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香港‧秋拍」「狂飆年代——巴黎的世界藝術家」深度探尋:巴黎畫派 & 歐洲表現主義藝術家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巴黎是被稱作「瘋狂年代(Années folles)」的1920年代的終點站。而法國蒙帕拿斯(Montparnasse)則是世界各地懷抱藝術熱情、力求掙脫家鄉傳統束縛的藝術家聖殿。在本季特設的「狂飆年代——巴黎的世界藝術家」專題中,嘉德香港不僅匯聚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留法名家的代表作,亦平行呈現同期在法國發展的巴黎畫派,與晚近歐洲表現主義代表藝術家——奇斯林(Moïse Kisling)、羅蘭珊 (Marie Laurencin) 、布菲(Bernard Buffet)與布拉吉利(André Brasilier)的非凡傑作,進一步感受來自巴黎的藝術魅力。

絢麗奔放,光燦攝人

蒙帕拿斯無冕王奇斯林珍罕

《桌上的靜物》登場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Lot 63

莫依斯•奇斯林(1891-1953)

桌上的靜物

油彩畫布 | 一九一七年作| 54×65 cm

Moïse Kisling

NATURE MORTE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17

來源

巴黎Bing畫廊

瑞士私人收藏於1929年得自上述來源

2004年6月22日,倫敦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65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800,000 –1,500,000

原籍波蘭的奇斯林,二十歲時進入克拉科夫美術學院求學,深受印象派薰陶,其才華深受師長潘其維齊(Józef Pankiewicz) 賞識,得其指引,於畢業後並未跟隨隨區域性的大潮赴德國進修,而是將眼光投向藝術之都巴黎,先落腳於蒙馬特,後遷往蒙帕拿斯,展開日後27年的精彩生活。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左起:奇斯林、雛菊小姐(Pâquerette)與畢加索。照片由文學家谷得讓(Jean Cocteau)攝於1916年8月12日蒙帕拿斯的穹頂咖啡廳 (La Rotonde)

蒙帕拿斯之王

由於熱情、大方的性格,使奇斯林人緣甚佳,甫抵法便和畢加索(Pablo Picasso)、蘇丁(Chaim Sutin)與夏卡爾(Marc Chagall)交遊,他的畫室一度成為身處巴黎的作家、詩人與藝術家的聚會中心,而他更與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結為終身摯友。 1914年一戰爆發,奇斯林自願投軍入伍,並在戰場結識了日後的妻子葛羅絲(Renée Gros)。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莫迪里亞尼1916年為奇斯林所繪的《奇斯林肖像》

1917年,奇斯林迎來了人生最開心的一年,繼好友莫迪里亞尼被稱為「蒙帕拿斯王子」後,他被記者冠以「蒙帕拿斯之王」的稱號,更在該年8月與愛人葛羅絲共諧連理。是次登場的《桌上的靜物》正是作於他新婚後兩個月的十月秋末之際。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奇斯林與妻子葛羅絲

寓意深遠的人生樂章

比之與他畫的女人與瓶花毫不遜色,奇斯林的靜物作品繪出令人驚豔、尤勝鎏金的瑰紅華光,好比盛夏中法國南部的風和日麗,被他留下了一角置於畫布之上。

——藝評家卡地耶(Jean-Albert Cartier)

綜觀奇斯林畢生創作,在靜物主題的作品中,他多以花卉為主,甚少出現瓜果主題,突顯了《桌上的靜物》一作的珍稀與可貴。作品前中後三景分明,當中他「尤勝鎏金」的用色全然被彰顯。如在背景處,右邊一張閃耀著土黃與錳藍彩交迭的絨布,伴隨左方如教皇身披的胭脂華彩布幔搭建出戲劇性的場景舞臺。藍、紅與寒暖色高反差相互襯托,拉開作品張力的維度,展現奇斯林對色彩卓絕的品味與高超的掌握度。前景桌上放置的牛奶罐與盤上鮮嫩欲滴的葡萄與蜜桃、清脆的葉子,高低相間,自成韻律,達到一完滿的平衡。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桌上的靜物》作品局部

