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角度解釋「歪果仁」爲什麼不愛喝中國酒?


從科學角度解釋“歪果仁”為什麼不愛喝中國酒?


在和酒友們交流的過程中,酒評君被問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何從科學角度解釋“歪果仁”為什麼不愛喝中國酒?這的確是一個有趣而且複雜的問題,涉及到人類進化、酒類釀造、經濟貿易和飲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變量因素。今天就索性撰稿和大家聊一聊,算是拋磚引玉,歡迎大家提出補充或者反對意見,以增廣見聞。

不同的地理環境產出不同風格的酒

儘管個體口味存在諸多差異,但作為一個整體,共同的飲食習慣體現了一個群體的世界觀與審美觀。飲食習慣是由古老的演化規則與伴隨終生的高能量食物、文化薰陶與商業信息衝擊所創造的。在人類發展初期,吃喝首先是為了生存而非追求滋味。無論喜歡與否,都不得不吃,不得不喝,久而久之便養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與文化。

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物質產出,人們獲取食物的來源和種類也不盡相同。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較早的進入了農耕社會,穀物很快成為了主食,因此以穀物釀酒便順理成章。最初的秫酒、醴酒逐漸發展成後來的黃酒、白酒。而西方的“酒神”是位種植葡萄的能手,因此以葡萄等水果為原料釀造的葡萄酒、白蘭地等便成為西方酒的代表。威士忌的製作原料也是糧食,但酒精度一般不超過40度。

不同的飲食習慣造就不同的味蕾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和演化,中國傳統飲食逐漸形成體系,要求菜餚色、香、味、型俱全,除了飽腹,更多地追求享受,強調感性和藝術性。而這種對滋味的追求和對味蕾的滿足,體現在酒上,便是對酒的香氣的迷戀。儘管官方劃定的十二種香型並不能完全概括中國白酒的香氣特點,但和西方相比,這仍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標準體系。

相對於中國飲食的博大精深,現代西方人的飲食相對簡單。他們對飲食的要求追求均衡,營養,理性,口味較為單調。例如他們在烹飪過程中會對原材料進行精確稱量,對烹飪時間也會準確把握。與這些食物相搭配的酒,口感自然也會比較簡單、柔軟。無論是發酵的葡萄酒還是蒸餾的威士忌、白蘭地抑或是伏特加,相比中國高度白酒的熱烈和複雜,幾乎都屬於入門級別,歪果仁因此而產生的飲食習慣上的不適應便不足為奇了。

然而中國地大,風土各異,白酒的風格、特點迥然不同,並不是所有的白酒都讓歪果仁難以接受。比如清香型這一“國際”香型,口感上非常接近伏特加,香氣上又具有獨特的中國風味,因此受到了不少歪果仁的接受和喜愛。在國內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江小白,在國際市場上便有不錯的表現。一些歪果仁品酒師這樣評價江小白:“穀物的香氣中帶有一些蘋果皮味和杏仁的味道,入口柔順,有流水般的清爽感,光滑細膩,乾淨自然,甘甜的味道慢慢地釋放。不但可以純飲,還可以和各種果汁飲料進行調製混飲,非常適合西方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據說,江小白已經在英國、中國香港等地成立了辦事處,而在倫敦街頭,可以隨時見到充滿中國味道的江小白。

不同的味蕾衍生不同的文化

事實上,包括清香代表汾酒、二鍋頭、江小白等在內的中國品牌,近些年來走向國際的步伐明顯加快,越來越多的歪果仁開始接觸並接受中國白酒。然而不容忽略的是,在接受中國白酒這件事兒上,文化上的認同似乎比味蕾上的認同更為重要。

國人飲酒,理由很多。一桌好菜往往是最具有說服力的飲酒的理由之一,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酒店,主賓圍坐到桌前,喝一口酒,吃幾口菜。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有時一桌酒宴可以從中午喝到深夜。而歪果仁似乎酒就是酒,菜就是菜,哪怕是沒菜,一杯酒也可以喝到聚會結束。所以,除了口感,迥異的飲酒場景似乎成為了阻礙歪果仁接受中國酒的又一道門檻。

國人善飲,由來已久。“乘風而來,踏月而歸。君且隨意,我自傾杯。”飲酒盡興,往往是一個完美酒局的最高追求。相比歪果仁的輕酌慢飲,中國人酒場上“一口悶”的豪氣幾乎可以讓任何一個外國人瞠目結舌,望而卻步。歪果仁不敢喝中國酒,很多時候其實是不敢和中國人喝酒。中國白酒要想得到歪果仁的青睞,至少還要過酒桌文化這一關。

中國白酒,講究純飲。無論濃、清、醬,還是高、低度,中國白酒講究純飲。一口酒,一口菜,茲拉一下吞嚥,然後閉口用鼻腔哈氣,享受回香帶來的美妙刺激。而歪果仁飲酒,除了純飲,更喜歡像雞尾酒一樣用不同飲料進行調製混飲,除了能夠降低烈酒的度數,還能帶來多重的感官體驗。而中國白酒,大多數不適合混飲。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因素,商業的活躍、經濟的強盛和軟實力的輸出都是中國酒能否為歪果仁所接受的重要因素。值得欣慰的是,隨著大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中國白酒品牌走出了國門,在國際市場上逐漸佔有了一席之地。(文/酒評君 酒評網主編 資深酒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