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消失的陵川城牆……

永遠消失的陵川城牆……

陵川城牆605年至618年周長二里二百三十二步(232步=116丈),城高二丈,護城河深5尺。1807年城牆增高至三丈五尺。

陵川三城門原來是沒有名字的,1817一個叫劉廷儀的縣長,始建城門樓三座,東門叫聯輝門,南門叫迎澤門,北門叫望晉門。

“我印象中的陵川縣城,尚存在一人多高的城牆。城牆外鏽跡斑斑的是一層古式青磚,且多處缺口,城牆上是些硬土與碎磚頭,有些地方鑽出些小樹和野草。現在的崇安街,原來是北城牆和北城河,現在的古陵路是原來的西城牆,現在的文化街是原來的南城牆,現在的康復路是原來的東城牆。我印象中沒見過巍峨的城門,也沒有能吱吱攪起的吊橋。現在的崇安街與望洛路的交匯點,有城牆一大缺口,曾有一個大牌房什麼的,但不記得是城門的樣子。我小時候爬到城牆上去玩去走走,但走一段就得停下來,因為缺口處沒有天橋,從這邊溜下來再爬到那邊去。而且城牆上坑坑窪窪,下雨了泥哄哄的。城河裡也是泥哄哄的。城牆大約有一丈多寬,城河比城牆稍寬一點。”

——摘自曾愛火夫的《春華秋實六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