如同傳統古典靜物繪畫一般,畫中的元素均各有其象徵的指涉。如在此作的桌案上,觀者可見一白紅相間的流蘇布,此紋飾幷不常見於法國,實際上為典型波蘭的傳統樣式,一語道出了奇斯林的身世。而相似的流蘇布,也曾出現在奇斯林1931年所作的人生代表作《圍上了披肩的年輕女子》中。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奇斯林《圍上了披肩的年輕女子》油彩畫布,1931年作,當中的流蘇披肩與《桌上的靜物》中的桌布相近,同為傳統波蘭的設計,道出了奇斯林的身世。

而盛裝瓜果的鈷藍白瓷盤,為20世紀初期受東方外銷瓷與元青花影響而生的產物,帶有展望生活富足的寓意;盤上結石累累的葡萄,代表著救贖與豐收,以及享樂人生的酒神戴奧尼索斯;而桃子,在天主教義中代表真理、救贖、財富與家庭,搭配後方豐碩清脆的葉片,綜合性地指涉了藝術家和葛羅絲的婚姻、此時圓滿的人生狀態,及其內心對於開枝散葉的成家喜悅。

凝脂粉黛,筆下寄情

羅蘭珊盛年時期作品《小女孩》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Lot 62

瑪麗•羅蘭珊(1883-1956)

小女孩

油彩畫板 | 一九三三年作|22 x 16 cm.

Marie Laurencin

PETITE FILLE

Oil on paperboard | Painted in 1933

出版

1986年,《瑪麗•羅蘭珊作品全集第一冊》,丹尼爾•馬歇索編,東京,第246頁,圖版第562號

來源

米雪蘭•羅森堡(Micheline Rosenberg)於1993年直接獲贈於藝術家本人

歐洲私人收藏

2007年12月3日,巴黎佳士得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35

HK$350,000 – 450,000

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是少數崛起自巴黎畫派中,與畢加索(Pablo Picasso)、布拉克(Georges Braque)等大師平起平坐的女畫家,活躍於二十世紀初期的重要藝術活動與展覽中。她早期取經自多種派別體系的理論,但未依任一流派為依歸。另闢蹊徑的她,不以理論為根基,轉而擁抱女性感性浪漫的特質,以一種唯心、唯美、抒情為創作本質,變相以個人精神為風格的根基,創女性職業藝術家之先河。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1929年,20世紀法國最頂尖的印象派畫商保羅•羅森堡(Paul Rosenberg)在其巴黎的畫廊舉辦「羅蘭珊&畢加索聯展」。

巴黎畫派中的一道紅粉英姿

羅蘭珊的作品為許多知名時尚雜誌鍾愛,曾獲邀繪製無數雜誌封面,幷成為許多貴婦與知識分子眼中最耀眼的文化新星。如在1923年,她受俄羅斯芭蕾舞團委託為「牝鹿」(Les Biches)設計舞臺背景與服裝,譽滿全城的展演,為她贏得「巴黎畫派最美麗的牝鹿」的美稱。她用神秘又雅緻的色彩,為巴黎黃金時代燦爛的尾聲抹上了一片粉系的輕薄迷濛。是次拍賣有幸呈現其盛年之作《小女孩》,作品除瀰漫濃厚的時代特色外,背後更帶著一則與畫家一生相關的故事,引人入勝。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羅蘭珊為歌舞劇「牝鹿」(Les Biches)所設計舞臺背景與服裝

別有深意的女孩肖像

在《小女孩》中,羅蘭珊在灰色的背景上,以赭、橘、紅等赤色系顏料加以白彩調色,描繪出一個幼年的女孩身影,再以鉛白在臉上施以厚粉淡妝,幷依次添加口紅與眼線畫龍點睛。其間多層次的粉彩,似為主角披上一身暖色薄紗羅裳。當中細節豐富,盡顯創作者的用心。如觀者可見其紅髮由一條銀緞帶妥善地扎綁,當中幷有巴洛克珍珠髮飾加以點掇。望其衣,如身穿杏色紗鞠的凌波仙子,望其凝脂粉黛與骨瘦嶙峋,則是二十世紀以前法國古典少女盛裝的打扮,道出了時代的氣息。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小女孩》(拍品編號62)

