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的「瘦西湖」是人工挖的還是自然形成的?

風塵僕僕水天一色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

在中國人的傳統印象中揚州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之地。無論你是否去過揚州,李白的那句“煙花三月下揚州”,早已成為揚州最美的宣傳語,也成為國人心目中在爛漫初春時節最嚮往去的地方之一。

揚州景色秀麗,地臻天成,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瘦西湖)


說到揚州的景色,首先映入國人眼簾的即是著名的歷史名跡——瘦西湖。

瘦西湖位居今揚州市西北郊,其周長近4.3公里,景區瀏覽面積接近100公頃。有長堤、徐園、小金山、吹臺、月觀、五亭橋、白塔等名勝。
(瘦西湖)


揚州瘦西湖自六朝以來即是江南知名的旅遊勝地。乾隆皇帝在位之時曾盛極一時,彼時的瘦西湖已成為清朝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時至今日瘦西湖依然是我們國家著名的湖上園林。

今瘦西湖所在地原是一段自然河道,即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其北起蜀岡腳下,南至北城河。經過歷代王朝的疏浚治理,其河道逐漸寬闊、整潔。而到了明清時期,許許多多富甲一方的鹽業鉅子拋重金在河兩岸置家興業,他們不惜花高價遍請修造園林大家,以求營建自己鍾愛之所。現在來看,古人亦很重視經營沿街、沿河房投資。

到清康熙、乾隆時,圍繞瘦西湖已形成“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湖上園林美景。其整體建築風格呈現出既有北方建築的雄厚,又有南方建築的秀美,其整體風韻獨特而又不失莊重。更呈現出一副“煙雨飄渺,人在畫中游”的詩情意境。

(瘦西湖)

清代詩人汪沆曾有詩讚曰“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曾多次造訪揚州瘦西湖,祖孫兩代帝王對瘦西湖均讚賞有加。彼時流傳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說,以至於後來在建造圓明園時,部分實景靈感來源即源於揚州瘦西湖。

揚州自古以來就是崇文尚儒之地,民風淳樸,而江南又是出俊才之地。故許多文人墨客、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而瘦西湖作為揚州的標誌性景點,更是見證了無數兒女情長,離愁別緒、悲觀離合,像唐時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更是令無數後人唏噓不已。圍繞瘦西湖發生的故事直到今日仍然在延續。

建國以後人民政府曾對瘦西湖進行大規模整修。如今瘦西湖已是揚州一張靚麗的名片,與此同時瘦西湖亦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旅遊示範點等。


小司馬說


瘦西湖的水系是原來就有的,文化意義上的瘦西湖則是康乾年間逐漸形成。

清初,吳綺,《揚州鼓吹詞序》描述當時揚州瘦西湖的水系“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這是最早出現“瘦西湖”這個名字的記載。

乾隆年間錢塘人汪沆看到瘦西湖把它和杭州西湖做了個對比,寫了一首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揚州是鹽業發達的地方,鹽商聚集,瘦西湖被鹽商們看中,於是出資把已經淤堵的瘦西湖進行了疏浚,並陸序在瘦西湖兩岸興建園從,達到瘦西湖鼎盛時期。

瘦西湖主要景點有:五亭橋、小金山、望春樓、熙春臺……都是清代瘦西湖全盛時期所建。這時候的瘦西湖水流蜿蜒,兩岸金碧輝映,如同唐代畫家李昭道的金碧山水。李昭道是唐代畫家李思訓之子,李思訓受封右武衛將軍,被稱為大李將軍,李昭道又被稱為小李將軍,父子二人開創金碧山水畫風。以此類比,可知全盛時的瘦西湖風景如畫、金碧輝煌。


沅汰


我來回答下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吧,首先“瘦西湖”原是一片被淤積荒蕪的河流,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揚州時,當地的名流官紳為了討取皇帝的歡心就疏浚河流, 營造了現在模樣的瘦西湖,建起亭臺樓閣、園林湖水等景觀景緻。如今的瘦西湖景色清雅秀麗,充滿詩情畫意,是國家重點的風景名勝區。

清新淡雅的瘦西湖安靜祥和,即使在展現美景時也是含蓄居多。走進瘦西湖的南門就是一條碧綠的長堤,這就是長堤春柳。每當生機盎然的初春時,湖水波光粼粼,微瀾盪漾,長堤上柳枝綻開稚嫩的青芽,夾雜的桃花嬌豔,形成“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的景緻。

來到瘦西湖,最想看到的莫過於“二十四橋明月夜”中的二十四橋了。漢白玉的橋身、弧度優美的單孔橋體,好像一條玉帶鋪展,又好似一道霓虹橫臥清澈碧水上。重新修建的二十四橋 長24米、寬2.4米,有24根欄柱和24層階梯,處處細節都與名稱相呼應。除了二十四橋,瘦西湖中還有一架飛橋美景,那就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虹橋。青鬱的柳枝位於橋的兩端,碧幽清澈的湖水倒映優美的橋身和橋上欣賞風景的遊人,在這裡可以眺望遠處瘦西湖最大的島嶼、有著“湖上蓬萊”之稱的小金山,水汽瀰漫中依稀可見島上的亭臺樓閣。

