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天柱」有這樣一個「古樹村」

在天柱縣,有這樣一個“古樹村”,全村世世代代崇尚古樹的習俗,村裡一百年以上古樹130株,二百年以上的有81株,五百年以上的有31株,周長一米以上的有500餘株,周長3米以上16株,周長5米以上1株。這個“古樹村”坐落在天柱縣坌處鎮,它有一個優美的名字——雅地。

雅地村是個典型的苗族村寨,全村都是潘姓氏族,共250餘戶900餘人。地勢起伏重疊,土壤肥沃,因其地形象一隻振翅欲飛的烏鴉撲伏地而得明雅地。

據村主任潘先亮介紹,他們的祖先從江西經湖南沿清水江遷居於此,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村裡的古樹多為楓樹,青岡樹,馬尾松,柏樹等。村民們世世代代敬畏自然,注重樹木的保護,在村頭或是寨尾隨處可見鬱鬱蔥蔥,竟相爭榮的參天大樹。

「貴州天柱」有這樣一個“古樹村”

早在清代光緒年間雅地村便有保護森林的禁碑:出入嚴禁燒林,倘有違犯者鳴鼓重罰二仟六百四十四文,若壞杉木以及油林每株賠錢八十八文,禁山慄木每株八文,膽敢犯者,捆送廳按律究治,絕不容情。光緒二十五年五月。

據說此禁碑是當時的寨老潘祠揚立下的,為使禁令有效執行,他故意讓家人去砍一株杉木,寨上人發現後,告到他面前,問他如何處置,他說:立碑禁款是我牽頭,眾人議定,雖我家人犯之,照禁碑議定罰款,”於是,責令家人遊寨鳴鑼示眾,並罰款八十八文。

人們被潘祠揚老人秉公無私的高尚道德所折服,從此村裡的人恪守禁碑準則。

苗族素來有祭樹的習俗,他們認為天地萬物都有生命,因此敬畏自然,愛護樹木。每逢重要苗族節日,雅地的村民都會帶著祭品要到村裡的古樹下祭拜,祈求風調雨順,身體安康,希望大樹神靈護佑小孩健康成長。

「貴州天柱」有這樣一個“古樹村”

在雅地大寨後山上有一顆紅綢木,它蒼翠欲滴,遮天蔽日,樹高約50米,樹周長5.7米,相傳很久以前,這顆樹根處出現腐蝕空心,能容一人從樹中穿過,樹葉也泛黃凋落,幾近枯萎。村民們見狀便拿著祭品到樹底下祭拜它,最終這顆紅綢木在人們幾次祭拜後又活了過來,重新煥發英姿,日以繼夜的為過往行人恭迎,踐行,歡笑。

“周長三米以上古樹的街龍那裡有5株,虎行有4株,寨頭水井上方有1株……”村主任潘先亮對村裡的古樹如數家珍。

說話間,他把我帶到村頭的一個山坳上,指著一顆古松樹向筆者介紹著,“原來這裡是進村的主要要道,那時候娶媳婦,新娘都有撐傘的習俗,可不管哪家媳婦路過這裡傘都要被吹壞,因為這樹底下風太大了。”古人便有“獨立寒秋看勁松,傲霜耐暑沐山風。迎來送往頻招手,萬籟滄桑氣勢雄”這樣的詩句讚美這顆松樹。

在雅地小學旁,矗立著一排參天楓樹,一顆顆古樹像個威武的哨兵,筆直的樹幹直插雲霄,枝葉交錯相加遮蔽著整個校舍和球場,每到金秋時節,一簇簇紅了的楓葉,像是一把大紅傘,微風徐來,楓葉飄落在學校的操場上,紅彤彤一片,好不壯觀。

「貴州天柱」有這樣一個“古樹村”

雅地古樹,具有震撼的滄桑之美,它們見證著潘氏族人的發展壯大,見證著雅地苗寨的艱辛過往,蘊藏著關於苗人的奇幻傳說,他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歲月變遷留存下來的珍貴活化石,如今,林業部門已對所有古樹進行建檔掛牌,村民們也更快珍惜,愛護這些古樹。

由於生態保護完好,雅地村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90以上。村民們也利用該村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產業,不斷拓寬村民的脫貧道路。

“目前,我們村裡有鉤藤,大血藤,林下養雞,養蜂,稻田養魚等產業,下一步我們還打算爭取資金,修建一些亭子和步道,發展鄉村旅遊業”,村主任潘先亮向筆者說道。

雅地村蓊鬱蔭翳的古樹,與湛藍遼闊的天空,清澈見底的河水正構成了一幅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畫卷,雅地村民正朝著“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新農村中不斷前行。

「貴州天柱」有這樣一個“古樹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