而據考據,畫中人為20世紀法國最頂尖的印象派畫商保羅·羅森堡(Paul Rosenberg)之長女米雪蘭(Micheline Rosenberg)。羅蘭珊與保羅相識於1913年,該年藝術家在紐約軍械庫(Armory Show)展覽,保羅對其作品一見傾心,當下即購藏兩件作品,後續幷與羅蘭珊簽下獨家代理約,不遺餘力地推廣其作,如在1921、1923與1926年均分別替她舉辦個展,幷規劃將其作品和同輩當代大師連袂展出,如1929年與布拉克的聯展,和1930年和馬蒂斯的聯展等。而在1931年,他更將羅蘭珊推廣到紐約,在Durand-Reul 畫廊舉辦了她人生中在美國的首次個展。足見保羅的愛才,以及兩人深切的交情與合作關係。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羅蘭珊的伯樂,亦視之如兄長的巴黎畫商保羅·羅森堡,1914年拍攝於其位於巴黎21 rue La Boétie的畫廊二層

而保羅的長女米雪蘭,亦是羅蘭珊從小看著長大的女孩,因而在米雪蘭16歲之時,藝術家頃其心力,畫下她的肖像,將其最純真的青春年華化為不朽,幷將之贈與米雪蘭作為成年禮物,畫作雖尺幅不大,但盡顯作者之用心與真情,別具意義。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畢加索《羅森堡夫人與女兒》(Portrait de Madame Rosenberg et sa fille),油彩畫布,1918年作,畢加索美術館藏。畫中女士手抱的嬰兒正是羅蘭珊的《小女孩》所贈與之米雪蘭,時齡2歲的畫像。

戰後法國的藝海柔情

布菲的《聖託貝城》

他善於以單色調築構出苦惱與焦慮,用空蕩無物來表現靈魂的失落。他的油畫作品中加長了的直線、橫線是他內心對邪惡黑暗的恐懼和反抗,這一切源於內心的不安,而內心的不安則來自他那缺失了的正常童年與家庭之愛。

——藝術史學者馬克思(Claude Roger-Marx)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Lot 64

貝爾納•布菲(1928-1999)

聖託貝城

油彩畫布 | 一九五八年作| 89×130 cm

Bernard Buffet

SAINT TROPEZ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58

出版

1996年,《炎黃藝術月刊第七十八期》,傑出文化出版社,臺北,第61頁

2001年,《臺灣珍藏︰二十世紀西洋名作選》,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第153頁

2003年,《山中傳奇——邂逅西洋大師名作》,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臺北,第2頁

2014年,《收藏有藝事》,藝術家出版社,臺北,第47頁

展覽

2000年7月,「山中瑰寶——山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山美術館,高雄

2001年10月,「臺灣珍藏——二十世紀西洋名作選」,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

2003年3月,「山中傳奇——邂逅西洋大師名作展」,上海美術館,上海

2003年4月,「山中傳奇——邂逅西洋大師名作展」,四川美術館,成都

2007年7月,「當代西洋大師藝術饗宴」,山藝術•北京林正藝術空間,北京

2014年4月,「收藏有藝事」,國立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臺北

來源

1992年10月,蘇富比倫敦秋季拍賣會,拍品編號197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本作將收錄於由莫里斯•加尼耶正編撰的貝爾納•布菲全集中

估價 ESTIMATE:

HK$ 1,400,000 - 2,400,000

被譽為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同時為戰後表現主義代表,貝爾納·布菲的作品一直帶有極強烈的個人風格。勾勒以深縱緊密的黑線,下筆帶有恰似中國書法的藏鋒拙意,佐以其特出的褐白、灰樸的主色調,透過描繪人物景貌所構成一股躍出於畫布之上的情緒,貫穿二戰後法國社會各色階層人物在百廢待興的境況中的集體仿徨。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年少成名的布菲,被譽為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從5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年紀與見識加深以及社會氣氛的改變,布菲亦開始摸索透過不同技法,或堆積、拉提、刮擦顏料塗敷等手法來構建佈局作品,同時在灰色彩上嘗試多加色彩。在此階段,他找到生命中的繆思,為心靈填補了空白,為畫布添加了光彩。《聖託貝城》正是該轉變期中的代表作。

而立之年, 聖託貝城奇緣

1958年,在拍攝影師好友盧基 (Luc Fournol) 數度邀請下,布菲來到聖託貝,認識了模特兒安娜貝爾,一位集歌星、時裝名模、小說家於一身的才女。這次初見是一場天雷勾了地火的序幕,同年12月,安娜貝爾牽起了布菲的手,與其展開了相濡以沫40年的人生,《聖託貝城》便紀錄這改變命運的雋永時刻。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1958年,布菲(左三)和安娜貝爾(左二)漫遊聖託貝城

