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赴浙江省古今橋文化與環境調研實踐

為響應十九大所提出的“美麗中國四大舉措”即“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的要求。2018年8月8日至8月15日,

長安大學赴浙江省古今橋文化與環境調研實踐隊7名隊員,在橋文化歷史悠久的紹興市、杭州市和蘇州市開展了本次社會實踐調研活動。

學習橋樑營造之技藝 體會橋樑環境之統一

長安大學赴浙江省古今橋文化與環境調研實踐

8月9日早,團隊成員在長安大學公路學院17級輔導員張富生老師帶領下前往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隊員們在浙工職院建築工程分院見到了茅以升基金會中國古橋和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羅關洲教授,以及浙工職院古橋系吳老師。羅老帶領隊員們前往了學院內石橋營造技藝展覽館進行參觀,並親自詳細地講解了中國古橋的每一種結構類型以及營造技藝,如懸鏈線拱橋、敞肩圓弧拱橋、立交橋、無鉸曲線拱橋、折邊拱橋、薄敦薄壁拱橋。羅老還在模型前細緻地為隊員們講解了古橋營造當中的鉚接技藝,並拆開模型在實踐隊員面前展示了各個構建以及卯榫結構。這種卯榫結構屬於古代橋樑的營造中的一種重要的技術方法,先將各個構件進行預製,隨後在現場進行拼接,並且這種營造技術使結構物的抗震、耐衝擊性與牢固可靠度大為提高,成為了古橋在江南地區複雜的水文與地質條件下屹立千年的重要保證。

參觀展覽館後,實踐隊員們在工程分院會議室內對羅老與吳老師進行了訪談。在問及古橋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時,羅老向隊員們解釋道,紹興古橋是功能、技術、經濟與美學、藝術諸方面因素的綜合,水鄉環境美和古橋自身美的結合,其美學藝術創造又可從結構技術創造的橋樑形式美、科學比例技術創造的綜合協調美、橋樑與環境配合技術創造的石橋環境組合美、古代雕刻造型技術創造的橋飾藝術美等幾個方面進行表述。其結構、佈局、功能形式、對稱與非對稱性、韻律、均衡、比例、橋飾以及與環境的統一,無一不凝聚著中華民族之大國工匠們千年以來文化與藝術智慧的結晶。當談及對古橋的保護時,羅老提出要保持古橋的原生原始形態,就是對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最好的保護,而運用現代鋼筋混凝土材料與技術手段對其進行所謂的“修復”,實際上才是對這些古橋最大的破壞。羅老還向實踐隊員們例舉了趙州橋與永通橋兩座敞肩圓弧拱橋的例子進行對比,告訴隊員們,保持古橋的最原始形態,不論是對橋樑本身,還是對橋樑與環境的組合統一體,都是一種極大的破壞。羅老還指出,由於橋樑與航運這二者的相矛盾性,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古橋遭到破壞甚至拆除,其中大運河上的古橋更是被拆殆盡。羅老殷切地告訴各位隊員:“作為路橋專業的當代大學生,古橋與航運之間的矛盾關係,這也是你們需要去思考研究並努力去解決的問題。”

8月10日上午,實踐隊隊員們跟隨羅教授參觀了八字橋、廣寧橋、東雙橋、望春橋、龍華橋、紡車橋等多座橋樑。在羅教授從結構、歷史、藝術,到建造工藝、保護措施等方面的耐心講解下,紹興古橋的面紗被逐層揭開。下午,隊員們來到了著名的風澤江廊橋,來親自感受這座廊橋的雄偉壯麗。11日上午,隊員們來到紹興市柯橋鎮。雖然這片曾經最為繁華的古鎮正在進行施工重建,古橋四周已經被封閉,但在隊員與施工人員的溝通後,隊員們能近距離的感受著名的“三橋四水”。河道縱橫,水街、水榭、水樓構成了紹興柯橋老街特有的空間形態。臺門密佈、石板鋪就的小巷穿差其間,騎樓和翻軒長廊依水而建,東西流向的浙東古運河與南北流向的柯水在這裡呈十字交融,以一河兩街的風貌將街區劃成四片——上市頭、下市頭、東官塘、西官塘,並由柯橋、融光橋、永豐橋三座石橋連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柯橋“三橋四水”的著名景觀。至此,實踐隊結束了在紹興的實踐任務,整理資料前往杭州市。

