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觸發生命按鈕,一起來尋找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

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數千顆候選行星。人類如何搜尋外星生命?答案可能是“紫外線法”。研究人員指出來自母星的紫外線達到一定數量,便可按下生命演化的按鈕。

紫外線觸發生命按鈕,一起來尋找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

系外行星比鄰星b藝術概念圖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用所謂的“紫外線法”,進一步縮小潛在生命行星的範圍。研究人員指出來自母星的紫外線達到一定數量,便可觸發生命演化的按鈕。在此基礎上,他們篩選出可能以類地方式孕育生命的系外行星。研究論文刊登在《科學進步》雜誌上。

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保羅·裡默爾表示:“我們已知的生命需要一系列分子結構,在細胞內執行各種功能。這些分子結構包括DNA、RNA、蛋白質和細胞膜。它們由相對簡單的構件組成,例如脂肪、核苷酸和氨基酸。長久以來,這些構件的來源便是一個謎。”

紫外線觸發生命按鈕,一起來尋找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

開普勒-35AB雙星系統

可能存在一顆地表被水覆蓋的行星

裡默爾指出:“最近,科學家在這方面取得突破,進一步揭示它們如何在早期地球的地表產生。舉例來說,用紫外線照射水中的氰化氫(一種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同時輔以陰離子(失去電子的原子),例如重亞硫酸鹽,便可產生簡單的糖。”

如果具備適當條件,氰化氫(原行星盤存在大量氰化氫)和陰離子能夠形成很多高濃度的生命構件,但它們需要足夠的紫外線才能做到這一點。2015年,一支研究小組通過實驗證明,用紫外線照射氰化氫能夠產生脂肪、氨基酸和核苷酸,所有這些都是活細胞的重要成分。不過,如果紫外線照射量不夠,這種反應便無法發生。

紫外線觸發生命按鈕,一起來尋找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

恆星LHS 1140與超級地球LHS1140b

裡默爾和他的小組依此為基礎,展開他們的研究。他們將2015年實驗的紫外線照射量與開普勒候選行星——可能孕育生命的系外行星——所繞恆星的光線進行比較。他們計算出觸發這些化學反應所需的紫外線照射量。符合條件的行星軌道被他們稱之為“自然發生區”。

開普勒候選行星的標準是:多巖結構和處在適居區。多巖結構意味著它們的體積低於一個特定上限。適居區意味著它們與母星的距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太近將導致液態水蒸發,太遠則會讓液態水完全凍結。毫無疑問,行星適居性還要滿足其它條件,但在無法對潛在宜居行星進行直接觀測情況下,多巖結構和適居區成為天文學家的兩個主要參考指標。

紫外線觸發生命按鈕,一起來尋找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

TRAPPIST-1系統的7顆行星

研究人員發現適居區和自然發生區並不總是重疊。地球之所以孕育出生命是因為在正確的地方出現並且環繞一顆正確的恆星運行。地球的位置固然重要,但如果太陽沒有足夠的溫度,無法產生足夠的紫外線,便不可能孕育生命。相比之下,溫度較低的恆星無法產生足夠的紫外線,也就無法觸發“創世過程”。經常爆發耀斑雖然能夠產生足夠的紫外線,但耀斑對生命具有破壞性。

根據這項新研究,一直被寄予厚望的系外行星Ross 128 b將被排除在外。不過,好消息總是有的。2015年發現的“地球堂兄”開普勒452b既處在適居區,又處在自然發生區。

紫外線觸發生命按鈕,一起來尋找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年輕的系外行星

還不到100萬歲,環繞恆星CokuTau 4運行

外星生物可能與地球生命截然不同,但我們不知道它們選擇何種形態,因此最合理的選擇就是搜尋我們已知的生命形態。裡默爾說:“我不知道生命的產生具有多大的偶然性。鑑於我們目前只有地球這一個參考樣本,合理的做法就是搜尋與我們最為接近的行星。”

他說:“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之間存在一個重要差異。生命構件是必要條件,但可能不是充分條件。即使你能將所有構件混合在一起,幾十億年時間裡也可能一無所獲。但我們仍要搜尋滿足必要條件的行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