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补将被取消,低价看电影将成历史!

票补将被取消,低价看电影将成历史!


一夜之间,关于停止一切线上票补的消息扑面而来...这将对票务平台以及整个电影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票补没有了,9块9的特价票也将销声匿迹。

昨晚,国家电影局相关人士表示,官方将出台针对线上票务市场的新规,从下周起停止一切线上票补,这也意味着19.9元等片方与平台合作的低价票,将不会在线上购票渠道中出现。同时,新规也限制第三方售票服务费不得超过2元。大地影院、博纳影业、保利院线、淘票票等称,已经获知相关信息。那么,这些新政策对观众、院线、票房,将产生什么影响?

现象

票补数额惊人 各方怨声载道

顾名思义,票补就是观众购买电影票时所获的补贴,专业来讲就是观众实际支付价格和影院结算价格的差额。这部分“补贴”和“差额”,就是票补,一般都是由网络售票平台和电影制片方来支付。

一般来说,2D电影根据城市不同,最低限价一般在25元到35元,而观众在网络购票平台经常能买到6.6元、8.8元、9.9元等价格的电影票,这个价格和最低限价的差额,就会由网络购票平台和电影制片方作为票补来支付给影院。

2014年的暑期档被认为是票补开始的时候,当时猫眼以《变形金刚4》打响票补大战。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个票补,有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7年,内地影市票补大概会占到全面票房的8%到10%,2017年度票房559亿元中,大约就有30亿元是票补加入的“水分”。

网络购票平台无疑是票补的主力军。今年2月阿里影业发布的2017年财报显示,阿里影业去年亏损9.5亿元,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司的销售及市场费用高达20.87亿元。”不少解读认为,这一数据就是阿里旗下购票平台淘票票的“票补”。当然另一购票平台猫眼的票补也不会少,港交所不久前披露的猫眼娱乐招股书显示,自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猫眼用于营销推广、用户票补的总费用累计超过50亿元。

不仅网络购票平台受困于票补,各大电影公司也怨声载道。华谊兄弟执行总裁王中磊直言:“我们确实被票补绑架了。在恶性的竞争环境下,如果你不掏,就只能眼看着掏了钱的片方抢走你的市场份额。如果你不补,电影院就不给你排场。”

观众

曾因低价票走进影院

取消票补会选择性看电影

票补取消,受影响最直接的就是观众。资深电影人士吴卓峰分析,票补在初期对于观众走进电影院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开始,低票价肯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让观众有了看电影的消费习惯。”那票补取消,会不会影响观众走进电影院呢?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电影观众,他们共同的观点都是,票补取消不会影响自己进电影院看电影。22岁的观众何小姐说低价票确实让自己看了更多的电影,“本来可看可不看的电影,以前会因为票价便宜,会选择去看,但票补取消后,我只会选择喜欢看的、口碑好的电影。”21岁的观众王先生也表示,“去看过部分票价只有9块9的电影,票补没有了也意味着低价票没有了,这部分电影我就不会去电影院观看了。”35岁的观众温先生则告诉记者,“我选择影片和影院的标准,一直就不是以票价为标准,所以对我观影没有任何影响。”

制片发行方

长远看是好事

担心排片暗箱操作

因为票补,让购票平台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特别是票务平台中的猫眼、淘票票寡头化逐渐成形。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影人士就认为,相关部门出台这样的政策,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因为“退票门”、票房造假等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已经涉嫌垄断。“票补取消,每张票固定收取1块钱的服务费,这可以让网络购票平台回归服务平台的作用。”该人士说。

今年4月的一个论坛上,淘票票总裁李捷曾表示,“票补绝对不能成为电影竞争地唯一武器,但在短期内没有办法消失,我们不赞成马上取消票补”。没想到在半年之后,票补取消就将成为现实。李捷对于票补取消回应称,“短期对第三方票务平台确实不利,但长远来看是好事。政策会让行业回归内容质量和平台产品竞争。淘票票平台现在不仅只是在提供购票工具,我们的评分、评论,内容是用户观影的重要参考,实质上影响不会特别大。”

那么多电影公司的总裁都吐槽过票补,是不是取消票补就一定对制片方有利呢?一位从事电影制片和发行的业内人士说出了他的担心。“票补至少是一种可控的方式,可以让影院根据票补来排片。但取消票补后,排片的不可控因素更多了。以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暗箱操作来控制排片,影响电影市场的秩序。”

影院

短期内会有震荡

加速优胜劣汰

记者采访了多位影院相关负责人,他们都认为对于电影观众的影响不会太大。“对于票补,影院是又爱又恨。”重庆金逸影城总经理蒋红强认为,取消票补对于电影院来说,短期内票房和上座率会有震荡,但长期来讲是有益的。“取消票补会让影院对于电影票的定价更为合理,以往有的影院可能会因为‘吃票补’,故意把票价定高。另外,影院还要加强自身的宣传,完善自身的购票渠道和会员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新规没有限制线下的票补,某影院人士就表示,“电影院肯定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进行价格战,比如买一张电影票送一杯可乐一盒爆米花等购票优惠。”

吴卓峰分析,票补取消甚至会影响到影院的生存状况。“票补取消对于盈利的大型影院影响较小,而对于新加入的影院和中小影院,影响则非常大。观众们肯定会选择品牌好、硬件好的电影院,这也会加速影院的优胜劣汰。”

票补和它的发家史

"票补"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观众购买电影票所获得的补贴或优惠,而从专业的角度上讲,票补实际上是影院售票结算价与观众实际支付对价的差额,而计入票房统计的金额便是结算价,过去几年中国电影票房高歌猛进,背后一重大推手就是票补。


票补将被取消,低价看电影将成历史!


