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有道|中國平安走得多遠,馬明哲就對人才看得多重

文|朱曉培

2018年9月29日,中國平安集團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李源祥榮獲2018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

中國政府“友誼獎”,是中國政府為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獎項。新加坡籍的李源祥,北美精算師出身,曾任新加坡金融監管局官員、英國保誠高管。他獲得此獎,是源於他紮根中國20多年,積極投身到中國保險、醫療健康行業的創新發展中,致力於將國外先進保險理念與中國實際結合並不斷髮展創新。

李源祥是中國平安第4位獲此項殊榮的外籍高管。截至目前,中國金融界獲此殊榮的4位外籍高管,均出自平安。此前,陸金所聯席董事長兼CEO計葵生、時任平安銀行行長查德·傑克遜、時任平安集團總精算師斯蒂芬·邁爾分別於2014年,2007年和2001年獲頒此獎。這些高管獲獎,不是偶然,仔細研究便可發現,這是中國平安選人用人策略的必然結果。

有數據曾顯示,目前,中國平安前100名高管中國際化人才佔比超過60%,均來自國際頂尖企業,平均經驗超過20年。這些“空降兵”包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巴西、韓國等國的外藉人才,他們來自麥肯錫、高盛、匯豐、花旗、阿里巴巴、華為、新鴻基等國內外一流企業。前高盛(亞洲)的主席胡祖六曾評價:“平安在人才國際化方面,是中國做得最好的企業”。

鄧小平曾有一句至理名言,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結合公司的用人實際,馬明哲對這句話的深刻領會就是:不管海外人才,還是本土人才,只要能將公司發展起來,帶領公司保持領先,就是好的人才,就要大膽為公司所用。

對於“空降兵”的作用,馬明哲曾在《平安心語》解釋道:

一,請他們來做事,充分發揮他們在理念、技術、經驗等方面的優勢,在促進業務發展、提升投資收益、防範經營風險等方面直接創造價值。

二,借他們之力來搭建平臺,幫助(平安)建立起能與國際接軌的經營管理體系、制度、標準和流程。

三,用他們來培養本土人才,通過傳幫帶、輪崗等多種方式,把我們的重點培養人才交給他們來帶,最終帶動本土人才的成長。

歷經30年的發展,中國平安在選人、用人上開放、大膽,悄然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用人之道。而中國平安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從最初單一財產保險公司發展成為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並緊跟智能時代的潮流,推進科技創新……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用人觀,在不同戰略發展階段,用對了不同的人才。

聚才有道|中國平安走得多遠,馬明哲就對人才看得多重

平安的人才向心力

過去兩年多,又有多位國內、國際金融業大鱷級人物加入中國平安,包括原興業銀行行長李仁杰出任平安集團旗下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和重慶金融資產交易所董事長(現任陸金所控股董事長),來自華爾街的Chris Hodson和宋倫鎬分別出任平安證券董事長特別助理、總經理特別助理,曾任eBay首席工程師的蔡新發現任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

去年5月4日,平安又迎來一位國際金融大鱷。前花旗全球零售銀行總裁Jonathan Larsen(羅中恆)加盟平安,出任首席創新執行官兼中國平安全球領航基金的董事長兼CEO,負責跟蹤全球金融及醫療健康科技領域的前沿技術及創新發展。羅中恆的加盟,緊扣中國平安“金融+科技”戰略的步伐。

歸結起來看,金融界高管似乎呈現“孔雀東南飛,齊向平安去”的景象。那麼,到底是什麼吸引著他們?

在人才任命上,馬明哲從不吝嗇開出的價碼,因為他篤信,那些被招致麾下的各路“英雄”,為平安帶來的價值將遠高於其所得的報酬。他也多次在內部強調:“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我們發現,如果河上有橋、付點過橋費就可以到達對岸,那何必冒著危險、花費時間摸著石頭過河呢?”

