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準備好了,所以開始「適度」貶值了?

上週人行和香港金管局的一紙關於發行票據的協議,引的所有人幾乎都是一陣驚叫,可是過了一箇中秋假期之後,連續2天,我們卻看見了在岸人民幣價格的持續貶值,這開始讓我思考是不是當時只顧著驚呼,而忽略了什麼可能性?還是我們其實並沒有真正去理解和了解背後的含義和用意。

都準備好了,所以開始“適度”貶值了?

回顧這輪人行針對人民幣匯率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最早先是將外匯風險金從零一口氣上調到了20%,在那次的公告中,曾經提到“近期受貿易摩擦和國際匯市變化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週期波動的跡象”,當時我個人的理解是,人行將這些說為順週期波動?即人行將那之前的那波人民幣貶值,歸納為是順週期之下的一個波動,所以人行是默認了前一段時間的貶值,並將其定義為順週期行為,所以當時我猜測,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會不會意味著人民銀行告訴我們之前都貶值都是正常的,要淡定,接下來出現的貶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貶值。

都準備好了,所以開始“適度”貶值了?

後來到限制自貿區商業銀行向境外存/拆放人民幣,再到逆週期因子,以及中秋節前的那次和香港金管局的票據發行備忘錄,如果我們都按先前的邏輯思考,會不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呢?因為簡單來說,市場就是資金+信心所構成的,靜心思考,如果人民幣接下來的趨勢不是貶值,而是升值,人民銀行還會不會出這個公告呢?顯而易見應該不會嘛,那是不是說明人行正是因為也覺得接下來還是貶值的趨勢,但是又擔心貶值幅度過快,所以才出這個公告,而在這一系列舉措下,便是一種宣示存在感的目的,即告訴所有方面,我已經擺明車馬,如果誰想乘火打劫,都不會好過,所以為此不惜把過時的票據工具也搬出來。並且在匯率和外匯,保量不保價的情況下,在貨幣發行體系還沒有完全擺脫外匯儲備影響的情況下,在不看技術面,單純分析文字的情況下,這一邏輯也存在合理性。

都準備好了,所以開始“適度”貶值了?

只是從之前總理的表態中,總理說,單向貶值對中國弊多利少,但是另一方面,人行也不會不明白如果適度貶值可以對沖掉國內目前很多因素,所以如果這個大膽假設,如果這一切都成立的話,會不會以意味著,這一幕才剛剛開始呢?即6.24到目前都只是初跌,而後續主跌段的匯率會到哪裡,就要看人行心目中的那個適度點會在哪裡了? 當然現在僅僅過去了2天,所以相信後面漸漸顯現的,會來驗證這個假設是否真的成立。

我的論述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我希望可以讓你對於事情有多一個方面的瞭解,希望藉此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瞭解事情的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