最早的票补基本源自2014年,当时的票补力度大,但持续性较弱,以1分钱、1元、9.9元购买观影兑换券为主,对象为团购平台新用户,主要目的为拉新;

票补进入第二阶段,便是线上票务平台的角力,以猫眼、淘票票为市场主力,不断拓展线上票务平台市场份额,而首当其冲的手段便是高额电影票补,票务平台直接在用户购票时扣减优惠费用;

紧接着,随着票务平台实力的寡头化,产业并购整合趋势明显,票务平台与片方开始融合,片方开始加入票补大战。

但好景不长,今年春节档,平时习惯9.9元购票的观众突然发现,所有购票APP平台上的8.8和9.9票价消失了,不仅如此,之前在淘票票平台上的18.8也不见了,换来的是全平台的19.9元统一优惠票价。


票补将被取消,低价看电影将成历史!


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根据某影业人士透露,是缘于某院线和总局的一番业务上的理性通气会,院线表示目前第三方的漏洞太多,出现了几次锁座抢场次排片的状况,同时之前曾经允诺的T+7结算方式一直没有实现。

当然这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今年2月起总局就有意彻底关掉票补平台,但介于即将开始的春节档成绩压力,出乎试探也好、出于吊胃口也好,暂时没有直接关掉票补大门。

但这只不过是"温水煮青蛙",现在已经到了总局揭开锅盖公布结果的时候了。


票补将被取消,低价看电影将成历史!


票补消失,猫眼淘票票甘苦自知

据早先媒体报道,2015年-2017年间,票补的金额每年都会维持在20-40亿左右,其比例占到全年票房的8-10%左右;

2017全年559亿元的电影票总额中,据报道大约有30亿元是票补加入的"水分"。

最为观众熟知的票补主力军是猫眼和淘票票这样的票务平台,也有如"玩票娱乐"这样的后起新生力量的购票平台在蓄势备发。今年2月,阿里影业发布了2017年财报,财报显示阿里影业去年亏损9.5亿元,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司的销售及市场费用高达20.87亿元;"

显然,这接近21亿巨额"市场费用",其实就是"票补",数据显示,2016年淘票票投入10亿票补、2017年投入21亿票补--真实的确切数字只会更高。


票补将被取消,低价看电影将成历史!


淘票票有如此规模的票补投入,猫眼自然也不能落下,上周港交所正式披露了猫眼娱乐递交的招股书,数据显示,自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猫眼用于营销推广、用户票补的总费用累计超过50亿元,这也难怪猫眼三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这样的投入背后正好印证了王中磊曾经表达的观点:"你不掏钱,就只能眼看着掏了钱的片方抢走你的市场份额,如果你不补,电影院就不给你排场。"

这样的恶性竞争促使监管部门终于下定决心,在这个10月给票补这一计让人上瘾的毒药画上句点。

若真的取消电影票补,不仅猫眼和淘票票等一类大的票务平台方将引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整改,对观众也是不小的冲击。而被卷入整改风波,那些刚问世不久的票务平台,如以内容+质量+渠道为核心竞争力的"玩票娱乐",不知道是会投机取巧、逆境飞翔还是会迎来生存危机--这是在这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规范市场"势在必行"

无论各方反响如何,规范市场"势在必行";

今天,网传文化部和电影局已下文,将于10月1日开始实行新规。 新规包括如下:

1.停止一切线上票补,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但不包含影院线下售票;

2.第三方线上售票手续费不高于2元(含票务系统),院线/影投不得参与分配;

3.未获得公映许可证的影片将无法开展预售;

4.线上售票上对影院的结算周期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变成8日内结算,明年十一起要求即时结算。

缺少票补作为观众观影的驱动力,电影的内容、质量则显得更加重要,观众观看电影将更加注重电影的质量口碑;

对于票务平台来说,无法再靠"票补"去扶持一些内容制、作不佳的影片,更多的要靠用户体验为前提、服务至上的产品理念,为观众推荐优质的影片。像"玩票娱乐"以电影及其他泛娱乐全产业链网络服务平台为主,挖掘与发展优秀IP内容,助力影片宣传发行,以优质的线上线下资源串联娱乐消费的经营方式,或许能为自身在这场大漩涡中创造一线生机。

创新、升级以及更新经营方式和理念,对那些规模宏大的票务平台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容易在过程中全盘崩溃。而对那些正在起步阶段,准备进击市场的票务平台新生儿来说,这或许将成为他们露面大众、蓬勃发展的大好机会,也有可能成为这场风波的唯一获利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