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30個諾貝爾獎!日本已完成18個!「口出狂言」的日本憑什麼?

隨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人艾利森和日本人本庶佑。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日本人一年完成一個,18年時間已完成大半。如果從1949年湯川秀樹獲得日本人首個諾貝爾獎算起,迄今為止,已有27位日本人獲得過諾獎。而中國實際獲得諾貝爾獎的卻只有兩人。而日本敢於在2001年就提出50年拿30個諾貝爾,是出於他們的信心。那麼日本的信心到底來源於哪裡?

50年30個諾貝爾獎!日本已完成18個!“口出狂言”的日本憑什麼?

50年30個諾貝爾獎!日本已完成18個!“口出狂言”的日本憑什麼?

眾所周知,諾貝爾這一獎項非常難以獲得,不僅需要極強的創造力,還需要被世界所認可。所以能獲得這一榮譽,無意對於個人與所屬國家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榮譽。在世界上獲此殊榮的華裔,如果算上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家的的賽珍珠,也才有12個人獲得諾貝爾獎,而真正具有中國國籍的也只有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與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這麼寥寥兩個人而已。

50年30個諾貝爾獎!日本已完成18個!“口出狂言”的日本憑什麼?

日本,是一個神奇的國家。

總面積僅有377972.28平方公里(略小於中國雲南省面積)的彈丸之地。可經濟總量卻一度佔據著全球第二的位置。直到2009年才被中國超越。經歷了經濟蕭條,日本的人均GDP仍然高達四萬多美元。而截至2018年,已有27位日本人獲得過諾貝爾獎,遙遙領先於亞洲各國。而為此成績作為重要推動的,當屬日本重視教育無疑。而作為日本教育重要支撐的是:日本學生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一樣的。

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的一項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日本的教育系統,居然是最公平的教育系統之一!

日本幾乎能給“窮孩子”和“富孩子”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在日本,孩子的學術表現僅有9%受到家庭經濟背景的影響。

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值是14%。

在日本,“有貧困的地區,但是沒有貧窮的學校。”

50年30個諾貝爾獎!日本已完成18個!“口出狂言”的日本憑什麼?

日本的各個學校,並不是由學校獨立招聘,而是由各州縣統一僱傭的,而在日本想成為一位老師也並不簡單,日本教師入職考試的難度,差不多和美國律師入職考試的難度一樣高。日本的一位老師舉例說,在她入職考試那一年,參加考試的人有200多個,可是隻有5個人通過了考試。

在日本剛剛取得教師資格的老師,每隔三年就會被重新分配一次,也需要重新審定一次教師的資格。在確定教師的教學能力之後,教育部會根據老師的能力進行分配,教育部會將他們送向最適合他們的學校去,這樣既能激勵老師的能力,也能讓所有的學校的學生受教育程度能保持相對平衡。這意味著好的老師也會被送向一些不好的地區,而在其他的國家,好的老師往往佔據著更好的學校。很多相對不好的地區甚至沒有好的老師願意去。

那為什麼在日本好的老師會願意去不好的學校呢?因為在日本老師的收入並不是由當地發放,他們的工資是由政府統一發放的,所以老師們的工資並不會因為學校的好壞而受到影響。

50年30個諾貝爾獎!日本已完成18個!“口出狂言”的日本憑什麼?

《極道鮮師》就是一個例子

當然,僅僅依靠教育程度的相對平衡,並不是日本製勝的法寶,教育資源的平衡性只是前提,而真正使日本人保持創造性能力的原因,主要還是基於日本的4個教育方針。

50年30個諾貝爾獎!日本已完成18個!“口出狂言”的日本憑什麼?

1、禮儀文化

在日本,禮儀文化可以說無處不在,家,學校,公司,彷彿到處都充斥著一聲聲的問候和禮儀。而日本人從幼兒園開始就一直在接受禮儀文化的薰陶,在日本的幼兒園不論是鞋子的擺放,對老師,同學的問候都是非常講究的,有人說日本人禮儀背後充斥著各種變態,但是我卻想說正是日本的禮儀文化才造就了日本道德秩序的完整。孩子們會習慣於尊敬長輩,禮貌待人,知道要去考慮他人的感受,之後長大也會成為一個優雅大方,彬彬有禮的人。(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會彬彬有禮。)

50年30個諾貝爾獎!日本已完成18個!“口出狂言”的日本憑什麼?

2、自立教育

在日本街頭,隨處可見小孩子們自己拿著自己的東西,不會讓父母幫助拿,這就是日本自立教育中的一項,這一項的基礎其實很簡單:不給被人添麻煩,自己能做到的事自己做。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教育要獨立自主,不要依靠他人。不論是孩子去學校還是放學,都是孩子自己來回的。這一幕大家應該在電視裡看到過很多。而在前段時間,也有一個日本自立教育的宣傳片,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一個母親目送自己的孩子第一天去上小學,而自己是不送的,母親默默的哭泣,她想去送,但是她更想孩子能儘快長大。

50年30個諾貝爾獎!日本已完成18個!“口出狂言”的日本憑什麼?

3、感恩團結

提到日本教育,有一個詞是一定要提到的,就是“食育”。在每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被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在孩子剛剛會說話,能簡單交流的時候,父母和育兒師就會有意識地給孩子們灌輸關於食物來源、製作、營養價值、應該怎樣吃和吃多少的知識。等孩子們上學了,每天都會在學校吃午餐,而學校則會另外一種方式來通過食物來培養孩子。孩子們在學校用餐完畢之後是要把所有的餐具和用餐場地清潔的,他們會各自分工把所以的餐具以及場地進行清潔,在合作中建立團結,也對自己的食物抱有一顆感恩的心。

50年30個諾貝爾獎!日本已完成18個!“口出狂言”的日本憑什麼?

4、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並不是通過製造挫折去打擊孩子,相反日本的挫折教育是鼓勵孩子去挑戰,去嘗試失敗來鼓勵孩子走向成功。這種教育在國內是很少見到的。在這裡,我將用一個例子讓大家來看看這種教育在日本的具體表現形式。

凌,是一個6歲,幼兒園即將畢業的小朋友,在他的畢業典禮上,他參與了一個挑戰項目,那就是越過一個,與他等高的墊子。

他並不擅長這個項目,甚至在面對這個與他等高的墊子時,他會感到很害怕。第一次的嘗試,凌失敗了。

在陸續的嘗試之後,凌依然是失敗,甚至在一次失敗後,他痛哭不止,因為他覺得很難。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他哭著再次跑回了起跑線,準備做下一次嘗試。

這時,凌的所有同學都跑過來,為他加油,他們和凌肩並肩圍成一個圈,一起大喊著“你能行”,一起為凌加油。

奇蹟出現了,在接下來的嘗試中,凌面對和自己等高的墊子,一躍而過。他終於成功了。

凌,通過挑戰與自己等高的墊子,樹立了自己的信心。在感言的時候,他還不忘記鼓勵自己的父母。這時他已經是家裡的真正的一員,他克服了困難,他也已經成長為了一位可以去戰勝自己的勇士。這一刻,他的信心已經建立起來了。這種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不害怕失敗,而是把失敗看作是走向下一個成功的必經之路。

50年30個諾貝爾獎!日本已完成18個!“口出狂言”的日本憑什麼?

相比與日本,我們的溺愛已經漸漸的讓孩子忘記了學習和生存的本質,日本所說的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是出於他們對自己教育的信心!而對比我們,有這樣的信心嗎?拋開歷史原因,該學習的還是要學習,該尊重的還是要尊重,只有承認別人,我們才能去超越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