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馮鞏老矣,主流相聲後繼無人,郭德綱獨樹一幟,不服管

這個時候,一邊是《相聲有新人》對決火熱進行,一邊是主流的央視《相聲小品大賽》積極備戰,兩邊粉絲也掐得熱鬧,甚至進行語言攻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很多觀眾對相聲的印象,是從電視相聲來的。那個年代,尚處於掃除一切舊社會陋習的時期,舊社會過來的藝人,也在革新,做新社會新人,做與時俱進的新藝術。大家接受的文化思想是“凡文藝,必有教育意義”。相聲進行了革新,同時出現了跟隨時代形勢的“諷刺型相聲”,而且還創造出“歌頌型相聲”,一起成為“主旋律相聲”,而表演者則是主流相聲演員。

姜昆馮鞏老矣,主流相聲後繼無人,郭德綱獨樹一幟,不服管

姜昆馮鞏老矣,主流相聲後繼無人

可能急於表達對新時代的熱愛,急於出作品,疏忽了基本功,或被視作舊傳統而放棄,造成了姜昆的相聲基本功薄弱。在那個缺乏娛樂、沒有網絡的時代,姜昆靠著在央視的經常露臉,一舉成名。但若在那個年代進行相聲商演,相信姜昆也是能賣出票的。然,時代所限,當時的流行歌曲都被視作“靡靡之音”(不然陳佩斯也就不用去種樹了)。

姜昆馮鞏老矣,主流相聲後繼無人,郭德綱獨樹一幟,不服管

姜昆馮鞏老矣,主流相聲後繼無人,郭德綱獨樹一幟,不服管

當時,粱左以小說型的情節衝突為包袱,創作了逗哏、捧哏一起講故事的相聲作品。後來,粱左故去,佳作不再。而後,姜昆也曾把網絡段子搬到春晚上,只是創作不佳,光環漸淡。那時春晚火爆的相聲,有馮鞏牛群的“子母哏”相聲作品。後來,牛群轉行,馮鞏無搭檔,於是改演了“相聲劇”。

此時,小品以絕對豐富的情景再現優勢,受歡迎程度超過了相聲。同時,被觀眾熟知的“相聲本質是諷刺”,也有受限,就像魯迅不再受到歡迎一樣。主旋律相聲的創作遇到了瓶頸,不再被電視舞臺所倚重。沒有節目可演,沒有舞臺可演,相聲跌入低谷。

姜昆馮鞏老矣,主流相聲後繼無人,郭德綱獨樹一幟,不服管

姜昆馮鞏老矣,主流相聲後繼無人,郭德綱獨樹一幟,不服管

忽然間,小劇場冒出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我叫郭德綱”。一個郭德綱,帶火了相聲,不少年輕人更因“郭德綱”而以相聲為業。郭德綱歷經坎坷,由沒飯吃,終能賺錢成腕兒,因為不像姜昆在有穩妥工資的主旋律宣傳隊,所以郭德綱在市場中,被生活所迫而練就的,類似於“平地摳餅,對面拿賊”與時俱進的相聲技藝,或者說錘鍊出了讓當代觀眾開心放鬆的“相聲產品”。

郭德綱的相聲聲望,很快超過了長期遁世的主流相聲演員。國人有個習慣,就是位子坐久了,就會在意自己的屁股和椅子的舒適度。郭德綱就像椅子上一個另類的木頭疙瘩,跟當時主旋律宣傳隊的相聲演員(簡稱主流相聲界)不是同一個路數。這樣,就需要管理管理。可,郭德綱剛從苦難中走出來,哪能把飯碗砸掉?直接上升為矛盾,就相當於咖啡與大蒜、高雅與低俗、廟堂與江湖之爭。

姜昆馮鞏老矣,主流相聲後繼無人,郭德綱獨樹一幟,不服管

姜昆馮鞏老矣,主流相聲後繼無人,郭德綱獨樹一幟,不服管

古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很明顯,郭德綱就如此行事了。曾有一段時間,郭德綱表演時,相關屎尿屁不少,頗有點故意為之的嫌疑,但估計也找人評定過可行性。人都有本性的笑,而不是都要意味深長的笑。憑著對“笑”的把握,將相聲商演開到了日本,開到了美國等世界各地(國外不能隨性的諷刺社會、歌頌建設吧)。

郭德綱也上過主流的央視春晚,但似乎有點“託大”,因準備不足,臨場發揮而導致笑果不及岳雲鵬(那年春晚小嶽嶽的相聲,被不少百姓認為是近年最好的相聲,沒有之一)。這並沒影響郭德綱的火。接下來在《我為喜劇狂》、《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相聲有新人》中,又給中國喜劇界燒了一把火,捧出不少新人。

姜昆馮鞏老矣,主流相聲後繼無人,郭德綱獨樹一幟,不服管

姜昆馮鞏老矣,主流相聲後繼無人,郭德綱獨樹一幟,不服管

一次採訪中,姜昆說到2016年的春晚,感慨相聲大崩盤,不如他們上春晚時分受歡迎了,而且相聲有點“後繼無人”,觀眾越來越不愛聽相聲(注:姜老師指的可能是春晚相聲吧,當時已有不少活躍的相聲小劇場)。

主流相聲確實青黃不接,於是破格對苗阜進行了拔苗助長,之後有李丁、董建春,然,功底離郭德綱頗遠,上春晚之後仍然不溫不火。近來央視的《相聲小品大賽》,姜昆多麼渴望----在選手中,能出現一個能為主流相聲爭氣的選手。

(篇幅有限,僅從相聲類型方面而言,其他如姜昆郭德綱苗阜是否德藝雙馨的大師等,不在此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