乘船登上小金山,月觀、木樨書屋、琴室等諸多古建築—一展現在眼前。月觀是揚州賞月的最佳觀賞地,並因此得名。坐東朝西的月觀正對著浩渺的湖面,每當皓月當空時,明月清輝鋪西,湖水映月,水月溶溶,仿若天上月寒宮。從月觀向東眺望,在那蔥蘢的綠蔭間掩藏著一座古典式的樓宇,這便是瘦西湖中最著名的一處景觀“四橋煙雨樓”。這樣富有詩意的名字自然與其周圍美妙的景緻密切相關。每當細而微微、煙雨濛濛之際,登上樓閣,瘦西湖中四座造型名異的古橋若隱若現,那綽約的風姿引人無限遐想。


天馬行文


“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瘦西湖”坐落於揚州城西北,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的一張靚麗名片,更是人們陽春三月下揚州的必遊之處。

那麼“瘦西湖“到底是人工挖的還是自然形成的呢,我們不妨從歷史資料中來尋根求源。先看看清朝初年顧祖禹撰寫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是怎麼樣記述:瘦西湖最初名叫柴河,因於柴河東岸築城以備流寇侵逼,名曰保揚河,後名保障河,又名炮山河、長春湖。由此可見,瘦西湖源遠流長。

但瘦西湖歷史上的確存在人工挖鑿,可以說是歷經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人工開鑿的城濠和通向古運河的水道,從而使瘦西湖始終與大運河保持水源相通。

"瘦西湖"這個名稱最早出見在文獻記載中,應該是在清初詩壇文人吳綺的《揚州鼓吹詞序》中:“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說到“瘦西湖”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相傳乾隆元年,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陶醉於這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與家鄉的西湖來作比較,還賦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這些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肯定,景色怡人的瘦西湖自古有之。

而在瘦西湖沿湖修建園林景觀,應該是從隋唐時期就陸續開始了,到清代康熙、乾隆時期更為繁盛,特別是清乾隆年間,當時揚州的鹽業興盛,而瘦西湖由於年長淤堵,當地的鹽商便出資進行疏通,並在湖的東西兩岸興建起應景的亭臺樓閣。但到了清嘉慶年間,由於揚州鹽業的衰退,瘦西湖的園林也隨之蕭條荒廢;再加上歷經戰亂,瘦西湖基本上被損毀。

新中國成立以後,當地政府又多次組織對瘦西湖進行人工疏浚和復建,所以,我們今天看見的清波盪漾的瘦西湖,也可以說是人工挖出來的。


三姐姐


揚州建城號稱有2500年曆史,按這個時間段算下來,大概是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屬吳楚之界。秦統六國,設立郡縣制,揚州在堡城(現城北)設立衙城,全是辦公機構及城肆,城南護城河就是現在的瘦西湖,又名保障河。秦沒,過及楚漢爭霸至西漢初期,衙城不便,重在保障河以南建羅城(現在老揚州,約4平方公里),及至官民兩便。衙城中心轉移後,其城址逐步荒廢。劉邦建西漢政權,因質疑秦朝的郡縣制是否合理,除咸陽京畿重地500裡方圓仍實行郡縣制外,其它全數分封劉姓王,仍為諸候封地。揚州當時為吳王劉濞所轄!保障河只是羅城以北的一條河渠,通古邗溝。

1775年,乾隆下江南到揚州,揚州鹽商開始疏浚保障河河道,以保證乾隆行宮天寧寺碼頭通船到蜀崗平山堂。現桃花塢景觀即由當時疏浚河泥堆壘,並逐步完善小金山、梅嶺春深、月觀、關帝廟、釣魚臺、水榭碼頭等建築,其園藝及建築歷史不過250多年。

1998年北京林業大學一位領導來揚州,當時來到桃花塢枯木逢春景觀一隅,看到枯木及凌霄花,順嘴一問說這樹要多少年才能長到這麼粗?我想柏樹樹幹一米胸徑,怎麼也得2000年之久。話說出口,這位領導朝我一笑,沒說話。我當時就臉紅,250年不到的時間,哪能長出2000年曆史的樹,嘴太快了!那個枯木其實是兩棵柏的兩塊殘片,腐朽後看上去象一棵漢柏!


鷹廈線98408146


瘦西湖景觀自六朝、隋唐至明清陸續修建出來的,到康乾時期形成了現在的基本格局。但瘦西湖以前也是個不小的水面,叫跑山河,估計是因為圍著小金山,後來鹽商出資疏浚了湖心淤塞,又沿湖邊陸陸續續修園子,歷經數個朝代,形成了現在這個著名的人文景觀。算半人工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