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鐘鼓樓,這裡頭誤會大了!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時間是什麼聲音的?

老北京的時間又是什麼聲音?

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對於元、明、清三代的老北京

時間的聲音和意象一定離不開鐘鼓樓

北京鐘鼓樓

雖然古老

卻有很多充滿科技感的計時工具

雖然今天是熙熙攘攘的景點

卻並不被人真正瞭解

其中還有很多很深的“誤會”

北京鐘鼓樓到底

是一處怎樣的古建築?

有何獨特之處?

您接著往下看~

誤會一

鐘鼓樓很多地方都有,北京鐘鼓樓不稀罕?

不,北京鐘鼓樓獨一無二!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北京鐘鼓樓

始建於元朝

是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

在沒有鐘錶的年代裡

文武百官上朝

百姓生息勞作

均以此為度

它向古都報送了

600多年的標準“北京時間”

是古都北京的“表”

北京鐘鼓樓

位於古都北京

南北中軸線的最北端

是中軸線的終點

也是中軸線上

最高的一組古代建築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在我國古代

各地都要在城市中心位置

興建鐘鼓樓用以報時

但是北京鐘鼓樓

在全國鐘鼓樓中

都是獨樹一幟的

北京鐘鼓樓

兩樓前後縱置

這在全國鐘鼓樓中絕無僅有

僅此一家

比如說

西安鐘鼓樓鐘樓居中

鼓樓偏西北

南京鼓樓居中

鐘樓在鼓樓東北

只有北京鐘鼓樓

鐘樓在鼓樓正北100米處

兩樓在一條直線上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北京鐘鼓樓

位於馳名中外的古都中軸線上

是封建帝王視鐘鼓為皇權的象徵

而且它也是全國現存鐘鼓樓

保存最為完好

體量最大、最高的一組古代建築

鼓樓二層原有25面報時更鼓

是全國鐘鼓樓

最大的報時更鼓群

鐘樓懸掛的永樂大鐘

是我國最重的一口大鐘

從1272年元朝始建

至1924年報時功能徹底廢止

在長達652年的報時歷史中

“暮鼓晨鐘”的報時聲音

始終迴盪在古都上空

撞擊著帝王將相

和平民百姓的集體記憶

成為“老北京”的象徵

誤會二

“晨鐘暮鼓”or“暮鼓晨鐘”都一樣?

不,必須是“暮鼓”在前!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北京鐘鼓樓

鍾、鼓報時時均敲108聲

方法:緊十八,慢十八

不緊不慢又十八

快慢相間,通敲兩遍

我國古人用“108”

代表一年

包括一年12個月

24個節氣

72候

三者相加剛好108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北京鐘鼓樓

在600多年的報時歷史中

始終沿用“暮鼓晨鐘”的報時方法

“暮鼓晨鐘”

不能簡單的從字面上

理解為“晚上敲鼓,早上撞鐘”

而是每日報時始於“暮鼓”

止於“晨鐘”

“暮鼓晨鐘”是北京鐘鼓樓

報時方法的情景寫照

也是人們對“老北京”的記憶

很多人用“晨鐘暮鼓”

來形容北京鐘鼓樓的報時方法

這都是不準確的

一定是“暮鼓”在前

“晨鐘”在後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開始擊鼓後

鼓樓司鼓校尉

與鐘樓對燈為號

鐘樓見信號燈閃開始撞鐘

城門隨之啟閉

史書載:

鐘聲響,禁人行。

鐘聲動,聽人行。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淨街”

定更後更夫手拿

銅鑼、梆子和護身器具

上街巡邏、報時和守護都城安全

鐘鼓之聲既是報時的聲音

也是宵禁的信號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報時時

二十五面更鼓同時敲響

鼓聲雄渾

砰然大作

鼓聲與鐘樓上

重達63噸的“古鐘之王”

渾厚綿長的鐘聲響徹京城

誤會三

鼓樓是“倒”著坐的?

不,坐北朝南妥妥的!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我國古人以北為上

中軸線上的建築

特點之一是“座北朝南”

但是去過鼓樓的遊客會發現

參觀鼓樓需要從鼓樓北門進入

正對地安們大街的南門

是不開的

給人以鼓樓倒座的錯覺

事實上,這並不是歷史的原貌

鼓樓原來沒有院牆

只有馬道牆

馬道牆盡頭有柵欄門

後來的圍牆應該是

清末時添建的

現鼓樓南鐵門

是民國時期的加裝的

是文物門

為確保文物門的延年益壽

現在已經不再開啟

1984年鼓樓修繕

準備對外開放

南門因地理位置所限

不適合作為參觀鼓樓的出入口

於是在院牆北側

正對鐘樓處添建了

方便遊客出入的北門

作為主要出入通道

因位於鐘樓南三聯門正對面

所以為了對稱協調

鼓樓院牆新開北門

也建成了三聯門的形式

因此給人以鼓樓倒座的誤解

實際上

現在正對地安門大街的南側

才是鼓樓的正面

誤會四

大鐘寺的古鐘比鐘樓的更重?

