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這個邏輯,綁架孩子的一生

要說今年夏天最火的電視劇,非《延禧攻略》莫屬。精美的服化道具處處展示著中國風,細緻有考據的妝發——真實還原滿清舊俗一耳三鉗,當然暢快淋漓的宮鬥劇情最終使它收割百億流量。

一路開掛的“黑蓮花”魏瓔珞;

端莊秀美只想做回自己的富察皇后;

與世無爭最終卻黑化的嫻妃......

可是,你有沒有留意到,嫻妃的黑化是潛意識中的本性,她起先的與世無爭,只因為父親從小教導:“你要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她一直謹遵教誨,做一個父母眼中懂分寸,識大體的孩子。

父母的這個邏輯,綁架孩子的一生

這,像極了現實中的我們。

“讀書不可以談戀愛,會影響學習,要聽話”“你看人家XX那麼能幹,學習又好,你怎麼就不能學學人家?”......

這些語言從不說對錯,不給你絲毫辯駁的機會,始終以一種「強盜邏輯」綁架你:“我是你媽 / 爸,是我生你養你的,你是我的所有物,所以你不能反抗我的意願 。”

這話我們都只能一直聽著,聽了10年、20年、30年......後來,有人成了父母眼中驕傲的“乖孩子”,卻終日害怕出錯,壓抑自我;有人被父母貶低,貼上“你怎麼這麼沒用”的標籤,一輩子都難以擺脫。

1

“我是你媽”!然後呢?

28歲的詹妮弗·潘是個好孩子,她聰明、刻苦、聽話。可是,她居然僱了3個人殺害自己的父母

父母是越南華裔,多年前移民到加拿大,由於努力奮鬥,買房置業,日漸成功,他們也很重視詹妮弗的教育。

父母的這個邏輯,綁架孩子的一生

小時候,詹妮弗經常被要求學習到晚上10點多,假日無休。

初中,因為未獲得優秀獎章,沒被選中作為學生代表發言,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她學會假裝高興。

高中,詹妮弗的成績大多是B,但父母不能接受,她只能偽造成績單,讓父母看到滿意的A。

高中最後一年,詹妮弗沒能通過微積分學考試,不能順利畢業,原本要錄取她的多倫多瑞爾森大學又撤銷了錄取通知書。

為了不被責難,她撒謊說自己將去瑞爾森大學讀書,其實只是去了公共圖書館。快要畢業時,她告訴父母沒有足夠的票,參加不了畢業典禮,父母頓時起了疑心。

一直以來,父母都對她說:“你應該以學習為重,不能參加課外活動,不能去Party,不能早戀”。

所以,當身邊的女同學化妝,她不被允許,也不許隨意外出和同學玩,更不許談戀愛。當他們戳穿女兒的謊言近乎崩潰,進而更嚴厲管教:

電話不能用,電腦不能上網,不能與男友約會。

父母把她禁錮在他們理想的軌道中,用過度的愛和保護築起牢籠。她不會抗拒,難以消散的怨氣令她掙扎、發狂,內心越來越分裂,但早熟的她將壓抑掩蓋得很好,活成了父母希望的樣子:友好、自信。直到父母說不的規定越來越多,她再也受不了,密謀男友殺害父母。

雖然女孩的做法很殘忍,但這何嘗不是中國式家庭的真實寫照呢?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我天生就沒有欠你,你幹嘛不聽我話?”,你應該是省心的,安靜順從,言聽計從,從不給家裡添麻煩的。

“這有什麼好哭的,不能哭!”,你應該是堅強的。

“我是你媽 / 爸,你不能和我頂嘴”,你應該是不抬槓的。

找大學挑專業選工作全聽他們安排,嫁人都是他們親自把關,他們搖頭的事,你絕對不敢再提第二次。

因為害怕嚴酷怒吼,害怕冷言惡語,大多數中國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察言觀色,即使有勇氣反抗的,幾乎都鎩羽而歸。

2

因為一句“你蠢得像豬一樣”

多少人在等父母道歉?

“如果沒有生你的話,我現在就是一個教授了!”

“你對得起我們嗎?”“我們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你懂什麼?我給你選的是最好的”

......

這些話是否似曾相識?

今年,臺灣一部堪稱“黑鏡”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把這些話語全部呈現在第三單元 ——《茉莉的最後一天》。

父母的這個邏輯,綁架孩子的一生

茉莉死了,一個品學兼優的高中生,熬完了高考,卻在拿到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自殺了。媽媽是留美碩士,她通過科技回述茉莉的記憶,試圖站在女兒的視角,找出自殺的真正原因。

小時候,媽媽問茉莉:“長大後想要當什麼?”

她答:“收銀員”。

媽媽說:“你怎麼這麼沒出息啊!要當會計師,懂嗎?”

茉莉寫作業時有點調皮,媽媽坐在她旁邊,用雞毛撣子拍著桌子:“寫啊!你不要以為不寫我就不會揍你”。

父母的這個邏輯,綁架孩子的一生

考得好時,沒有誇獎,只有不斷“否定”和“打擊”:“要不是我逼你,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別太得意,小心下次就掉下去”。

考差了,沒有安慰,只有冷漠失望:“哭?你還好意思哭?”

