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成爲孩子專屬的「教育專家」

母親,是你造了他的小小生命,

是你讓他開始。

在你眼裡,他是新的,

你為他的稚嫩眼睛築起了一個友善的世界,將另一個危險的世界擋在外面。

啊,那些日子已飄向何處?

你纖弱的身體曾像盾牌一樣,隔在他和洶湧的深淵之間。

———里爾克《杜伊諾哀歌》

誰是育兒專家?誰寫就了育兒寶典?誰在教育界頗有聲望?身為父母,聽到“育兒專家講座”之類的關鍵詞,會不會趨之若鶩?然而有時,父母會不會忘記了,對你的孩子來說,你才是最重要的那個專家?

日前,青山周平為童書媽媽三川玲設計的萬有幸福空間裡面,新一屆童書媽媽讀書會年中特長分享會開幕了。這次“育兒分享會”沒有豪華的演講團隊,很多分享人平時的工作和育兒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他們當中有媒體人、有攝影師、有會計師,也有普通的公司職員,在舞臺下,他們和千千萬萬普通的爸爸媽媽沒什麼兩樣——不一樣的是,他們熱愛閱讀、熱愛分享,願意把自己在生活中,在育兒路上感受到的點點滴滴講述出來。

你可以成为孩子专属的“教育专家”
你可以成为孩子专属的“教育专家”

為“如何養育孩子”提供有價值和多元的視角

演講者來自各行各業,有大學老師,兒童英語啟蒙專家,兒童空間設計師,還新藥醫學研究專家等等,他們都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分享了他們對兒童對教育的理解。

你可以成为孩子专属的“教育专家”

兒童空間設計師季菁手把手教你

家庭空間影響孩子的未來

季菁:“過去十年時間裡,我主要是做辦公室或者酒店這種,公共空間的室內設計。我很少做家裝。”季菁表示她不願意接家裝的工作,主要原因是家裝工作更加繁瑣複雜。

成為母親之後,季菁開始反思這個問題,為什麼家庭空間比公共空間更難設計?兩相比較之後,她發現。這兩種細緻空間的設計需求和流程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說辦公室的設計,很多公司的設計要求都非常明確,因為公司對不同部門的職能和關係規劃都很清晰。但是反觀家庭,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角色,但是家庭比公共空間更容易暴露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自我。在一個家庭中,要認知自我,同時也要認知其他人的自我,就不太容易了。季菁說,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是誰,他也就很難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所以她不喜歡做家裝,因為僱主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設計師就不得不一遍遍修改。

你可以成为孩子专属的“教育专家”

季菁發現家庭空間環境,反映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每個人的訴求都不相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很複雜。家庭成員對空間的規劃,反應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反應了處理這些關係的結果。季菁舉了一個真人秀的例子。節目中一位母親想對自己的兩居室做改造。兩居室中其中一居是北朝向,房間小而潮溼,這位母親非常不喜歡這個房間,希望能對這個房間進行設計改造。季菁詢問母親,這間臥室是誰在使用?母親回答,主臥室是我和女兒住,這間臥室是我丈夫在住。季菁分析,根據這位母親分配空間的方式,可以看到母親對女兒的定位是高於丈夫的。一般家庭的定位中,父母應該是首要的關係,其次才是孩子。而這位母親認為女兒更重要,所以帶女兒睡主臥,把潮溼狹小的次臥給丈夫住。久而久之,這個家庭的女兒對家庭關係的定位可能會是這樣——自己跟母親是共同體,父親是另一個個體。這樣的空間安排,就造成了家庭秩序的紊亂。

你可以成为孩子专属的“教育专家”

最後,季菁對家庭空間設計做了幾點歸納。

秩序:空間分配反映的是家庭關係。

界限:每個人都需要空間感。

流動:空間不能獨立於時間而存在。有自己單獨的時間也有和家人共享的時光。

成長:影響家庭變化的主要是孩子的成長變化。

你可以成为孩子专属的“教育专家”

即使你不是育兒專家,即使你沒出版過“育兒寶典”,即使你只是一位普通的父親或者母親,你依然有機會成為孩子的專屬育兒專家。除了空間設計師季菁,這次分享會上還有很多父母登臺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比如野生鳥類環保工作者劉慧莉,比如英語啟蒙專家曉華,比如985高校副院長雲哥等等,小編將持續更新他們的所思所感。

童書媽媽讀書會歡迎熱愛學習熱愛分享的父母加入,點擊下方二維碼關注童書媽媽三川玲微信公眾號

沒時間解釋了,快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我們~~

你可以成为孩子专属的“教育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