長安大學赴浙江省古今橋文化與環境調研實踐

今橋司其所職 古橋述其歷史

長安大學赴浙江省古今橋文化與環境調研實踐

8月12日,實踐隊員抵達杭州後首先去實地考察錢塘江大橋。在江邊護欄上隊員們仔細看了錢塘江大橋相關的介紹:它是由橋樑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江南北,是連接滬杭甬鐵路、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隨後,隊員們登上了錢塘江大橋,在大橋上,隊員們更加直接的感受到了這座大橋的雄偉,望著寬闊的江面和波浪層層的江水,隊員們難抑心中對茅以升的敬意。一橋飛架南北,將錢江北岸的西湖景區與南岸的科技新區完美銜接。隨後隊員們來到了錢塘江大橋紀念館。館內的第一個展牆便展示了1975年郭沫若先生寫的《錢塘江大橋》:“第一次來到錢塘江大橋,夕陽照著嫩黃的麗水滔滔。六合橋發出紅色的微笑,好像在說:這比西湖還好。忽然間全橋殷殷地閃搖,原來橋下還有橋面著鐵道。鐵道上在通過南行的火車,這可增加了戲劇性的味道。如果只是江山的一片靜美,不會深刻地鼓動我的心扉。是勞動改造了自然和社會,使江山煥發出生命的光輝。”參觀過程中,隊員們彷彿親身經歷了錢塘江大橋建造過程中面臨的湧潮、洪汛、流沙等惡劣自然環境和設備落後、機械化程度低、資料欠缺經驗不足等問題的嚴峻考驗。面對重重困難,茅以升、羅英等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橋工群策群力,創造性地使用了“射水法”、“沉箱法”、“浮運法”等先進技術,共解決克服了八十餘個重大難題,打破了外國人認為此處不可能建橋的預言,為中國人民長了志氣。但在抗日戰爭期間,為阻止日軍南侵,茅以升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親自將僅通車三個月的錢塘江大橋炸燬。大橋受到重創,面對重傷的大橋,茅以升憤然作詩“鬥地風雲突變色,炸橋揮淚斷通途,五行缺火真來火,不復原橋不丈夫”,以銘其志。另外,在紀念館中還保存著大橋公路面的第一代欄杆,大橋建成通車時的鐵路鋼軌,和搭設便橋時的木樁,以及當年修橋留時在江中的木枕。繼續參觀,隊員們瞭解到了錢塘江大橋的修建過程,以及建成以來的經受的種種考驗。

長安大學赴浙江省古今橋文化與環境調研實踐

8月13日上午,實踐隊來到了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拱宸橋。拱宸橋橫跨運河,東連麗水路、台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石結構三孔橋。杭州市地名辦的工作人員說,相傳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兩手相合表示敬意。每當帝王南巡,這座高高的拱形石橋,象徵對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橋之名由此而來。從橋頭拾級而上,腳下留有歷史印記的老石板是這條運河給兩岸帶來繁華的最好見證者。如今當人們踏上拱宸橋看著運河上的起起落落,是不是會泛起不一樣的煙波呢?隨後隊員們參觀了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隊員們更加全面深入的瞭解江南文化。