外人問起茉莉將來要做什麼,媽媽炫耀:“她說大學畢業以後要去美國讀博士,我們沒逼她。”

父母的這個邏輯,綁架孩子的一生

發現女兒看小說,媽媽怒吼:“你在給我看這種書啊?你對得起我們嗎?” 其實,茉莉喜歡小說,作文曾得過高分,卻換來一句:“作文寫再好有什麼用,還不如做多幾套數學題,你要念的是臺大醫學系”。茉莉默不作聲,偷偷把小說藏了起來。

茉莉曾對妹妹說,之所以努力讀書,是以為只要我好好唸書,就能做我想做的事。

可是,好像我們活著就已經沒有資格和權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為父母認為他們把一切都給了我們,甚至犧牲了自己,不回報就是不孝。

父母的這個邏輯,綁架孩子的一生

敏感的茉莉把一切都埋在心底,不能報復為自己付出一切的媽媽,只好在手腕割下一刀又一刀,用偷東西宣洩內心的委屈。

可她真正想要的,其實都是媽媽的醒悟,哪怕只是一聲對不起。而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個十幾歲少女被扼殺的過程,更是自己或多或少被扼殺的曾經。

父母的這個邏輯,綁架孩子的一生

知道什麼才是最無能為力的嗎?

是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和絕望,總是期許父母真心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我們得到的回應,大多數是貶低:

  • “你看你現在的樣子,長大後能成什麼事?”
  • “你笨得像豬一樣”
  • “你和誰比都比不上”
  • “我生你有啥用,人家孩子XXXX,你瞅你XXXX”
  • “你怎麼不去死!”

或是暗示: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裡有你真是倒大黴了”
  • “你自己都養不活還養狗?”
  • “一個女孩子做什麼導演?”
  • “我都白養活你了”
  • “你還是太年輕,什麼都不懂”
  • “打扮什麼呀?誰要來看你”

我們似乎生來就已經被貼好標籤,註定要當什麼樣的人,走怎樣的路。沒有平等和理解,只有無休止的冰冷命令和沉默的執行。

很多人因為無法獲得父母認同而痛苦,被父母踐踏而自卑,像茉莉說的“我不恨這個世界,很愛爸媽,卻已經不知道繼續愛爸媽還有什麼意義。”

父母的這個邏輯,綁架孩子的一生

3

壓抑的人生之下,

無力改變父母,我們該如何自救?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必須學會合理或象徵性地表達,否則,他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無論是受制於嚴格說“不”的詹妮弗,還是無法獲得肯定的林茉莉,在壓抑的人生之下,他們都轉向攻擊別人或內向攻擊自己。

因為,我們從小就活在父母的評價系統中,活在他們自以為“合理的邏輯”裡:你要變成一個懂禮貌的人,俗稱“中國式好孩子”。這種“禮”可以讓我們獲得好處,但真實的感受,往往會被忽略。

感受一旦被壓抑,總會在合適的機會尋求表達,但壓抑久了,便不會表達了,一表達就是強烈的攻擊性。

至於依舊聽話或反抗無效者,無論你願不願意,卻總是潛移默化地被“限制性信念”困住,以某種固定模式規範著自我的認知模式,例如:

除非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否則就賺不到錢;

年紀大就找不到對象;

我不能一個人旅行,因為太危險了......

父母的這個邏輯,綁架孩子的一生

那麼,如何避免失控的發生?

父母們,嘗試接納那個不完美的小孩。你們常說“你是我的孩子,我這是為你好”,但你是否知道,你所要求的功課要好,才藝要突出,各種競賽也不能落下,還要比別人家的孩子要好百倍”的假象,只是你想象的完美人設。

不要再用“懂事”“聽話”來綁架我們的人生。雖不至於如嫻妃般黑化,像詹妮弗般癲狂,似茉莉般自殺,但起碼可以過得更開心,更有趣一些,至少不必太壓抑。

可是,當你發現無法說服父母,只能自救時,或許可以這麼做:

  • 遵從內心的聲音,不要輕易放棄。這個過程也許夾雜著痛苦和不安,但至少你擁有意義感。
  • 認真專注你的感受,讓內在的自己安全體驗各種悲傷、恐懼、孤獨......弗洛伊德提出過,當人們有些不願回想的創傷經歷與情緒,試著傾訴和表達出來,能夠減少長期的情緒困擾。此時,真正的療愈才會開始。同時,最好選擇安全的環境,例如諮詢關係、信任的人陪同。

生活在奧斯陸的伊莉絲,8歲時開始在網絡更新自己的博客,12歲和朋友創辦博客網站Archetype.nu與雜誌《Recens Paper》。

每天課後,伊莉絲經常忙到凌晨,大家都以為她在玩遊戲,就連父母也覺得她三分鐘熱度:你只有13歲,缺乏觀察技巧。

伊莉絲偏不認輸,希望自己做一本呈現獨特青年文化的雜誌,給年輕的不知名的藝術家發聲。這裡面很多都是因為經驗、年輕等理由被時尚行業拒之門外的年輕人。

後來,伊莉絲沒有選擇上大學,反倒一頭扎進時尚的行業裡,她相信:“等我長大了,我有能力成為任何我想成為的樣子”。

最後

芥川龍之介在《河童》裡寫到:“河童在生產前,父親會像打電話一樣,詢問仍在母親肚子裡的孩子願不願意被生下來。”

反觀人類呢?

父母有選擇成為父母的權利,孩子卻永遠沒有選擇成為兒女的自主權,可為什麼到頭來還要被“沒有生你就好了”“你蠢得像豬一樣”反覆傷害呢?

每個父母懷孕時都說,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樂成長。但,不管你承認與否,當孩子1歲、2歲、3歲時,你的期待會越來越多,父母對孩子的愛變得有條件,卻要求孩子對父母的愛無私奉獻,情感勒索由此而來。

我想,父母與孩子最好的關係模式,只是剛好有緣分並行一段日子,幫助彼此探索未知的人生,僅此而已。

我們,誰也不虧欠誰。

父母的這個邏輯,綁架孩子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