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南島概況

海南島是位於南海北部的一座島嶼,又稱瓊州,陸地面積33210平方公里,為中國省級行政區海南省的主島。海南省簡稱瓊,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北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文萊和馬來西亞為鄰,2010年被批為國際旅遊島,使海南島經濟與文化發展的更快。2010年1月4日,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至此,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正式步入正軌。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國在2020年把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島休閒度假旅遊勝地,使之成為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

中國海南島概況

中文名

海南島

國家

中國

海南省

行政區類型

省級行政區

所屬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南地區

面積

3.54萬平方公里

人口

903.48萬人(2014年)

氣候類型

熱帶海洋季風氣候

別名

瓊,瓊州,瓊臺,瓊崖

電話區號

0898

地理位置

中國最南端

方言

海南話、儋州話、臨高話

著名景點

亞龍灣、天涯海角、南山等萬綠園、東郊椰林、博鰲、海南興隆、五指山、分界

機場

海口美蘭機場、三亞鳳凰機場

外文名稱

Hainan Province

主要民族

漢族、黎族、苗族、回族

火車站

海口站、海口東站、三亞站等

收起

2512所高校火熱PK中...

基本內容

海南島

目錄:1.歷史沿革 2.基本簡介 3.地理環境 4.自然環境 5.氣候環境 6.物質資源 7.

旅遊景區8.主要景點 9.文化藝術 10.歷代名人 11.旅遊指南 12.特色小吃 13. 特產工藝 14.歷史文化 15.經濟發展 16.獲得榮譽

歷史沿革

海南島

海南省簡稱瓊,省會海口。地處祖國南疆海上,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省雷州半島相望。全省包括海南島和西沙、南沙、中沙三群島的島礁及其於海內外聯繫。1988年由廣東省析出並建海南省,轄海口、三亞2地級市、7縣級市、4縣、6 自治縣,除通五指山市外,其餘18市縣均對外開放。1988年設海南經濟特區,近幾年來,同美日泰等2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等發展了經貿關係。

歷史上海南島有三種古稱:珠崖、儋耳、瓊臺。據文獻資料,“珠崖”源於“郡在大海崖岸之邊,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於海南島古部落的繡面習俗〔在臉面上刻上花紋,塗以顏色,耳朵上戴有裝飾用的耳環而下垂〕,因而得名;“瓊臺”源於“境內白石有瓊山,土石皆白而潤”,宋神宗熙寧年間瓊州置瓊管安撫都監臺,遂稱為瓊臺。而根據考古工作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200處遺址和歷史文獻來推斷,至少在6000年以前就有海南島,並有人類活動。據《瓊州府志》記載,秦代海南屬其遙領的範圍。

海南島的開發歷史非常久遠。據史書記載,遠在2000多年前,在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就在海南島建立珠崖、儋耳兩郡。從此,海南島正式納入我國版圖,成為我國的神聖領土。據說,之所通知珠崖、儋耳之名,是因“崖岸之邊產珍珠”和當地黎民的耳朵上戴了許多大耳圈之故。在漢武帝時代至南北朝期間,海南島的郡縣設置變動很大,並一度由合浦郡兼管。三國時海南島歸吳國管轄。至梁代大同中葉(540—541年)又在海南島重建崖州。隋朝一統中國後,將崖州改為珠崖郡2,且在海南島的西南部新建了一個臨振郡。唐朝時,在海南島建立5個州和22個縣,許多名稱至今仍沿用。五代以後,戰事頻繁,大批漢民遷居海南島。至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被謫居到海南島。元代又稱為瓊州路,在元代,海南建制多仿宋代領三州、十三縣。元代又稱為瓊州路,領三州、十三明朝稱海南島為瓊州府,清代又將瓊州府改稱瓊州道,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清末又改三州十三縣。“瓊為都會,居島之北,儋居西陲,萬居東陲”。因而,海南島又有瓊島之稱。

民國初期,海南廢道設公署,後經改行政督寨區、特別行政區。解放後,海南改為行政區,設行政區公署,1988年建省,稱為海南省。 海南建制的演變,自漢初在瓊崖置郡縣到1988年建省,歷時2098年。隨著朝代變更,地名也常有改變,故海南地名有稱“崖州”、“瓊州”、“瓊崖”。在詩文和題詞中,有稱“海外”、“南極”、“天涯”、“海角”、“南天”等。“海南”一名在宋代才常有出現,民國之後普遍使用,其正式作為海南地方政區的稱謂是解放後的1951年,稱“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為省,稱“海南省”,簡稱“瓊”。

基本簡介

www.xtdn.net

海南島位於我國雷州半島的南部。從平面 上看,海南島就像一隻雪梨,橫臥在碧波萬頃的南海之上。

海南島的長軸呈東北一西南向,長約300餘公里,西北一東南向為短軸,長約180公里,面積3.39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僅次於臺灣島的第二大島。海南島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望。瓊州海峽寬約20公里,是海南島和大陸間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灣和南海之間的海運通道。由於鄰近大陸,加之島內山勢磅礴,五指參天,所以每當天氣晴朗、萬里無雲之時,站在雷州半島的南部海岸遙望,海南島便隱約可見。

