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吉林行|人工「呼風喚雨」背後的科技支撐

科普中国·吉林行|人工“呼风唤雨”背后的科技支撑

科普中国·吉林行|人工“呼风唤雨”背后的科技支撑
科普中国·吉林行|人工“呼风唤雨”背后的科技支撑

高炮、火箭、飛機……人工影響天氣的裝備看起來特別能“戰鬥”,加上“呼風喚雨”,讓人感覺“神秘莫測”。其實,人工影響天氣主要是為了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背後的科技支撐和基礎設施至關重要。我國自1958年起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我國科學高效地進行人工影響天氣

近年來,依靠創新驅動,我國已經建立了科學高效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流程和綜合業務系統,先後成立東北、西北等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多數情況下,人工影響天氣是順其自然的“錦上添花”,背後的技術支撐必不可少。比如,我國研發了雲水資源評估技術、作業條件識別技術,總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點的多類作業指標模型,發展了多種作業效果檢驗技術,在彈藥全程監控中應用了物聯網技術。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和規範化水平顯著提升。

我國自主研發的3公里精細化雲降水數值預報系統已經投入業務運行。國產新型高效催化劑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催化效率提高100倍以上。雷達指揮、自動發射、立體播撒的火箭作業系統研製成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並廣泛用於各地作業。

人工影響天氣的社會效益明顯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與防災減災需求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服務領域已拓展到農業抗旱減災、雲水資源開發、江河湖泊蓄水、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草原防火、機場公路消霧、重大活動保障、改善空氣質量、應對突發汙染事件、城市降溫等多領域,併成為各級政府防災減災、趨利避害的一項重要舉措。

應急抗旱防雹保豐收:在旱災雹災肆虐期和關鍵農時季節,跨區域調動飛機、火箭等作業裝備,人工增雨作業覆蓋面積約500萬平方公里,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50萬平方公里,有力保障糧食生產和農業設施、經濟作物安全,助力農民脫貧奔小康。

常態增雨作業護生態:在三江源等重點生態保護區、華北等水資源嚴重短缺區、江河湖庫上游,開展大範圍、常態化生態修復型增雨作業,補充生態用水,擴大湖泊溼地面積,增加草地生物量和覆蓋度。按照地方政府要求積極探索開展人工增雨淨化空氣作業試驗。

重大應急保障履職責:在重大森林火災搶險和國家重大活動天氣保障的關鍵時期,發揮全國一盤棋體制優勢,調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力量,勝利完成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火等重大災害應急搶險和G20杭州峰會等重大活動的應急保障任務。

人工影響天氣的社會效益明顯:比如,青海發揮三江源人工增雨工程建設效益,在青海湖、黃河上游等地開展增雨作業,有力促進湖泊溼地面積擴大,草地生物量和覆蓋度增加,生態系統涵養水分功能逐步恢復。2017年三江源地區植被覆蓋度較2003年明顯提高,其中高覆蓋度、中覆蓋度草地面積分別增加了7929和7013平方公里,低覆蓋度草地相應減少1.45萬平方公里。

北京市聯合河北省針對密雲、官廳水庫匯水區建成不同天氣形勢、覆蓋全年各時段的全天候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密雲、官廳、白河堡水庫入庫水量明顯增加。

河北省邢臺市實施百泉復湧生態修復人工增雨工程,在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陝西、湖北、河南等地發揮人工增雨對南水北調水源區補水作用,在調水期加大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水源區飛機增雨作業力度,保障一庫清水輸送。

掌上吉林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