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玉器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只是作品本身,它的製作工藝手法,也早已成為中國話的常用詞彙,如切磋、琢磨。

《詩經》中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大雅》有句:“白圭之 ,尚可磨也:斯言之 ,不可為也。”認為白玉有了瑕疵,可以磨掉,人的言行若有不軌,是磨不掉的,所以要“守身如玉”。

故宮博物院玉器館有《制玉圖》一套,約為清人所繪,共 12 副。制玉圖風格寫實,記錄描繪出制玉的主要步驟。每圖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描繪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繪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1 搗沙和研漿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在這圖裡,站著的玉工用手拿著杵,一下一下的用杵去搗,要把石臼裡的石沙敲得更細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個好像炒菜鍋樣的大篩子,篩子的底有細洞,可以讓細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篩子中,這樣就可以把石沙按照顆粒大小分類。

2 開玉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還沒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頭。開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別的石頭削掉。

在這張圖裡,有兩個玉工,坐在大樹下的凳子上,兩人之間用木架架起了一個大玉璞。他們個拿著「大法條鋸」的一端,你來我往的拉著這個條鋸。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條鋼絲。

3 扎碢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塊或方條,經過設計、畫樣後,大片裁去多餘玉 料使玉器粗具雛形。

玉工坐在「旋車」前,旋車上架著的工具,結構頗覆雜。這組工具適用長木棍(又叫木軸)的一端,裝上圓形的鋼盤,這個鋼盤就叫做「扎鍋」。鋼盤的周緣很薄,像刀口一樣非常鋒利。木軸上纏繞著兩根繩子,繩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這兩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時候,玉工的兩隻腳輪流踏著登板,靠麻繩牽動木軸旋轉。玉工用左手託拿著玉料,抵住正在旋轉的鋼盤的刃邊。桌子的一端放著一個盛了水和紅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澆在玉料上。堅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轉而鋒利的扎邊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塊或方條。

4 衝碢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利用「衝碢」這種工具,把方塊或方條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轉角部份,「衝」成圓這個步驟也是坐在旋車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繞著厚鋼圈(又叫做衝碢),配著和了水的紅沙,慢慢衝去玉塊上的方角。經過這個步驟,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5 磨碢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利用「磨碢」這種工具來磨細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鍋」有些相似。但扎鍋是薄而銳利的,而磨鍋厚約二、三分(大約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細膩,發出溫潤的光澤。

6 掏堂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內部。首先,用鋼捲筒旋進玉器的中央,經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經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會出現一根圓柱,稱作「玉梃」。

此時就得由最富經驗的老師傅振錘取出玉梃,因為如果力道不對,不是玉梃取不出來;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著,再以彎形的扁狀的錐頭慢慢琢磨,掏空玉器的內膛。

7 上花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軋碢,又稱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紋。

不同的軋碢形式會留下不同的線條。例如,中厚緣銳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線條,往往端較窄淺,中段較寬深。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器的線條就有這種情形,因此有人推測,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已經過開始使用碢具琢碾玉器。

現代玉器上花,是以類似牙醫所使用的鑽針。馬達帶動並配合活動的軟管,因此移動相當靈活、隨意。

8 打鑽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這是對於一些要雕琢鏤空花紋的玉器,所做的一個重要步驟。打鑽的工具主要是彎弓和軋杆,軋杆底端鑲有金鋼鑽。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著玉器,抵在軋杆下端佣金鋼鑽的下面,右手來回拉動彎弓,彎弓會帶動軋杆一來一回的旋轉,杆尖所嵌的金剛鑽就可以把玉鑽出一個圓洞了。

戰國至西漢的玉工,便十分擅於利用鑽圓洞的技法,營造線條迴旋轉折處流利飽滿的效果。

9 透花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透花,也就是鏤空花紋,以「搜弓」為主要的工具。操作的時候,先把搜弓上的鋼絲解開一端,穿透這個圓洞,再綁好。玉工的右手握著搜弓,一來一回拉動著,鋼絲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按照玉片上畫的線條來切割了。

因為一般書寫作畫的墨汁,是會被墨水沖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來勾畫出要透雕的圖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鋼絲在玉片上來回割鋸時,圖案仍是清清楚楚的不會被水洗掉的。

距今五千三至四千二百年的良渚文化,已出現以拉線透花的玉器,發展至清代鏤雕玉器薄而細,達到技法的巔峰。

10 打眼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這是專門對付像鼻菸壺、扳指、菸袋嘴之類的小見而又有固定形狀的玉器,要鑽孔時所用的特殊技巧。

因為這類玉器太小了,不方便用手拿著打鑽,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裝了水,上面安裝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形狀就和要鑽孔眼的小玉器,形狀相同。不同形狀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形狀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鐵盅」,右手拉著「繃弓」,一來一回的帶動鐵盅反覆旋轉,鐵盅下端所嵌的金剛鑽,就會在玉器上鑽出洞來。

技法逐漸提升後,桯鑽與管鑽取而代之。穿孔如是兩面對穿,則常有接頭不整的痕跡。


11 木碢圖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木碢是磨光的碢,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細的磨光。這時使用的工具結構是登板連繫著木軸,帶動一個圓形的轉盤,而這步驟用的圓盤,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較低,又稱「浸水黃寶料」,大約是石英沙(七度)來細細磨光。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具體呈現玉色。

12 皮碢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用「皮碢」完成(最後一步驟)。

也就是在木碢的外面,包上牛皮用麻繩縫好。再藉著旋車,配上「沁水寶料」,作最後的磨光。

玩玉要懂治玉|圖解古代治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