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後,爲什麼敗者劉備態度強硬,而勝者孫權卻遣使求和?

夷陵之戰後,為什麼敗者劉備態度強硬,而勝者孫權卻遣使求和?

夷陵之戰開啟的直接原因就是孫權殺了關羽,這在史書上記載得很清楚。《三國志 先主傳》記載: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

關羽與張飛是最早跟隨劉備的將領,與劉備的關係非常好,雖然在歷史上沒有結拜為異姓兄弟,但史書也是寫了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足見感情之深。劉備這人雖然狠心,但對自家兄弟還是很看重的。曹操的封疆大吏不是姓曹就是姓夏侯,但劉備卻將荊州託付給了關羽,可知劉備是真的將關張當自家人。

所以孫權第一次請和,劉備是直接拒絕的。“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夷陵之戰後,為什麼敗者劉備態度強硬,而勝者孫權卻遣使求和?

但在夷陵戰敗後,劉備依然駐留在白帝城,沒有班師回成都,似乎要與東吳決一死戰。敗方盛氣凌人,勝方孫權卻立馬將求和使者派了過來。這次,劉備欣然同意。《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夷陵之戰後,為什麼敗者劉備態度強硬,而勝者孫權卻遣使求和?

白帝城

為什麼孫權要在戰勝後,還派出使者求和呢?

第一,戰爭繼續,孫權也撈不到好處。劉備鎮守白帝,其實就是扼守住了東吳進軍益州的路線。川蜀地區自古險峻難度,大軍據險而守,曹操攻不下來,孫權更攻不下來。

第二,荊州已經夠孫吳消化許久。戰爭不是佔領地區越多越好,如果佔領過多,自身的軍隊無法控制住,反而有被翻盤的危險。孫吳小國,佔領荊州已經勉力而為。

第三,曹魏會坐收漁翁之利,隨時出兵。本來吳蜀結盟抗曹,曹魏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僵持。這次夷陵之戰如果打得過於猛烈,曹魏就能一舉擊敗實力大損的吳蜀。

夷陵之戰後,為什麼敗者劉備態度強硬,而勝者孫權卻遣使求和?

劉備戰敗後也不回成都,而是要據守白帝,就是抓住了這幾點,要行“撒潑耍賴之舉”。因為劉備戰敗,只有強硬才能取得真正的和平,而不會再損失其他諸如賠款的利益。而孫權懼怕曹魏出兵,攻擊統治不穩的荊州,所以只能自己派遣使者求和了。

其實,戰爭史上,敗者強硬而勝者服軟的案例並不少,這都是因為政治的複雜性。假如你是孫權,會主動求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