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軍博追尋抗戰記憶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中國人民取得

抗日戰爭的勝利

已經整整73週年

在慶祝勝利時刻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的

一幅幅歷史畫面

一件件英雄遺物

帶領我們穿越到

戰火紛飛的歲月

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抗戰的內容

從軍博建館之初就有

抗戰館也是軍博的主打展覽之一

雖然近幾年國家很多抗戰相關活動

挪到了盧溝橋的抗日戰爭紀念館

但是從軍隊角度

紀念抗戰的展覽

依然是軍博的主題之一

軍博目前約有文物18萬件

抗戰時期的文物

約佔軍博文物的四分之一

城 市

文化範

紅軍改編八路軍的命令

紅軍是從什麼時候

改編為八路軍的呢?

先來了解三個時間點:

1937年8月22日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

紅軍主力改編為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8月25日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發佈了改編命令

紅軍正式改編

9月11日

八路軍又改稱

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其實紅軍有一個自行改編命令

還要早於以上三個時間節點

這是因為

7月份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後

中共中央就發出了

華北危機、平津危機、中華民族危機的號召

決定紅軍要參加抗日

就在和國民政府

商談紅軍改編問題的過程中

紅軍已經有了對於改編

的初步想法

所以在7月14日

中共中央就發佈了自行改編命令

值得一提的是

紅軍改編八路軍後的第二個月

也就是1937年9月25日

八路軍115師就取得了平型關大捷

繳獲了很多日軍機槍、步槍、望遠鏡等

這是我們改編以後打的第一個勝仗

對手是日本號稱“鋼軍”的

板垣徵四郎第5師團

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

這個師團長坂垣徵四郎

是九一八事變

成立偽滿洲國的策劃者之一

在當時不可一世

平型關大捷

則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威力十足的“老黃牛”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年代 1938 年

口徑 7.92 釐米

長 142 釐米

質地 鋼、銅

1938 年初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二路軍

在搜查原直係軍閥

吳佩孚的老家吳家大樓時

從地下室一口棺材裡

發現了這挺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

同年 10 月

該部隊攜帶此機槍

在山東平度大青陽一帶

阻擊日偽軍進攻

用它擊退敵三次瘋狂進攻

斃傷 200 餘人

因為該機槍威力大

槍身又呈黃色

於是戰士們給它起名“老黃牛”

該槍隨部隊轉戰各地

參加戰鬥百餘次

“老黃牛”的聲名也在膠東廣泛流傳

1958 年

由濟南軍區移交軍事博物館

它讓“名將之花”凋落在太行山上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年代:1939 年

口徑:7.5 釐米

炮管長度: 135 釐米

質地: 鋼

1939 年 11 月 4 日

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

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

親率 1500 餘人進入黃土嶺地區

企圖尋殲八路軍第一軍分區主力

我第一軍分區第一團

掩護主力部隊

隱蔽休整並予以反擊

15 日,我軍發現敵指揮所

並迅速調集迫擊炮連進行開炮射擊

擊斃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

阿部規秀的死

在日軍中引起巨大悲鳴

當時報紙上寫到:

“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阿部規秀

也是抗日戰爭以來

八路軍擊斃的第一個日軍高級將領

也是消滅的職務最高的日軍指揮官

日軍投降的實物象徵:岡村寧次的戰刀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年代:1945 年 9 月 9 日

尺寸: 刀長 90.6 釐米

質地: 鋼、木、銅、蛇皮

1945 年 8 月 14 日

日本宣佈投降

9 月 2 日

正式簽字

9 月 9 日

在南京舉行受降儀式

岡村寧次

將其戰刀呈繳給

中國受降代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

由何呈送蔣介石

岡村寧次

日本戰犯

侵華日軍中最著名的將領之一

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

對中國人民犯下累累罪行

1949 年 4 月 23 日

人民解放軍打過長江

佔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

並在總統府繳獲了這把戰刀

刀柄及護手兩側各有日本皇花

為銅鍍金

附裝刀的木盒上刻有:

日本投降代表

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大將

呈繳自佩戰刀一柄

謹呈委員長蔣

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

中華民國卅四年九月九日於南京

這把戰刀是象徵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典型實物

令彭德懷落淚的槍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抗日戰爭爆發後

左權任八路軍副參謀長

隨八路軍總部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1942年5月25日

日軍突然發起攻擊

危急時刻

左權沉著勇敢地指揮部隊

擊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

正當左權率部隊突圍時

日軍一顆炮彈在他身邊爆炸

左權壯烈犧牲

時年37歲

他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

犧牲的最高將領

噩耗傳來

身為左權摯友的彭德懷

起初不相信

懷疑消息的準確性

直到左權的轉輪手槍

作為烈士遺物交到他手裡時

他才接受了左權犧牲的事實

記錄在電影《南泥灣》中的毛主席題詞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年代:1943 年

尺寸: 長 21 釐米、寬 16 釐米

質地: 紙

1943 年

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

拍攝電影紀錄片《生產、戰鬥結合起來》

後改名為《南泥灣》

在電影即將拍完時

時任攝影隊長的吳印鹹

來到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棗園

請求毛澤東為電影題詞

毛澤東欣然同意

在兩張白色凸版紙上分別題寫了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八個大字

並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在題寫過程中

毛澤東邊寫

吳印鹹邊拍攝

最後拍成了電影

抗戰中被銘記的外國人,他們的名字“很中國”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這套手術器械是 1938 年

為傷員做手術時用的

1938 年

白求恩率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

經武漢轉道西安、延安

於 6月抵達晉察冀軍區所在地山西五臺

白求恩到達後

一個月內進行了 147 場手術

此後,白求恩又參加了

歷次重大戰鬥的戰場救護工作

1939年

日軍對晉察冀進行大規模掃蕩

白求恩給戰士做手術時不幸感染

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這是印度援華醫療隊

柯棣華大夫

從印度帶到中國解放區的縫合線和針

1939 年至 1942 年

柯棣華、巴蘇華、愛德華

由國統區前往解放區

三位醫生轉戰晉東南、冀西

冀南、冀中、晉察冀等抗日根據地

行程近萬里

診治了數千名傷員

1941 年柯棣華出任

被稱為“第二個白求恩”

同年 12 月 9 日

柯棣華因積勞成疾逝世

值得一提的是

柯棣華原名:

德瓦卡納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

考慮到印度原名太長

另外也是為了表示對中國人民的熱愛

他取了自己的姓“柯棣”

在後面加上了一個“華”

構成了自己的中文名“柯棣華”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十四年抗戰的歷史中

有太多值得我們銘記的故事和人物

軍事博物館中一件件珍貴文物

就是我們重溫歷史的座標

勝利來之不易

歷史不容忘卻

我們不妨也走近軍事博物館

重溫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

有範提示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開館時間:

09:00至17:00(16:00停止發票)、週一閉館

預約參觀方式:

軍博實行免費參觀,團體和個人可通過軍博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電話語音系統(僅支持個人預約和部隊團體預約)等平臺,以實名制預約參觀

未預約個人觀眾,可以於參觀當日憑有效證件到票務中心窗口領票

領票地點:

軍博正門西側票務中心

本期嘉賓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原文物部部長、研究館員 楊海峰

去军博追寻抗战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