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壓滯銷,無處播放——趙麗穎和關曉彤都無法避開的電視劇市場泡沫

积压滞销,无处播放——赵丽颖和关晓彤都无法避开的电视剧市场泡沫

傳媒內參導讀:入秋十月,眼看各大衛視的招商季已經來臨,各衛視平臺2019年儲備大劇漸次亮相,但是令人擔憂的是,前幾年拍的那麼多劇都還無處播放,結果舊的不去,新的又來,又有上萬集電視劇生產出來,猛虎一般撲向了市場。

积压滞销,无处播放——赵丽颖和关晓彤都无法避开的电视剧市场泡沫

2018年的中國電影票房很是不錯,但是對於電視劇來說,今年卻是一個“災年”。

今年所有衛視無一例外都非常悽慘,整個大盤盡皆冷清。不僅二三線衛視狀況不佳,就連龍頭老大一線衛視也慘遭打擊,整個暑期檔就沒有一部收視高於預期的劇集。

如果我們打開最近的電視熒屏,會赫然發現一些廣受熱捧的劇集大熱倒灶——《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悲傷》平均收視只有0.61,《橙紅年代》0.2-0.4,《鬥破蒼穹》0.6,《天坑鷹獵》0.16……可謂是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今年爆紅的《延禧攻略》、《鎮魂》其實都是網劇;臺播劇收視低迷的背後,隱藏著更大隱憂與泡沫。

看似正在播出的電視劇收視低迷,但其實有更多的電視劇積壓在各大電視臺無法播出,有的甚至已經沉淪超過6年之久。

據新京報統計,國產電視劇看似高產,一年有15000集左右,但每年最多也就只能播出8000集左右。入秋十月,眼看各大衛視的招商季已經來臨,各衛視平臺2019年儲備大劇漸次亮相,但是令人擔憂的是,前幾年拍的那麼多劇都還無處播放,結果舊的不去,新的又來,又有上萬集電視劇生產出來,猛虎一般撲向了市場。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一些電視劇是不是單純為拍而拍,究竟這樣的產能過剩是誰造成的?背後究竟有哪些深層原因?

明星擔綱無濟於事,

趙麗穎、關曉彤全都“涼涼”

劇集積壓似乎已經成一種普遍現象,與出品方無關,與明星無關,甚至與劇集質量也沒太大關係。

唐嫣主演的《格子間女人》據報道已經積壓超過6年,關曉彤和秦俊傑4年前拍攝的《神風刀》也是遲遲不見上映,佟麗婭、楊爍合作的《愛無痕》,王麗坤、羅晉的《封神》,劉濤、馬天宇的《逃婚記》,劉詩詩、佟大為的《如果可以這樣愛》,嚴屹寬、秦嵐合作的《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等由知名演員主演的劇都沒播出。

據媒體統計,出品後積壓期超過兩年的電視劇還包括:潘粵明和陳鍵鋒主演的《儒林外史之啼笑書香》、段奕宏和戚薇主演的《謀聖鬼谷子》、姚笛和喬振宇主演的《蔓蔓青蘿》、王龍華和張一山主演的《重耳傳》、高雲翔和李曼主演的《驚天嶽雷》、翟天臨和江鎧同主演的《歡樂無雙》、高雲翔和李曼主演的《不婚》、張鐸和隋俊波主演的《暗刃》等等。

不要驚訝,這樣的名單還可以拉出很長。據統計,累計到今年像上述這樣由明星擔綱的劇集慘遭積壓的有超過百部,一年幾千集的壓艙作品純屬“正常情況”。

积压滞销,无处播放——赵丽颖和关晓彤都无法避开的电视剧市场泡沫

從上述整理的資料來看,不少作品都是已經殺青但未能定檔上線,不乏唐嫣、關曉彤、唐嫣、馬天宇等一線明星主演。其中,被積壓得最久的當屬唐嫣的《格子間女人》,2012年拍完的劇,愣是到了2018年底還是無法播出。

觀眾應該還記得胡歌的《獵場》在2015年殺青,等到了2017年才上線,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令人感嘆電視劇市場不為人知的一面。劇集上映後被吐槽跟不上節奏,畫面服飾都太老,如果不是因為有胡歌的壓陣,恐怕難以激起一絲一毫風吹草動。

眾所周知,現在是臺網雙渠道,流行的風向日新月異,觀眾的口味變化萬千,這麼多年前拍完的電視劇,畫質、服飾、人的生活習慣等等早就今非昔比——積壓這麼久之後的劇集就算真的能上,收視率肯定也會非常低迷。

電視臺預計收視率會低迷,所以選擇繼續積壓不播,另一方面劇集每多積壓半年,就無形中越發提升了收視風險——如此這般,就陷入了惡性循環中,泡沫就積累地越來越大。

劇集積壓背後的深層原因

問題來了,這樣的泡沫究竟是如何積壓起來的呢?

