模式的路徑,為青少年構建健康積極、安全可靠的網絡遊戲空間。

遊戲防沉迷,社會應摒棄偏見,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張海波:對於網絡,應當秉持“趨利避害”的理念:既不能把網絡視為洪水猛獸,也不能對風險聽之任之。家長應該通過主動引導,讓網絡“為我所用”,使其成為娛樂、學習、日常生活的好幫手,成為表達自我、參與社交的途徑。

劉夢霏:中國已經有幾億遊戲玩家。既然玩家規模已經達到如此量級,那麼要解決相關問題時,就需要充分調研,瞭解實際狀況後再有針對性地找方案。

防沉迷,不要防網遊,人民日報都說了!

對於網絡遊戲,家長、學校及社會不能只看到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學校給予引導、家長言傳身教、遊戲公司開發優質內容及防沉迷機制、相關部門承擔制定規則及監管的責任,這樣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閉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