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档”,《江湖儿女》的票房表现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不仅败给了郑伊健、陈小春等“古惑仔”领衔的《黄金兄弟》,甚至连《悲伤逆流成河》这种郭敬明小说改编电影,都比《江湖儿女》卖座。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悲伤逆流成河》中秋档三天收获1.1亿票房,而《江湖儿女》三天只有3660万。

截止目前,《江湖儿女》的票房不足6000万,虽然创下了贾樟柯电影新高,但对于一部投资了8000万的电影来说,就目前的票房成绩,想在内地市场回本基本上已经不太可能。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猫眼曾预测票房7000万,就目前的形式,这种希望也相当渺茫。

一部投资了8000万的电影,剔除电商服务费、宣发费、版权等等费用起码要卖到2亿才能回本。

在如今的电影市场,2亿的票房对于像《复仇者联盟3》这样量级的电影来说,仅仅就是半天的成绩;但对于《江湖儿女》这样的电影来说,2亿票房简直比登天还难。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黄金兄弟》这样的“情怀作”,中秋节也收获了将近2亿。

因为电影的投资与受众不同,不同类型的电影在票房上自然天差地别,但对于《江湖儿女》的票房失利,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实主义电影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步履维艰。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个人认为,《江湖儿女》已经是贾樟柯观感最好的电影之一了,却依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江湖儿女》今年5月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场刊分数高达2.9分,仅仅比金棕榈大奖的《小偷家族》低0.3分。

而在北美著名电影网站烂番茄上,《江湖儿女》目前仍然有100%新鲜度。

毫不夸张的说,在西方影评人和影迷眼中,《江湖儿女》几乎可以代表当代中国电影艺术的最高水平。

在让影迷惋惜的同时,也让人不禁思考:这个时代,已经容不下这样的电影了吗?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去年的电影《相爱相亲》也是叫好不叫座,最终收获1800万票房。

曾经中国的电影市场,现实主义电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等代表中国电影的导演来看,他们在国际上获得盛名的作品也大多是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

电影作为视听艺术,反映真实生活,从影像中体会人生就是电影不可回避的责任和功能;

它曾经驱使着一批又一批中国的电影人,打开艺术之门,向全世界诉说着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中国。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张艺谋电影《活着》(1994年)

时代变了,看电影人的也变了。

在这里,再多的伤感和惋惜也无济于事,如何让现实主义电影在当代重现生机才是值得所有影迷和创作者思考的事。

就像《爱乐之城》中说的那样:

“如果你强调保持传统,那你如何具备革新的能力?你总是沉迷于过去,但爵士(电影)是关于未来的。”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现实主义电影为何“失宠”?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首先我们还是要先聊聊,何为现实主义电影?

现实主义电影顾名思义即为“以展现现实社会生活为标志,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具体拍摄手法为采用自然光,运用简单电影语言,还原最本真的世界。”

电影所能呈现的真实世界,是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都不曾做到的;它更清晰更直观的体现了真实世界,也拉近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现实主义电影起源于30年代的意大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偷自行车的人》

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偷自行车的人》给后人开出了现实主义电影的“说明书”:

非职业演员出演、人物背景根植时下社会,故事以简单冲突展开、以小人物为电影主角,故事的核心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展示生活。

现实主义聚焦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那些在社会上被剥夺话语权的人以及他们必须承受的生活状况。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盲井》(2003年)

这样的题材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弊端——太丧

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再说穿了吧?

现如今大部分观众走进电影院就是为了娱乐放松,那么电影中渺小的主人公和沉重的社会问题于观众来说究竟有何意义?

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往往会把观众逼入死角,让他不得不思考当下社会和自身价值。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推拿》(2014年),现实主义电影题材往往相当严肃敏感。

在过去,中国的导演都依靠各大电影制片厂,在电影市场并不追求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富有中国特色,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题材,自然是导演们表达诉求的首选。

现如今,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题材不够放松,内容不够娱乐,大部分观众不喜欢,影院自然不会增加排片;票房上不去,电影投资人不赚钱,现实主义电影的局面就更加步履维艰。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

电影究竟是什么?是表达诉求还是商业至上,就算讨论个几天几夜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每当出现票房差强人意的佳作时,电影分级和艺术院线的话题总会甚嚣尘上:艺术片找不到合适的观众,观众也找不到放映艺术片的影院。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2016年上线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艺联”真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

“爱看艺术电影的人,跟愿意去影院看艺术电影的人是完全两个概念。”

在没学会走之前,又谈何跑呢?如何培养观众的兴趣,如何发掘艺术片的潜在用户,才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当务之急。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新浪潮?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在几个月前,我是万万想不到《我不是药神》会如此受到观众的欢迎,也万万想不到《我不是药神》在一个商业片的外壳下,藏着一个现实主义电影的心。

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主义电影的“说明书”在药神身上依然有迹可循,商业的故事之中藏着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除了《我不是药神》,今年的《暴裂无声》以及前几年大热的《烈日灼心》,它们虽然在电影类型都更偏重商业、犯罪,但本质上却都在讨论罪与罚、社会与个人这样的问题。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暴裂无声》

现实主义电影的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引导观众兴趣,培养潜在用户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虽然像《我不是药神》、《暴裂无声》在许多情节上过于直白、商业,但借着商业的外壳让内在的现实主义核心被更多观众接受、喜爱,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了。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同样出自北京电影学院,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电影传承”吧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没想到吧!中国引以为傲的电影快消失了!

电影就是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就势必为大众服务,与其抱怨现实主义电影的郁郁不得志,不如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每个导演都是造梦的艺术家,不管在哪个时代,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震撼人心的影像,都胜过千言万语。

就像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说的那样:

“梦想要根植于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