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暫難「挑大樑」

國內車市日趨難,海外市場成焦點。不過,雖然汽車出口呈現增長趨勢,但暫時還難“挑大樑”。

微增長下出口成熱點。中汽協數據顯示,2018年1~6月整車銷量為1406.65萬輛,同比增幅為5.57%。其中,整車出口量為51.2萬輛,同比增幅高達29.4%。出口表現良好,令業界對中國品牌在海外的發展充滿期待。

出口暫難“挑大樑”

出口將成“十四五”核心?

政策引導,企業跟投,機構“看多”……海外市場被業界寄予厚望。

政策推動整車出口量大增。近年來,我國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合作力度,在促進當地經濟活躍的同時,也激發了出口活力。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出口汽車整車64.07萬輛,同比增長23.75%,佔出口整車總量的71.9%。專業人士表示:“跟著政策走,紅利肯定有。”

中國品牌加速海外佈局。業內人士指出:“宏觀看,國內市場競爭加劇、法規升級,中國品牌出口的意願和動力大增。具體講,廣汽計劃進軍美國,上汽榮威佈局東南亞,奇瑞在伊朗擴大規模,吉利、長城分別在白俄羅斯、俄羅斯投資建廠,海外市場成為中國品牌謀求發展的關鍵一步。”

機構看好海外市場。日前,易車研究院發佈《全球車市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18~2025年,‘走出去’ 是中國品牌的必修課,也將成為多數中國車企‘十四五’戰略規劃的核心。”

中國汽車出口前途似乎很光明,但現實並不樂觀。

出口暫難“挑大樑”

海外之路難在哪兒?

部分企業缺乏長遠規劃,抗風險能力差,洋品牌設限,日系二手車衝擊……中國品牌出口道路坎坷。

中國品牌出口總量曾突破百萬輛,如今為何輝煌不再?業內人士指出:“偏重投機性是部分中國品牌在海外市場受挫的主要原因。中國汽車出口的高峰是在201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百萬,達到105.61萬輛,之後出口量逐年下滑。原因是部分本土車企輸出的產品質量不高,且扎堆在法規要求較低的國家和地區。當地法規升級後,中國車不得不退出市場。”

跨國車企設限,日系二手車衝擊致使中國品牌敗走。專家指出:“在發展較為成熟的國際市場上,發達國家的汽車企業已經設限。以巴西為例,通用、大眾、雪鐵龍在當地成立‘聯盟’,左右巴西政府出臺不利於後來者的政策,導致中國品牌在巴西受阻。同時,在亞非拉等地區,日本輸出了大批二手車,這些車的價格比中國品牌新車便宜,質量與中國車不相上下,這也是中國品牌出不去的一個重要原因。”

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匯率劇烈波動,嚴重影響部分中國品牌海外銷量。某中國品牌海外市場負責人告知《選車網》:“2014年俄烏衝突導致盧布大幅貶值,中國品牌在俄羅斯市場遭遇嚴峻挑戰。曾經萬臺級的俄羅斯市場,銷量驟然降至冰點。”

在海外市場,儘管中國品牌仍集中在比較“難啃”的地方,但韌性十足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紮根。

出口暫難“挑大樑”

海外市場三步走

“提升品質、耐住寂寞、影響心智,海外發展需要分三步走。”專業人士指出。

大家都是“中國車”,保證品質最重要。業內人士指出:“雖然高性價比是中國汽車在海外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但腳踏實地建立中國製造的口碑很重要。換句話說,在海外市場銷售的中國汽車雖然品牌不同,但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書——中國製造。當前,中國品牌在國內的產品已經升級到第三代,某些企業還在出口第一代產品,儘管增加了出口量,但對於提升品牌沒有幫助,而且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受影響的將是整個‘中國製造’。”

耐住寂寞、不等不靠做佈局。專家指出:“借力國家政策固然可以實現較快發展,但中國品牌走向海外還是要靠自身努力。以吉利、長城為例,兩家企業分別在白俄羅斯、俄羅斯實打實地投資建廠,已經形成規模效益,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培育市場,逐步影響海外消費者心智。某中國品牌海外市場負責人表示:“從時間週期看,海外市場培育期較長。中國品牌經歷前幾年的‘滑鐵盧’之後,目前處在‘L型’底部緩慢爬升。從產品看,中國品牌要靠第二代、第三代車型逐步提升影響力、品牌力。值得欣慰的是,國產車在國內已經可以媲美法系、韓系車,說明中國製造水平在提升,產品質量在進步。所以,在海外市場,我們也把韓系車作為競爭目標,力求通過努力達到甚至超越韓系品牌在各國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從銷量看,雖然中國汽車出口量短期難“挑大樑”,但有實力的中國品牌已經在海外市場紮根。據此看,“走出去”成為部分中國品牌“十四五”戰略核心的概率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