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水後魚
“治病先治鰓,治鰓先治水”。對魚類而言,鰓比心臟更重要。鰓不僅是氣體交換的重要場所,也是鈣、鉀、鈉等離子及氨、尿素交換排洩的場所。因此,在魚患有各種不同的鰓病時,必須儘快地治療好鰓病,改善魚類的呼吸代謝功能,以利於更好的防病治病。同時,水環境中的氨、亞硝酸鹽以及水體過酸或過鹼的變化都直接影響著鰓組織,並影響呼吸和代謝。因此,必須控制生態環境,加速水體的代謝,在魚患有鰓病時,儘量加速對水體水質的改善。
>>>先外後內
先治理魚體外環境,包括水體與底質、體表。然後再進行體內即內臟疾病的治療,也就是“先治表後治本”。
>>>先蟲後菌
寄生蟲尤其是大型寄生蟲對魚類體表具有巨大的破壞能力,而傷口正是細菌入侵感染的途徑,並由此產生各種併發症,所以防治病蟲害就成為魚病防治的第一步。根據魚類疾病的發病規律,在正確診斷疾病的基礎上,按照“先改水、再殺蟲、後殺菌、然後口服、最後調水”的聯合用藥的規程,可有效防治水產養殖動物的疾病。
“先改水”目的是為了消除或緩解水產養殖動物的應激反應、降解或消除池塘中的不利物質,以利增加後序外用潑灑殺蟲殺菌製劑的效果。常用的藥物有多硫化合物、高鐵酸鉀、硫酸鋁鉀等改良水質藥物。
“殺蟲”是指在確診水產養殖動物有寄生蟲感染時必須採取的必經措施,藥物選擇時應根據不同寄生蟲種類選擇適宜的殺蟲藥物,並注意寄生蟲的抗藥性。
“殺菌”是指在確診水產養殖動物具有被病毒、細菌及真菌感染的典型臨床症狀時必須採取的措施。有時也為了有效杜絕寄生蟲病的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在使用完殺蟲藥後的1天~2天內使用如過氧化氫或二氧化氯、苯扎溴銨等再殺一次細菌。
“口服”即投餵藥餌,是防治吃食性魚類體內致病微生物及體內寄生蟲病最為有效、直接的方式。當然,有些魚病特別是魚體內(內臟)患病時,則可以自始至終投餵藥餌。
“最後調水”是為了保證通過使用化學類或微生態水質改良製劑及肥料調節水質,恢復水生態系統,保持水體的“肥、活、嫩、爽”,維持水產養殖動物的健康生長。
您學會了嗎?
關注我,瞭解更多農村知識~ღ( ´・ᴗ・` )❤
閱讀更多 嘮嘮農村的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