除了在薪酬上的不吝嗇外,馬明哲的另一個特點是充分授權。

曾有人問馬明哲,平安集團下面有20多家公司,你只有一雙手,可以管的過來嗎?他回答說:我兩手是空的,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團隊去做,我負責的是平安2到3年後的事情。

“在業務上馬明哲給予每位高管以充分的授權,以及配合開展工作的資源;在創新方面,馬明哲對變革抱以毫無保留的歡迎態度、給予高管團隊充分的試錯空間。”平安集團一名高管曾對媒體總結道。

業內流傳,平安基本沒有挖不來的人。據說,馬明哲求才若渴,只要被他盯上,他可以讓獵頭公司的高管在你辦公室樓下的咖啡店辦公,天天找你說喝杯咖啡,直到打動你。

聚才有道|中國平安走得多遠,馬明哲就對人才看得多重

人才賦能戰略

對於人才的渴望,是出於對公司未來戰略發展的渴望。馬明哲深知人才對於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性。

回看中國平安30年的歷史可以發現,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從最初的探索現代保險、搭建機制平臺,到專注保險經營、探索綜合金融,再到深化綜合金融、探索金融+科技。在每個戰略發展階段,馬明哲都能在全球範圍內找到不同的人來推動公司的發展。

成立於1988年的中國平安,從財產保險起家,為了推動業務的多元化發展,馬明哲請來了被稱為“亞洲保險教父”的梁家駒。

據說,為了說服梁家駒加入,馬明哲在2003年“SARS”期間多次赴港,最終成功邀請梁家駒於2004年1月加入中國平安,擔任平安人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並帶來了助手李源祥。回過頭來看,正是梁家駒和李源祥的加盟,才奠定了平安人壽近十二載高歌猛進的發展基礎,使中國平安完成了從單一的財產保險到綜合性現代保險公司的戰略轉變。

不過,成為一家現代保險公司的平安,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後來其繼續探索綜合性金融業務。

為了打開銀行業務版圖,馬明哲又邀請了在國際上擁有7次銀行併購經歷的花旗銀行的理查德·傑克遜加入。2005年,理查德攜帶10餘名外籍高管“空降”平安,幫平安銀行完成了收購深商行,以及與深圳發展銀行的整合。

而馬明哲與理查德也形成了共識:他是併購專家,但沒有管理中資銀行的經驗。因此在“平深整合”後,理查德隨即請辭,原民生銀行副行長邵平走馬上任。邵平幫助中國平安完成了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轉型後,在謝永林的麾下,平安銀行如今又進入了零售戰略轉型。

馬不停蹄。當互聯網開始改變人類生活的時候,中國平安早早地開始探索與佈局互聯網,為科技轉型物色人才。

2011年,曾擔任麥肯錫全球資深合夥人的計葵生加入平安集團擔任首席創新官,帶領團隊創建了互聯網投資理財平臺陸金所。作為中國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陸金所致力於利用科技賦能的金融DNA來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截至2017年末,資產管理規模達4,616.99億元,並且實現了全年整體盈利。

2014,馬明哲又挖來了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兼阿里軟件(阿里雲前身)總裁王濤,後來王濤帶領著平安健康險團隊進行互聯網轉型,把平安健康打造成領先的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在王濤的帶領下,平安好醫生橫空出世,成為全球領先的醫療健康流量入口,並於今年5月成功登陸港交所,目前市值超過558億港元。

聚才有道|中國平安走得多遠,馬明哲就對人才看得多重

事實上,在陸金所成立之前,平安就已經開始推進創新科技的投入與研發,為後來平安科技轉型及孵化獨角獸奠定了基礎。

在科技轉型過程中,有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就是陳心穎。與李源祥同是新加坡籍的陳心穎,曾在麥肯錫工作了13年,負責商業科技諮詢業務。2013年初,她接替羅世禮出任中國平安CIO一職。