畫作描繪了聖託貝的地標老港 (Vieux Port),布菲大膽地用藍、黃、紅三原色系重重地由上而下,一筆筆抹出天、山、屋、海的景色,再以飽滿有力的黑線勾勒出從遠至近的海天水色。黃和綠相連構成山峰、藍紅相間連成倒影,一道道充滿自信的下筆把對比色層層佈滿,構成一個陽光燦爛的蔚藍海岸。在海天一色寶藍的背景中,布菲像上腮紅般在原為咖啡色的連綿房宇上添加了幾筆桃紅。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聖託貝城老港的現今面貌

這是布菲在風景作品中第一次對所畫的題材「不減反加」的色彩表達,彷彿在訴說著只有他和安娜貝爾兩個才能領略那天動人心絃的一悸激情。日後60年的《鬥牛士系列》、《花卉》、《蝴蝶》等作品都每每添上一兩種亮麗色彩,甚至到後期更是色彩多變,全源於《聖託貝城》這創作的關鍵轉捩。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聖託貝城》作品局部

畫中三艘小船若非實景,更多的是布菲最率真的心靈刻畫,淺橘色的小船若代表羞澀的布菲,紅色的小船是風風火火的安娜貝爾,而樸實的那一隻,就是他們最忠誠的好友盧基。

《聖託貝城》就像一個故事,道出好友和摯愛的關懷,微笑展開人生和藝途的新一步。

幻彩鑠金,巨樹般的守護

布菲70年代珍罕作品《黃金橡樹》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Lot 65

貝爾納•布菲(1928-1999)

黃金橡樹

油彩畫布 | 一九七四年作|88.5 x 129.5 cm

Bernard Buffet

GOLDEN OAK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1974

來源

日本私人收藏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此作已獲雅克•蓋巴里安與伊達•加尼耶認證為藝術家原作

估價 ESTIMATE:

HK$900,000 – 1,600,000

1971年,布菲進入創作上的轉折點,一直被譽為法國戰後表現主義領軍人的他,突然繪出寫實式有如田園詩歌的地理風貌。以鄉村常見的小橋流水、輕歌磨坊為題材,作品富法國巴比松畫派、現實主義如科羅(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與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的採光構圖以及鄉村田園意境,更偶有烏拉曼克 (Maurice de Vlaminck)充滿表現性的力道筆觸,為作品披上如古典神話般的幻彩光鱗。

在其1972-1976年間以「田園風景」為主題的創作中,「黃金風景」系列尤為特別,該系列以微帶藏紅花色的金光柔和色調為特徵,畫面猶如經金匠細緻鍍上一層金箔,閃爍出好似希臘神話Medea所形容的「黃金羊皮」般燦爛。創作於1974年的《黃金橡樹》即為箇中代表。

古典風格的黃金風景

作品描繪著布菲工作室窗外的風景,畫中焦點中心一個楓樹環繞的水塘和聳立塘邊的一棵巨型橡樹。水塘波平如鏡的水面上寥寥數筆繪出塘邊樹木的倒影,黑黝深邃、光不能透的塘水顯示著水塘雖小卻深不見底。塘邊與小路旁佈滿落葉松與楓樹,枝幹瘦小但罩滿金光。其中靠前的幾棵樹身向塘中央傾斜幷有幾近貼塘面上,彷彿有一股吸力源自於水塘。正中央的大橡樹,樹身厚實幷高於眾樹,層層往四方生長的樹枝如手臂般擋著能觸及的小樹,成為了小樹木和水塘中間的一個屏障。水平構圖的畫面清靜平和,渺無人煙,布菲靜謐地展現了生命循環的週期,而溫暖的金光為畫面帶來一絲暖意。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黃金橡樹》作品局部

布菲自己幷未提及「黃金風景」的寓意究竟有何所指,但作品燦爛而溫暖的色調,少於其他系列的黑色勾勒線條等元素,無不表示他創作期間的心態比以往都來得安寧平和。布菲的兒子Nicolas在成年後,曾說起在維利爾馬耶城堡的一段記憶,他說:「那是一段我最喜歡的時期,雖然不是爸爸最光芒耀眼的時期,但在1973至1975年的幾年,對我來說非常平靜,我記憶中爸爸只有那幾年算得上是活得安寧。在這個時期外的作品,雖然漂亮,但卻是激烈與煎熬的。《黃金橡樹》無疑展現了藝術家難得的平靜,在靜謐中展現自然生命循環不息之美,以及他身為父親對家人最深情的守護。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布菲與妻子安娜貝爾和兒子Nicolas的合影

