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忘卻的紀念 成都版《紅色娘子軍》主創48年後再團圓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實習生 楊謹燭 攝影 楊濤

2017年底,電影《芳華》火遍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對當年文藝範兒的懷舊風潮。近半個世紀前,成都歌舞劇團也有一群肩負國家文藝宣傳使命的少年少女們,他們演出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一年多時間吸引了三十萬市民的“圍觀”。從1971年初至1972年底,總共演出近300場,每場演出幾乎都萬人空巷,一票難求。他們的故事比《芳華》裡的人物更鮮活、更精彩。

为了忘却的纪念 成都版《红色娘子军》主创48年后再团圆

2018年9月13日,在成都市文聯和成都市舞蹈家協會協調和幫助下,促成了成都版《紅色娘子軍》的演員再聚首。當天,二十多位主創齊聚華西都市報暢談和追憶當年青蔥歲月,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也有60多歲。當天正值戊戌年中秋節前夕,因此,這次聚會也有了幾分團圓的味道。

为了忘却的纪念 成都版《红色娘子军》主创48年后再团圆

“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一談起《紅色娘子軍》,很多人腦海裡浮現的就是這段鏗鏘雄壯的《娘子軍軍歌》。《紅色娘子軍》最早的文學版本是報告文學版,由軍旅作家劉文韶根據《瓊崖縱隊戰史》記載的上世紀30年代一個“女兵連”的真實故事改編,1957年8月發表在《解放軍文藝》上,影響很大。隨後,全國的“娘子軍熱”席捲而來。1959年瓊劇版《紅色娘子軍》最先上演;1960年謝晉執導,祝希娟主演的電影《紅色娘子軍》上映;1964年,中央芭蕾舞團的《紅色娘子軍》首演,從此之後,紅色娘子軍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

为了忘却的纪念 成都版《红色娘子军》主创48年后再团圆

鮮為人知的是,成都也有屬於自己的“紅色娘子軍”,這就是成都歌舞劇團排演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當年成都版《紅色娘子軍》的演出場場爆滿,觀眾排長隊買票的盛況至今都是不少老人難忘的青春記憶。

可是隨著世事變遷,那段歷史已經變得非常模糊。記者在互聯網上搜索“成都歌舞劇團《紅色娘子軍》”,搜索結果竟為零,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为了忘却的纪念 成都版《红色娘子军》主创48年后再团圆

當年成都歌舞劇團藝術總監兼辦公室主任李曄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那個時候我們做過的事情說出來,以讓更多的人知道。”李曄今年已經85歲高齡,但是耳聰目明、思路敏捷,於是,當年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從李老口中娓娓道來。

“1970年,我們接到了上級領導指示,受命排練《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歌舞團上下都特別著急。因為演出一場完整的《紅色娘子軍》至少需要90多個演員,而當時的成都歌舞劇團一共才18個演員。”李曄說,為了完成任務,團裡只能從其他劇團臨時選調新人,他們中有的來自於京劇團和川劇團,有的來自於評劇團和曲藝團,甚至還有木偶團和雜技團的年輕演員。

就這樣,好不容易將人數湊齊了。可人齊了卻面臨一個更大挑戰,因為這些演員根本就沒有芭蕾舞功底,不少人甚至連舞都沒有跳過,如何才能在短時間裡教會大家跳芭蕾舞並且學會整出舞劇登臺演出,又成了最大挑戰。李曄說:“不僅如此,當時的成都歌舞劇團完全沒有接觸過《紅色娘子軍》,派出人員去外省學習還屢屢碰壁,最後好不容易聯繫上了北京中央芭蕾舞劇團,得到了他們的回覆,才真正得到機會前去取經。”

李老聊起當年往事神采飛揚,“就在這樣一種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我們憑藉著堅強不屈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克服一切艱難困苦,成功地排練出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並且出色地完成了彙報演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