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書山曲海」里的古韻

往事|“書山曲海”裡的古韻

往事|“書山曲海”裡的古韻

山東曲藝歷史悠久,遺產豐富,享有書山曲海之美譽,為全國民間說唱藝術較為興盛發達的省份之一。在2006年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刻下了山東大鼓、膠東大鼓、山東琴書、山東快書的名字。

往事|“書山曲海”裡的古韻

山東大鼓

往事|“書山曲海”裡的古韻

山東大鼓是我國北方現存最早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相傳形成於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它發源於魯西北農村,又名“犁鏵大鼓”,或作“梨花大鼓”。最初只是敲擊犁鏵碎片伴奏,採用山東方言來演唱當地的民歌小調,後逐漸發展為有板式變化的成套唱腔、敲擊矮腳鼓和特製的半月形梨花片並有三絃伴奏的說唱表演形式。

山東大鼓傳統節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鎮》《金鎖鎮》《大破孟州》《大送嫁》《範孟亭推車》等數十部;短篇段兒書尤為豐富,以《三國》題材的唱段最多,有《東嶺關》《長坂坡》《河北尋兄》等六十餘段;其次是《紅樓夢》題材的唱段,有《黛玉葬花》《寶玉探病》等十餘段;《水滸》唱段有《李逵奪魚》《燕青打擂》等。

山東大鼓歷史悠久,音樂唱腔獨特,節目蘊藏豐富,地方色彩濃郁,它直接促進了山東快書的形成,並對“喬派”河南墜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膠東大鼓

往事|“書山曲海”裡的古韻

膠東大鼓初為盲人所創,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說書兼算卦。到了清嘉慶之後,才結合“靠山調”慢慢發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調。20世紀20年代,吸收東路大鼓、萊陽彈詞、茂腔等唱腔曲調,得到新的發展。

膠東大鼓是流行於膠東半島上的一種鼓曲形式,大致可分為三路,伴奏樂器有鼓、板和三絃。按乾隆初年榮成、劉學義出現時推算,該曲種產生已有250年左右的歷史。

膠東大鼓在膠東民間民俗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豐富多彩的膠東民間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

山東琴書

往事|“書山曲海”裡的古韻

山東琴書是山東重要的地方曲藝品種,又稱“唱揚琴”或“山東揚琴”。它源於明代中期魯西南菏澤(古曹州)地區興起的民間小曲自娛演唱形式“莊家耍”(又稱“玩局”),至清代中期,原來唱曲使用的伴奏樂器古琴和古箏改為揚琴(又稱“蝴蝶琴”)、四胡、古箏、琵琶、簡板和碟子,表演為多人分持不同樂器自行伴奏,分行當圍坐表演,以唱為主,間有說白或對白。

山東琴書採用山東方音表演,因脫胎於民間的“小曲子”聯唱,所用唱腔曲調十分豐富,約有曲牌二百多支。發展為琴書說唱之後,使用的曲調逐漸集中,以所謂“老六門主曲”即“上合調”“鳳陽歌”“疊斷橋”“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為常用,清末民初以來又進一步發展為以“鳳陽歌”和“垛子板”為主要曲調,穿插少量小曲進行說唱的音樂體制,節目也以中長篇書為主,兼唱小段兒。

山東琴書的傳統代表性節目很多,長篇有《白蛇傳》《秋江》及移植來的《楊家將》《包公案》《大紅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當》《三上壽》《梁祝姻緣記》等七八十部,短段兒多為早期小曲子節目中傳承下來的經典之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東琴書得到新的發展,流行範圍擴大至山東省以外,經過加工整理的優秀傳統節目《梁祝下山》《水漫金山》等及新創作的中篇《奪印》,短篇《十女誇夫》《姑娘的心願》《大林還家》《鋦瓷盆》都有重要影響。

山東琴書文化底蘊豐厚,對呂劇的發生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是山東呂劇的直接母體,歷史文化價值比較獨特。

山東快書

往事|“書山曲海”裡的古韻

山東快書是非常典型的韻誦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因早期主要表演武松故事,武松又行二,故俗稱之為“武老二”,藝人被稱為“說武老二的”或“唱武老二的”;因為其所表現的主人公武松身軀高大魁偉,人們又將藝人稱為“唱大個子的”。後來在不同時期這一曲藝形式還曾有過“竹板快書”“滑稽快書”的名稱。1949年6月藝人高元鈞在上海大中華唱片廠灌製《魯達除霸》唱片時,正式將其定名為“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的表演採用山東方音,以韻誦為主,間有說白。唱腔為典型的韻誦體,早期偏重“吟誦”,後來趨向“板誦”。唱法上有所謂“平口”“俏口”“貫口”和“散口”之別,說白所使用的“白口”又分為穿插說明性的“表白”和打岔議論性的“過口白”。唱詞是以七字句為主的韻文,具有口語化和形象性的特點。

山東快書的傳統看家節目是長篇《武松傳》,但演出常常選取其中的回目或者段落,如《景陽岡》(又名《武松打虎》)《十字坡》《快活林》《鬧公堂》等。20世紀中期以來,山東快書的題材不斷擴大,新節目不斷出現,代表性的有宣傳抗日的《智取袁家城子》和《大戰岱崮山》,表現抗美援朝的《一車高粱米》《三隻雞》《抓俘虜》和《偵察兵》,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和軍隊生活的《青海好》《師長幫廚》《張大發走孃家》《李三寶比武》《金媽媽看家》等。

來源 |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