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登月人才被民企百万年薪挖走,网友称这对国家是一件好事

“张小平个人的离职,将直接影响到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制进度,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计划”“我们不愿看到、也无法接受因个人的离职而影响到国家重大的战略项目”。最近,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又称航天601所)一份《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工作》红头文件,让这家国企彻底火了,其奇葩的要人姿态,引发了广泛热议。

国企的登月人才被民企百万年薪挖走,网友称这对国家是一件好事

公文用满满2页纸介绍了前因后果,简单地说,就是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480吨液氧煤气发动机研发出现技术问题,能解决的人张小平已经跳槽,该研究所以红头文件方式“喊话”:张小平离职直接影响中国登月工程,故要求张小平返回研究所。

据公文介绍,张小平,男,研究员,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与了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480吨液氧煤气发动机、8吨变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1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等国家重大型号研制及预先研究任务,长期负责低温发动机总体设计研究及技术把关,离职前任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职务。

公文未透露张小平离职的具体原因,但内部晋升通道狭窄、待遇低恐怕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亦是近年来诸多技术骨干纷纷从国企离职的缘由。有消息称,作为副主任设计师、研究员的张小平在601所一年收入大概只有12万,而民企蓝箭科技直接开百万年薪挖人。

不过,对于网上传播的消息,601所方面给予否认。据北京青年报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表示,

张小平“本人擅自离职,经多次谈心做工作无效,为挽留此人,单位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表述。

1、晋升通道狭窄,总工程师是天花板

资料显示,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于1958年在北京成立,1993年迁至目前的所在地西安,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又称航天601所,是我国液体火箭动力事业的发源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先进超低温高性能推进技术的国家之一,可谓是国企中的高科技典范。

据其官网介绍,50多年来,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成功研制出60余种液体火箭发动机,应用于导弹、火箭、卫星及飞船各个领域,参与了我国历次卫星发射和重大飞行任务,比如“东方红”、“两弹一星”、“神舟”、“嫦娥”,有“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美誉。

国企的登月人才被民企百万年薪挖走,网友称这对国家是一件好事

目前,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500余人,研发设计人员1000余名。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官网2015年的“单位新闻”中,确有“航天六院液氧煤油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的信息,此信息与文件中出现的“张小平研究员”相关情况基本吻合。

据新京报报道,张小平今年上半年入职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平时在西安工作。

不过,张小平之前就职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表示,研究院这两年被民营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但张小平的离职不存在影响任务的问题。据其透露,研究院的技术骨干很多,张小平主要搞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水平是有的,但因优秀的骨干较多,所以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不过,研究院也会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在航天分系统体系中,最高负责人为总设计师,其次为副总设计师,其下设有主任设计师和若干副主任设计师。除了一名总设计师,其余岗位一般均设有多人。不过,由于晋升通道狭窄,很多人可能会在某一岗位上多年无法获得提拔,因此,近年来科研人才流失严重。

《中国航天报》2016年7月29日曾对601所的兄弟单位航天502所的科研人才流失情况进行过报道:

2012年之前,502所科技人才发展仅有型号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一条通道,导致一些设计师感觉“岗位少、没发展”,主动放弃专业研究工作。

同时,随着任务需求及员工成长速度加快,2011年502所主任设计师平均年龄已经小于40岁,而晋升为型号副总设计师或产品首席专家的人员数量较少,最终导致员工在担任主任设

随之而来的是该所科技人才的流失。据统计,2011年,该所科技人才调管理岗位比率达到2.26%,科技人才离职率达到3.16%,与之前相比,均呈现较大幅增长。

2、业内人士:研究员属高级别人才,年薪20万以上

资料显示,张小平跳槽的蓝箭科技于2015年6月1日在北京海淀分局登记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运载火箭及航天器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产品设计等。

天眼查数据显示,蓝箭航天获得了创想天使基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在2017年获得金风科技领投的B轮融资和浙江湖州市军民融合专项基金超2亿元的资金支持。

国企的登月人才被民企百万年薪挖走,网友称这对国家是一件好事

据悉,原有的航天设备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企业进行输出,其服务对象包含民用商用以及政府军用。2014年开始,随着军民融合的推进,航天系统加速开放,提供服务的主体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国企、央企的单一输出,演变为民营企业也有能力提供运载火箭的研制与配套服务。

卫星的小型化让民营企业也有能力参与制作,而民间资本的涌入也缓解国家在此类项目上的开支,起到互补作用。

蓝箭航天董事长王建蒙,是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

CEO张昌武通过直接或间接拥有公司58.13%股份。张昌武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就职于汇丰银行营部、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亚太区战略部工作,从事汽车金融等领域。知乎网友爆料,张昌武为王建蒙女婿。

蓝箭航天CTO吴树范,曾在欧洲航天局工作近15年,是宇航系统高级工程师。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洪堡学者。

一位航天系统从业人员告诉公司见闻,航天系统里研究员级别高于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非常难评,年薪在20万以上。随着航天系统逐渐开放,军民融合进一步加快,近两年络绎出现人才从研究所跳槽到民企的现象。蓝箭给的百万年薪并不算高,如果是真正研究员人才,一般都会另外给一些股份。他所在的公司从研究所挖来一名研究员,给了数百万股份。

知乎上关于西航动力研究所张小平一事的评论是:张小平同志去了蓝箭科技,肯定能对整个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蓝箭科技也是中国的企业。简单算一下,他拿百万年薪,缴纳的个税都够国家再培养一个航空人才了。

有网友认为,市场发挥人才的配置作用,顶尖人才的流动,人才效率的提升,让其释放更大的价值,对国家是好事一件。当前,国家进入改革深水区,其中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盘活沉积在国企中的海量高科技人才,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长期研究国企改革问题,他表示,张小平事件虽有夸张成分,但国有企业高科技人才的流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其原因是国企对高科技人才和骨干员工的薪酬激励存在重大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