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描述的蒙汗藥,到底是何方神聖,是否有藥可解?

《水滸傳》裡,我們常看到綠林好漢被蒙汗藥麻翻,最著名當數晁蓋和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一節。有人認為蒙汗藥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只不過是藝術需要而人為添加的。但是,也有人對蒙汗藥的存在持有肯定的態度。於是,經過長時間的爭論,人們對蒙汗藥的藥物成分漸漸形成了幾種說法。

《水滸傳》中描述的蒙汗藥,到底是何方神聖,是否有藥可解?

“押不廬”說。“押不廬”又叫“屍參”、“鬼參”,產自西域,含有大毒,具有催眠麻醉作用,傳聞能起死回生。若用一點磨酒就足以使人通身麻痺,猶如半死狀態。就算利刃分割其人,他也不會有任何感覺;但是若灌以解藥,其人則立即活動如初。傳說古時華佗所用的麻沸散即是此種麻藥,而且宋代皇宮御醫院還有使用過的記錄。

《水滸傳》中描述的蒙汗藥,到底是何方神聖,是否有藥可解?

同時,宋末元初的《癸辛雜識》也曾記載道,“回國有藥名押不廬者,土人採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痺而死,至三日少以別藥投之既活。”此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對此種藥物有過記載,並指出這是一種藥草,而且麻醉性能還很強;至於是否可以達到“雖加刀斧而不知”的程度,還有待考證!但是,這種草藥僅僅生長子中亞地區以及我國西北地區,其他地區卻很難見到。

《水滸傳》中描述的蒙汗藥,到底是何方神聖,是否有藥可解?

押不蘆

“草烏末”說。顧名思義,草烏末就是用草烏研製的粉末。草烏雖然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但是根據中醫對中草藥的分類,草烏卻名列"大毒"之一,是名副其實的“毒藥”。民間所稱的“五毒根”、"斷腸草",即是指草烏。一本名為《齊東野語》的書籍曾對草烏的麻醉性能有過記載,“草烏末同一草食之既死,三日後活。”的確,根據後來的化學分析,草烏中含有烏頭鹼、新烏頭鹼以及次烏頭鹼等成分,而烏頭鹼對人體的各類神經有先興奮後麻醉的作用。同時需要說明的是,烏頭鹼0.2毫克即可中毒,3~5毫克足可致人死亡。

《水滸傳》中描述的蒙汗藥,到底是何方神聖,是否有藥可解?

草烏

“曼陀羅花”說。曼陀羅花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這種花是一種有毒的草本植物。它在夏季開花,其花冠似漏斗狀,有些地方又叫鳳茄花、洋金花、山茄子。宋代典籍《嶺外問答》曾記載道,“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大葉百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藥人草也,盜賊採幹而末之,以置飲食,使人醉。”據後來的化學分析,曼陀羅的葉、花、果、根均含有東莨菪鹼、莨菪鹼以及少許阿托品等生物鹼。其中以花的含量尤其高,所以一般都取曼陀羅花以做麻醉。南宋時,有一名為“睡聖散”的藥方記載道,“人難忍艾火炙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傷人,山茄花、火麻花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一服後既昏睡。”由此可見,古人在南宋時就對曼陀羅花的藥理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還拿捏的特別到位。所以,古今許多人都認為蒙汗藥的成分當是曼陀羅花。

《水滸傳》中描述的蒙汗藥,到底是何方神聖,是否有藥可解?

曼陀羅

“醉魚草說”。醉魚草,又叫鬧魚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此藥對魚類有著強烈的麻醉作用。《本草綱目》曾記載,“漁人採花和葉以毒魚,盡圉圉(被困的不得舒展)而死。”後來,通過化學分析,醉魚草的花和葉中含有醉魚草甙(dai)、醉魚草黃酮甙。另外,醉魚草不僅對魚類具有殺傷性的威力,對人類也有很大的麻痺性能。如果有人誤食醉魚花,那麼他就會出現口乾舌燥、頭暈、胸悶、呼吸困難、四肢麻木等症狀。所以,根據蒙汗藥“醉而不傷人”的特點,醉魚草似乎並不符合。

《水滸傳》中描述的蒙汗藥,到底是何方神聖,是否有藥可解?

醉魚草

當然,《水滸傳》裡的蒙汗藥雖然具有強烈的麻醉性能,但是如果被麻翻的人吃了解藥,那麼不消半個時辰就會甦醒。那麼,蒙汗藥的解藥成分又是什麼呢?哪些解藥可以快速解除蒙汗藥的麻醉呢?對此,後人卻一直處於探索狀態。如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說曾記載用“坐拿草”來解除麻醉的案例;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又記載甘草可以解麻醉,並寫道,“甘草解百藥毒,如湯沃雪,有同神妙。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既定。”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說甘草對含有莨菪鹼、東莨菪鹼等生物鹼的天仙子有解毒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