地理環境

www.xtdn.net

海南島是一個美麗富饒,歷史悠久的海島。在地質時期,海南島原與華夏大陸相聯,生斷陷形成的島嶼。

早古生代時(距今5.7億年前—4.4億年前),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地區是一個沉降帶。加里東造山運動使雷瓊地區上升成陸,形成以北東方向為主的一系列斷裂褶皺帶,使早古生代沉積的地層發生了質變。到晚古生代(距今4.4億年前— 2.3億年前),海南島陸塊相對穩定。但印支運動又促使岩漿活動強烈,形成現在海南島廣泛分佈的花崗岩體,構成了山地,也築成了海南島的基礎。後來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又使這個花崗岩穹窿發生強烈的斷裂,形成幾條大的東西向斷裂帶,使斷裂以南大約三分之二的區域抬升,稱為海南構造隆起,且1億多年以來一直在上升;斷裂以北發生下陷,稱為雷瓊凹陷。然而,在第四紀以前(250萬年前),海南島和雷州半島還連在一起,在地質構造上屬華夏地塊的延伸部分。到了大約更新世(距今250萬年前—l.5萬年前)中期,由於火山活動,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發生了斷陷,變成了瓊州海峽,才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開。以後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島與大陸多次分離和相連,到第四紀冰期結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瓊州海峽和海南島現在的形態。

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海南構造隆起是海南島中部不斷抬升,逐漸形成了現在海南島的地貌特徵;山地位於中央,丘陵、臺地、平原依次環繞四周。海南島平均海拔 2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佔全島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臺地佔三分之二。[1]

自然環境

www.xtdn.net

海南島的地形,以南渡江中游為界,南北景色迥然不同,南渡江中游以以地區,和雷州半島相仿,具有同樣廣寬的臺地和壯麗的火山風光。據地質學家的考證,海南島與雷州半島本來連成一片,只是到了距今1萬年前以來,海面上升,海浪衝刷,形成一條長達80公里,寬約20公里的瓊州海峽,才使兩者南北分居,隔海相望。在南渡江中游以南地區,五指山橫空出世,周圍丘陵、臺地和平原圍繞著山地,環環相套,南部沿海,山地直逼海岸,氣勢十分雄偉。

海南島,是一個“四時常花,長夏無冬”的地方,氣候條件特殊。年平均氣溫在24℃左右,為全國之冠。7月份是最高氣溫的月份但平均溫度只有28.4℃,由於海風吹拂,並無十分悶熱的灼人之感;1月份是最冷月份,但平均氣溫為17.2℃,更是溫暖如春。海南島雨量充沛,年雨量在1600多毫米左右,其中以8、9月份降雨量最為充沛,時見暴雨出現,也常有颱風侵襲。

氣候環境

海南島氣候屬於海南性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在22℃一26℃之間,一月份,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仍在19℃

海南島

以上;最熱的七月平均溫度在28℃一32℃之間。年均降水1600毫米以上,其中以8、9月份降雨量最為充沛,時見暴雨出現,也常有颱風侵襲。終年常綠;四時花開,一年四季皆宜旅遊。海南島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東方夏威夷”之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冬都”。

海南是我國最具熱帶海洋氣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熱,雨量充沛,乾溼季節明顯,常風較大,熱帶風暴和颱風頻繁,氣候資源多樣。海南島年太陽總輻射量約 110-140千卡/平方釐米,年日照時數為1750至2650小時,光照率為50- 60%。日照時數按地區分,西部沿海最多,中部山區最少;按季節分,依夏、春、 秋、冬順序,從多到少。

各地年平均氣溫在23-25攝氏度之間,中部山區較低,西 南部較高。全年沒有冬季,1至2月為最冷,平均溫度16-24攝氏度,平均極端低溫 大部分在5攝氏度以上。夏季從 3月中旬至11月上旬,7至8月為平均溫度最高月份, 在25-29 攝氏度。西、南、中沙群島屬於熱帶海洋氣候,長夏無冬,全年平均氣 溫 26.5 攝氏度。

海南島大部分地區降雨充沛,全島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東溼西幹明顯。多雨中心在中部偏東的山區,年降雨量約 2000至 2400毫米,西部少雨區年降雨量約1000至1200毫米。降雨季節分配不均勻。冬春乾旱,旱季 自11月至翌年4、5月,長達6至7個月。夏秋雨量多,5至10月是雨季,雨季總降雨 量1500毫米左右,佔全年降雨量的70-90% ,雨源有鋒面雨、熱雷雨和颱風雨等。海南島全年溼度大,年平均水汽壓約23百帕(瓊中)至26百帕(三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