縱使城市快速擴張發展 古今橋樑仍需遙相呼應

長安大學赴浙江省古今橋文化與環境調研實踐

8月14日,實踐隊開展在蘇州的調研,早上九點隊員們乘坐公交來到了飲馬橋。但是令實踐隊員們痛心的是飲馬橋橋樑已不復存在,只剩下石板上的三個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擴張,蘇州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蘇州城區的水系慘遭破壞,填埋、湮沒、改建得只留下一條條陰溝。如今飲馬橋雖然還橫臥在人民路中央,但已成了一處長長的過水的涵洞了,昔日如虹清麗的飲馬橋便只留下空名了。隨後,實踐隊員們來到了吳門橋。吳門橋始建於南宋。現在的石橋為1872年重建。高大的石橋與鄰近的盤門城樓、瑞光塔組成蘇州城南的一組風景。為結束盤門擺渡的歷史,修建了“新橋”,因河面比現在寬闊得多,“新橋”是由北岸兩座相接的木橋加南岸的石橋組成,當時又稱“三橋”。南宋年間,將“三橋”改建成三孔石孔橋,這就是吳門橋的前身。清代重修成為單孔石橋。橋以蘇州金山花崗岩構築,雜有少量宋代舊橋所遺的武康石,成為建橋歷史悠久的見證。南北坡步階全以整塊條石鋪設。隊員們拾級而上,駐立橋面,但見水網交織,舟船往來,城樓巍峨,古塔生輝,遠山近水盡收眼底。高大的石橋與鄰近的盤門城樓、瑞光塔組成蘇州城南的一組風景。最後隊員們來到了人民橋。人民橋是蘇州解放後所建的第一座重要橋樑,大大緩解了南北交通。如今結合環古城風貌帶的建設,人民橋再次被改造,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獨具特色的廊橋。8月15日是實踐隊在蘇州市的最後一天,根據計劃安排來到了寶帶橋實地考察。寶帶橋全橋用金山石築成,橋長316.8米,橋孔共53孔,是現存古代橋樑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現今的寶帶橋是在解放後修復的,橋拱照原式樣用花崗石砌成,橋面和兩端橋堍也照原式樣進行了修繕,並把墜入河中的4只石獅打撈出來後安裝就位。在濛濛細雨中,實踐隊員們欣賞風格秀麗,狹長如帶的寶帶橋,它和周圍的河水、亭臺相協調。

長安大學赴浙江省古今橋文化與環境調研實踐

至此,實踐隊已經圓滿完成實踐任務,在本次實踐活動中,隊員們懷揣著滿腔熱血,秉承著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在這九天的調研古今橋實踐中,隊員們考察了古橋文化及環境,江南古橋在江南隨處可見,它們吸納了江南各地的建築特色和文化精髓,在悠長的歷史融合和滲透中,淋漓盡致地演繹和昇華了江南文化的風格特徵。在修建古代橋的地域,水文性質、生態系統、環境植被都有所改善,體現出“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的重要思想。考察古橋文化及環境,探明瞭古橋建築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優良影響,在古橋領域找尋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大家還了解到了各式各樣的古橋之間既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蘊含著自成一派、獨具一格的大師匠心。增強了隊員們對各式古橋的理解、探索了當時師匠造橋、修橋的獨家技藝,更將挖掘出了潛藏在古橋建築結構內的中華審美文化、中華造橋藝術。在紹興、杭州、蘇州這三個城市,隊員們瞭解了古代橋樑的現狀,與此同時,分析了古橋被破壞的原因,並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尋求有關部門提高對保護古橋的認識,加強對古橋的有效保護即是對環境的有效保護,讓更多的人們認識到保護古橋、改善環境的重要性。我們還了解到了古代橋樑對當地水文,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此研究基礎上,將古代橋與現代橋進行對比,探究現代橋如何從古代橋中“取其精華”。

在這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儘管實踐隊員們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大家並沒有退縮,而是積極的一同跨過重難,雖然此次活動只有短短九天,但對於每位實踐隊成員來說都是不可替代的成長之路,實踐隊員們不僅成功完成實踐任務,磨練了意志,增強了自己的團結精神,而且更加了解古今橋樑的方方面面,為今後在專業方向的發展和美麗中國的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通訊員 劉禹同 姜浩然 陳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