如果你最近打開視頻網站,會發現18年開始網站播出的劇集數量激增。雖然常常掛著“網絡獨播”的名號,但熟悉的劇名還是讓人不難發現,那些以前說好了要在衛視播出的電視劇,紛紛轉移了陣地,變身“網劇”面世。

這背後透露的就是一個電視劇市場最根本的痼疾——產能過剩。

近些年來,我國的電視劇生產量以每年翻倍的勢頭在增加,從原來每年的幾千集迅速翻到了上萬集,按照這樣的趨勢,有人估計電視劇的總產量在2020年有望突破20000集之多,但是產能過剩的問題也隨之凸顯出來。

有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國產劇年產量已經超過15000集,但其中能夠播出的則只有9000集左右,積壓劇在整體國產劇產量中佔比幾乎超過三分之一。為主打臺播而製作的電視劇得不到電視臺的寵愛,這讓出品方要麼就是選擇排隊等待,經年累月,要麼就是抓住網播的機會,將自己原來為電視臺準備的劇集搬到網上。

除了產能高外,政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限古令、題材敏感低俗及主演涉負面新聞等因素,都會導致作品無法上映。

在眾多積壓的劇集中,古裝劇積壓數量尤其多,原因頗為耐人尋味。一是因為古裝劇份額有限,一家衛視一年能夠容納的古裝劇不超過兩部;二是某些神話改編題材劇和涉及歷史人物的劇,不適合播出;三是因為主演牽涉負面新聞,導致其主演劇目無法上星播出。而都市情感劇的積壓,則是因為題材同質化嚴重,作品質量不達標,使得作品無人問津。

國產電視劇庫存嚴重早些年已有苗頭,只是今年表現得更為嚴重。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因為政策調整導致臺播的市場壓力猛增,比如廣電政策要求衛視黃金檔播出的古裝劇不得超過全年劇集的15%。但是,我們細細梳理不難發現,這些積壓的電視劇,要麼是選題不當不符合臺播要求,要麼是成品質量無法讓電視臺滿意。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電視劇集產量增多後也帶來了日益嚴峻的競爭關係。在電視臺採取“一劇兩星”政策之後,優質劇集的播映權競爭越發激烈,從而導致優質劇集版權價格上漲。因此一線衛視之間就要卯足了勁購買版權,競爭激烈,而二三線衛視購劇資金歷來就不足,只能轉而購買老劇,跟播二輪、三輪。

從表面來看,電視劇集數越來越長,劇集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能成功上星的劇集數量卻在相應減少,每年只有極少數的劇能夠實現網臺聯播。

據《2018中國電視劇產業報告》顯示,“一劇兩星”政策使電視臺購買電視劇價格上升,從而降低了電視臺對影視作品的購買力,導致影視劇作品在電視臺終端取得的效益下降,同時電視臺播出劇集數量增長,加之播出時段相對固定,而受眾無法同時觀看多部影視劇作品,導致受眾選擇網絡觀看,最終效益向互聯網平臺轉化。

話說回來,市場上也不是沒有“積壓劇”上星播出的,包括前文提到的胡歌的《獵場》,但效果大多並不理想,又比如《遇見愛情的利先生》和《美人私房菜》等劇,積壓後終得播出,但收視成績不盡如人意,後者還因收視低迷慘遭“腰斬”。

網播成了“積壓劇”的救命稻草?

行業內人士都知道,在影視劇的版權採買市場中,有一條不成文的鄙視鏈,“能臺播的要比網播的好,純網自制要比轉網播的好,能做到臺網聯動的一線劇集是少之又少。”

根據目前的市場價格,傳統一線大劇臺網連播的價格,以兩家電視臺和一個網站組成的三方買家來估算,單集售價至少可以達到300萬元一集;但如果網絡獨播,售價可能只有網站的150萬元一集。

但是對於積壓劇來說,有平臺願意買劇,總歸是能收回成本,總好過無法播出、徹底賠本。有一些積壓劇通過網播重見天日,比如輾轉多家衛視的《如懿傳》總算花落騰訊視頻,辛芷蕾、付辛博主演的都市情感劇《幸福巧克力》時隔兩年登陸芒果tv,孫怡、韓東君主演的年代情感劇《人生若如初相見》也在今年登陸騰訊視頻。

作為積壓劇的“應急通道”,視頻網站今年雖然確實採買了不少臺轉網劇,但也未必樂意一直要當“冤大頭”和“接盤俠”。根據現有的數據來看,有些電視劇在轉網播出後的流量並不理想,直接導致視頻網站方面也開始考慮未來要減少類似劇集的採購。

有些積壓劇在創作之初就不是為網站量身定製,並且類型、題材和製作方式也趨於雷同,一些劇集本身就不符合網站氣質。從未來趨勢來看,視頻網站也會和電視臺一樣,購劇時加強篩選,而且會傾向於做更多的自制劇。

有些視頻網站在買劇時,還會和劇方簽訂協議,要求該劇確定會在某臺播出,才能給出相應的版權價格。一旦未能實現臺播,網絡購劇的價格可能還要下調。電視臺能夠播出的劇集,不僅有質量保證,也等於給網站打了免費的廣告,只要經過臺播,網站的播放量會有量級上的增長。

因為無法臺播而轉網,短期內也許是部分積壓劇的“疏通管道”,但隨著市場篩選標準進一步強化,這根最後的救命稻草也會失效。

由此看來,泡沫的積累,暫時並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對於大量的電視臺積壓劇來說,大部分都將面對殘酷的“無人問津”的結局。

积压滞销,无处播放——赵丽颖和关晓彤都无法避开的电视剧市场泡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