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據史載,和平縣林寨鎮建制於秦朝,公元前214年前,秦始皇派大軍

南下時,南越王趙佗為了防禦來犯之敵,派一姓林將軍到當地築寨守關,官府後來便用他的姓而命名為林寨。

自元朝以來,興井村民憑藉土地的肥沃和浰江水運之利,務農經商,富甲一方。

清代至民國期間,興井村富裕人家建造了一座座高大的房屋,形成頗具規模的古民居群。目前保存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國4座,總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

林寨村民興建起頗具規模的古民居群,為典型客家風格的方圍屋,每座佔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樓,高達8至10米,主體建築為三進院落廳堂式佈局。

按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評選條件,現存歷史傳統建築面積須在2500平方米以上,興井村古民居建築面積為3萬平方米,已遠遠超過歷史文化名村的評選標準,且這些古民居集中在2公里範圍內,在廣東省內也是罕見的。因此,林寨興井古建築群是和平縣一筆豐厚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地方特色獨一無二,具備參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基本條件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古寨大門

9月29日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好天氣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好天氣

伴隨著開心與好天氣的心情我來到了和平縣的林寨古寨

我走訪了林寨的文化館還有革命根據地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館內建設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館內建設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館內建設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館內建設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館內建設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館內建設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英烈芳名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遊客照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領導們回來視察

一股懷舊懷念的氣息迎面而來 心裡確確實實的感覺到了這些曾經的文明氣息

但是在我踏進隔壁房間建築的時候

我想以愛倫坡先生的《厄舍府的倒塌》詩歌作為描述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個長日裡

沉重的雲層低懸於天穹之上

我獨自一人策馬前行

穿過這片陰沉的,異域般的鄉間土地

最終,當夜幕緩緩降臨的時候

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現在我眼前

我未曾目睹它過往的模樣

但僅憑方才的一瞥,某種難以忍受的陰鬱便浸透了我的內心

我望著宅邸周圍稀疏的景物

圍牆荒蕪,衰敗的樹遍體透著白色

我的靈魂失語了

我的心在冷卻

下沉

顯出疲軟的病態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受損建築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受損建築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受損建築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受損建築

走進河源篇之林寨

受損建築

曾幾何時這裡是多麼的繁榮昌盛 但是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情況下 然而這些曾經繁榮帶給我們回憶和記憶的古建築既然逐漸的從我們生活 從我們的身邊逐漸的消失 然而我們都在後知後覺當中

關於小巷,徐遲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極靜極靜的書,也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融入其中。” 倘佯於這樣的一個被古建築群包圍的小巷裡,空氣中彷彿蘊含著獨特的情感指向,似乎能洞悉人生的坎坷與悲歡。

這些古建築古文明孤獨的屹立在這個時代 被人們不斷的破壞 它的生命也在逐漸的被消耗最後消失殆盡

為什麼在越來越完善的社會 一些曾經的古文明卻慢慢的消失 很快我們可能就會在一些課本或者歷史當中才能夠了解到這些

所以我想呼籲大家 在現在還存有的條件下保護這些古文明建築 因為這些東西是有存在價值的 它是我們存在過證據 我們老一輩的人已經逐漸老去 這些古建築陪伴了他們一輩子 它們也在逐漸的消失 不能等到最後才能後悔莫及

我們可以通過給村委會一些建議 比如說清理裡面的垃圾 給地板的青苔清理乾淨

在門口放一些桌子 放一些曾經的老電影 夜晚時能夠在這種優美的地方喝喝茶聊聊天 感受這些歷史時刻的魅力 難道這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嗎

我們個人能力有限 所以 我想呼籲大家一起行動起來 一起努力為這些而奮鬥而努力

通過我們的行去影響一些人 然後他們在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一些人

做與不做區別真的很大 所以我想大家一起努力

最後祝各位國慶節快樂 希望大家有時間真的可以去看看這裡 這裡真的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