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街頭可以看到哪些德國留下的印記?它們是怎樣一步一步積澱下來的?

令如歡


青島因其與德國的特殊淵源,留下了大量德式近代建築,這些建築涵蓋行政、市政、工業、宗教、教育、居住、商業等各種類型,它們是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故事要從十九世紀末說起,這是一個不堪回首的時代。支離破碎的主權,一貧如洗的人民,讓中西文化的每一次交融與碰撞都來得那麼無奈與悲情。在搶灘中國的西方諸列強中,德國是來得最晚的一個,1897年,他們強佔了膠東近海的一座小島“小青島”,這便是今日青島的前身。從1897年到1914年的十七年間,德國人充分展現了自己經營城市的能力,他們將青島作為“模範殖民地”進行規劃、開發和管理,他們以德國人特有的嚴謹與務實,讓這座城市成為西風東漸時代的優等生。

宏偉坐鎮的權力機關

將代表權力機關的建築以最威嚴的氣勢開枝散葉,是城市開發的第一步,它們擔負著構成新城市骨架的重任,也決定了這座城市的未來氣質。信號山下的德國總督樓和觀海山前的膠澳總督府默默對望了一個世紀,從1903年至今,它們一直是青島老城天際線的靈魂。

理念超前的市政規劃

一系列市政建設由此展開,今日青島的標誌——棧橋,最初就是德國人改建而成的軍用碼頭,民國時將其改建為休閒景觀的工程也依然出自德國承包商之手。德國人的得意之作是始建於1899年、全長達80公里的下水道。在青島市博物館的展品中,可以看到一段翻修管網時挖出的蛋形下水管。這些神秘而低調的地下迷宮,至今仍然為這座城市默默地發揮作用。

萬里舶來的釀酒工業

嗜酒如命的德國人也將老家的釀酒工業移植到遙遠的東方。1903年開辦的“日爾曼啤酒”搖身一變成了“青島啤酒”,這種來自歐洲的液體糧食也從此融入青島人的血液之中。百年曆史的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築連同當年的設備幾乎完好的保留了下來,製造於1896年的西門子電機更是堪稱奇蹟,這是西門子公司現存最古老的一臺電機。

歐陸移民的心靈歸宿

宗教對於遠離故土的德國殖民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心靈歸宿。1908年,德國膠澳總督府出資建成青島基督教堂,這座古堡式的建築順理成章成為德國人聚會禮拜的中心。建於1932年的青島天主教堂亦出自德國建築師之手,如果不是二戰爆發,它將成為高達百米的遠東第一教堂。

高等院校的鐵血前身

青島的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1912年建成的德華高等學堂,這座德中合辦的高校只存續了十年,終因日德戰爭而停辦。俾斯麥兵營舊址的命運則正好相反,這座以“鐵血宰相”命名的兵營後來成為山東第一所國人創辦的高校——私立青島大學的前身。今天這座宏偉的建築依然矗立在中國海洋大學院內,德國人為青島教育留下最大遺產,竟是無心插柳之舉。

山水宜人的濱海住居

青島是全國為數不多擁有兩片歷史文化名街的城市。八大關和小魚山曾經是青島高檔濱海住宅的集中地。“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車、中國第一”。各國建築師讓依山傍海的八大關成為標誌性的風景療養區,花石樓和公主樓的獨特外觀讓人過目不忘。小魚山的成名則得益於它的居住者,曾作為德國總督副官宅邸的康有為故居最終是以“天遊園”的別名而聞名天下。

活力重煥的青島華爾街

如果說八大關以豪宅別墅而聞名,小魚山的看點在於名人故居,青島灣展現的是殖民時代統治者的權力與威嚴,那麼館陶路所代表的則是這座城市由下而上的繁榮與活力。在德國殖民者的規劃和引導下,二十世紀初期的館陶路洋行匯聚,商貿繁榮,被譽為“青島華爾街”。如今這條街上仍然保留了數十棟風格各異的公共建築,它們是青島殖民歷史的見證,也是今天青島與德國友好交流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