不,“古鐘之王”就在北京鐘樓!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北京鐘樓現在懸掛的

永樂大鐘

重達63噸

明朝永樂年間鑄造

鍾總高5.55米

鐘口直徑3.4米

被譽為中國的“古鐘之王”

鐘下外沿側面鑄有

“大明永樂年月吉日製”

鐘體高大呈圓狀

聲音洪亮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其實永樂年間的大鐘

在大鐘寺也有一個

誰才是真正的“古鐘之王”呢?

1985年

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成立後

業務人員收集資料時發現

有關歷史文獻及後人撰寫的文章中

對鐘樓永樂銅鐘的重量記載

均為42噸

大鐘寺所藏永樂銅鐘

為46.5噸

然而僅從視覺看

兩個大鐘從形體到鐘壁厚度

都有明顯差異

感覺鐘樓永樂報時大鐘

重量理應重於

大鐘寺永樂大鐘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為準確掌握鐘樓報時大鐘

重量及有關數據

確保大鐘安全

1989年

鐘鼓樓文保所與

北京科技大學古代冶金室

中科院聲學研究所

力學研究所合作

採用先進的儀器

科學的檢測手段

對鐘樓報時銅鐘進行了系列測試

測得大鐘實際重量為63噸

糾正了歷史記載的偏差

所以,北京鐘樓這個大鐘

就是“古鐘之王”本身了

誤會五

中鼓之聲傳不遠,不能讓整個北京城聽到?

不不,就是要全京城聽見!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鐘樓、鼓樓的一層

原來都是沒有門窗的

現有門窗是1925年成立

“京兆通俗教育館”時

加裝上的

鐘樓一層和二層原來是相通的

一層東、西、南、北

四個敞開的券洞

在正中相交成一個共鳴腔

相當於一個大音箱

共鳴腔上方正中有一邊

長6米的正方形天井

與二層相通

站在一層向上可以仰望大鐘

後因民國時封堵鍾池被隔開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二層屋頂是半圓形的穹頂

二層各券洞間相連的

通道頂部、陡直的登樓通道頂部

也是半圓形的穹頂

相當於聲道

這些形制都有利於鐘聲

最大程度的傳播

再加上“天井”與“十字券洞”的貫通

恰似兩個重疊的共鳴腔

鐘聲響起時聲音在腔體內迴旋共鳴

傳向古都的四面八方

據史料記載

“十有餘裡,莫不聳聽”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1989年

北京鐘鼓樓管理處

請中科院聲學及力學研究所

對大鐘聲學及力學性能

進行了科學測試

按照測試數據推算

在古代無高大建築物遮擋

和環境噪聲如機動車干擾情況下

鐘聲在10公里以外聽到

是沒有問題的

誤會六

鐘鼓樓計報時沒技術含量,就是個大概意思?

不,古人計時也有“黑科技”!

漏刻計時

擊鼓定更

撞鐘報時

是北京鐘鼓樓歷史上

完整的報時系統

相當於鐘錶的

時針、分針、秒針

各司其職,互相協作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北京鼓樓使用過的計時器

具有碑漏、銅刻漏、時辰香和更鼓

元代1272年初建鼓樓時

計時儀器使用的是“碑漏”

碑漏是用木材做成

形似石碑的計時器

內部設12根自上而下

呈“之”字形排列的銅管

碑首上端設投球孔

投球孔上方設置一個儲球筒

放置若干個金屬球

金屬球依次滾下

2個金屬球的

間隔時間為24秒

36個金屬球需用14.4分鐘

即一古刻

依此類推3600個金屬球滾動完畢

正好為24小時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銅刻漏”又稱 “銅壺滴漏”

是北京鼓樓繼“碑漏”之後

使用的計時器具

“銅刻漏”由三隻方鬥形漏壺

一隻圓柱形收水壺組成

三級漏壺各壺下端中心處

設一龍嘴

將上一級漏壺的水

向下一級漏壺流送

收水壺頂部的箭尺

隨壺中水位緩慢上升

一古刻上升一刻度

上浮到相應的刻度

鐃神擊鐃八下報送時刻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明末清初

“銅刻漏”遺失

鼓樓改用時辰香計時

計時用的更香

可燃燒幾個小時

甚至幾天或十幾天

有時,為強調某一時刻的重要性

在相應刻度地方掛一個金屬小球

香燃燒至此時

金屬球掉至下面的托盤中

發出清脆的響聲報時

有範提示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路線:

地鐵二號線。8號線,107路、124路、635路、60路、82路等都可到達。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影響開放的修繕期間除外),早9點至下午五點(16:40停止售票)

門票:

鐘鼓樓通票30元,鼓樓單獨售票20元,大中小學生(不含研究生)及60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半價。現役士兵、殘障人士憑有效證件免票。

特別提示:

鐘鼓樓樓高梯陡,上下樓梯禁止拍照。孕婦及有心臟、血壓、肢體、視力等問題的、不適宜登高的不宜登樓,兒童、老人不適合單獨登樓。穿高跟鞋不適合登樓,平底鞋。

本期嘉賓

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副所長 娜仁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