騎士返程,若夢浮生

安德烈·布拉吉利《夜幕下的騎士》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Lot 66

安德烈•布拉吉利(b.1929)

夜幕下的騎士

油彩畫布 | 二〇一四年作|205 x 160 cm

André Brasilier

GRANDS CAVALIERS DU SOIR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2014

出版

2014年,《安德烈•布拉吉利》,Opera畫廊,日內瓦,第11頁

展覽

2014年3月28日至4月10日,《安德烈•布拉吉利》,Opera畫廊,日內瓦

來源

香港Opera畫廊

亞洲私人收藏

:香港Opera畫廊開立之作品證書

估價 ESTIMATE:

HK$1,000,000 – 1,800,000

布拉吉利1929年出生於索米爾,父親賈科(Jacques Brasilier)是上世紀初法國文學界象徵主義運動(Symbolistic Movement)的發起人之一,母親艾麗絲(Alice Brasilier)則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成長於藝術世家的他,自幼內心敏感豐富,幷對繪畫產生強烈興趣,20歲時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院,23歲贏得羅馬大獎,赴意大利進一步深造。1959年後定居巴黎,筆耕不輟,在60多年來,於世界各地20個國家舉行超過100次個展。2005年及2007年分別先後於俄羅斯冬宮、德國路德維希美術館舉行回顧大展,成為當下法國當代藝術最受矚目的重要畫家之一。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藝術家布拉吉利

總歸其創作,「馬」經常為他畫中的主角,展現出自身對於自然生活的敏銳感受力。相較於多數藝術家著重於描繪馬兒雄健的體魄,布拉吉利尤愛描繪平原或平地上駿馬奔騰的景象,以深色的朦朧筆觸,勾勒出馬的輪廓,為馬兒注入靈魂,帶領觀眾穿梭於夢幻般的場面,本次上拍的《夜幕下的騎士》便堪稱箇中代表。

夜幕駿馬,恍然如夢

在創作於2014年的《夜幕下的騎士》中,藝術家描繪與駿馬疾馳於天地間。畫面被絢爛的色彩分割,遠景湛藍的天空映照著粉色彩霞。中景的深藍、褐色宛若浩瀚的海洋和靜謐的沙灘,越過沙灘則是成片藍色的森林,超現實的色彩搭配,令人分不清是現實還是夢境。夜幕下,一群騎手正策馬馳騁,遠方高聳的茂密樹林皆樹幹筆直細瘦,使得遠方入夜的微光輕輕穿透至畫面中,增添一絲神秘氣氛。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夜幕下的騎士》作品局部

在粉紅色晚霞的映照下,十匹馬兒成群結隊,在騎手各自的鞭策下相互追趕,尾巴在風中飄蕩。海水在疾馳的步伐中波浪翻騰,在空中激盪起輕盈的水花,為天色帶來氤氳迷濛的水氣。騎手們一個個循序向前,在和馬兒一起昂首闊步,遁入這寫意的晚霞與森林,令人如痴如醉。

記憶場景,青春歲月

事實上,《夜幕下的騎士》畫面中的情境幷非單純來自想象,據考據,布拉吉利出生地米索爾附近的卡馬爾格地區的沙灘上,的確可見此景。該地區以盛產純白品種的卡馬爾格馬而聞名。而騎士騎著馬在沙灘上奔騰,即成為當地最為著名也最為壯觀的景觀之一。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法國卡瑪格(La Camargue)海灘騎士騎馬渡海一景

布拉吉利多幅沙灘與馬的畫作,靈感或許來自於此,他曾回憶道「我喜歡馬,牠的美感,與大自然的和諧,和它身上暗含著有關生命力的隱喻。畫馬令我回到二十歲的自己,正享受著青春、大海、藍天⋯⋯每每令我激動不已,煥然一新。」可見馬在其畫作中,不僅彰示出靈動的美感,指涉對美好青春的回憶,他在此用畫筆定格於這郊外景緻中的宏偉一瞬,令人感受到藝術家在創作中所流露的對時光、記憶與生命的真切感受。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點擊查看中國嘉德香港2018秋拍更多精彩內容:

「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嘉德香港‧秋拍」「狂飙年代——巴黎的世界艺术家」深度探寻:巴黎画派 & 欧洲表现主义艺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