對外界來說,起初,陳心穎是一張陌生的面孔,但她現在彷彿成為了平安集團科技形象的“代言人”。不管是公開的採訪活動,還是企業間的合作,她談的最多的,就是平安創新科技的進展如何,以及智慧城市的佈局情況。

而至此,科技轉型下的中國平安,正搭建起“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智慧城市”五大生態圈,朝著“金融+生態”的戰略方向穩步前行。

“集合眾智,無往不利。”這是松下幸之助窮七十餘年功力而悟出的至理名言。

《資治通鑑》中劉邦也有一段相似的話:“夫運籌策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這段話雖然短,只有74個字,卻飽含了管理者的用人之道:要能用人,更要能用有能力的人。

顯然,馬明哲正是一個能用人、敢用人的人。他相信,管理的國際化,關鍵是人才的國際化。一個產品的領先,頂多就是一年半載;一個系統的改進,頂多也就兩三年的優勢,而一支國際化的優秀人才隊伍才會帶來持久的領先優勢。

馬明哲還在內部多次講到,平安是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不會為任何人停下。近十餘年來,多位帶著階段性使命空降平安的金融大佬已經功成身退,但還有更多的人帶領著平安的團隊在創新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聚才有道|中國平安走得多遠,馬明哲就對人才看得多重

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

人們通常認為:一流公司和普通公司最重要的差別是人才。但實際上,如何運用人才,是他們之間的差別。

貝恩諮詢與經濟學人智庫的一項合作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曾對超過300名來自全球大型公司的高管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一流公司頂尖人才的數量與其餘公司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在一流公司中佔比16%,其餘公司中佔比14%。而真正將一流公司與普通公司區分開來的,是用人方法。

一流公司中,頂尖人才會被安排在那些對公司業績有巨大影響的位置上,能夠使他們發揮最大作用。傑克.韋爾奇在《大道至簡》中也說: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遠比開發一項新戰略更重要。這一宗旨適用於任何企業。如果只有世界上最好的策略,但是沒有合適的人選去發展、實現它,這些策略恐怕也只能光開花不結果。

而中國平安之所以能抓住許多時代機遇,選人用的機制和文化是內在要因。

中國平安從創立初期,就一直瞄準國際同行的先進模式,大膽實施“拿來主義”, 制定了“三外”的國際化戰略,以資本國際化為契機,以延請海外人才為核心,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商業企業運作模式及經營機制。

馬明哲在自己的著作《平安心語》中寫道:“一個企業,最重要的三件事——體制、機制和人才,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人才。”

他認為,要建立一支市場上最優秀、最有戰鬥力的人才團隊,並且能夠保持這支隊伍的穩定,保持整個公司強大的外部競爭力,就需要公司保持一個與之相適應的用人機制和薪酬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保留優秀人才,充分發揮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家企業才能生存、發展,才能長期保持生命力和戰鬥力,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換句話說,一流的戰略吸引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公司。

這些年來,不斷加盟的頂級人才,也開拓了中國平安的視野,讓馬明哲能夠時刻洞察全世界的商業創新。過去20多年,他一直將匯豐、花旗等國際金融機構作為參照系。近幾年,他則將亞馬遜、谷歌等互聯網公司作為重點對標對象。

中國平安的創新,也已經不在侷限於保險和金融業,而是跨領域的涉足了科技、醫療等,併成為了多個行業第一。以至於有金融機構說:以前做保險是左眼看平安,右眼看友邦,現在是左眼看平安,右眼也看平安。

而馬明哲也曾在內部報告中提到,如果說過去30年,平安打造的國際領先綜合金融集團這個孤品是“河東”,那麼,站在新起點上,平安要走向“河西”——一個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

用什麼樣的人才,便成就什麼樣的事業。諸葛亮用馬謖而前功盡棄,而劉邦善用蕭何稱霸天下。眼下,中國企業正在積極謀求國際化發展,中國平安的用人之道,值得學習借鑑。

孫武在《孫子兵法》開篇說:“主孰有道?將孰有能?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意思就是,選人用人決定了終局的勝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