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帶寶寶到兩歲,寶寶卻和沒有帶過他的奶奶親?爲什麼?

那月7


在說這個話題前,先說一句看似無關的諺語。

升米恩 鬥米仇。

這其實說的內含一種人性的心理現象。

回到寶寶的養育上,我們也可以得到類似的心理答案。

寶寶因為與姥姥朝夕相處,在養育管教的上面,肯定限制比較多,雖然付出很多心血,但孩子是沒有太多認知的,只知道姥姥管教太多,並且在長期養育辛勞中,孩子對姥姥付出的愛覺得理所當然,習慣了去接納。一旦有一個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則心生抱怨。

而相反,在偶爾與奶奶的接觸中,處於一種新鮮的親情交流,孩子雖然小,卻能感受到奶奶處一種來自親緣的新的情感關心。為了多接納這種關心,也會相應做出討好的回應。以獲取好感。這是孩子的一種天生自我保護機制。從周邊多獲取有益於自我成長的情感物質儲備。

另外,還與周邊環境的影響有關。孩子雖然小,看似不懂事。但從家人的親疏歸屬的言語對話氣氛中,有時能感覺到自己的血緣歸屬認知。從而產生心理上莫名的親近靠攏。

這也是為什麼養父母養了一個孩子那麼大,而生父母從未養育過,但一旦相認,卻讓孩子內心底的天枰不知覺會靠向血緣至親的原因。



這其實也是有很深的社會環境心理暗示的影響起作用。


窈窕拂曉話城南


很簡單,姥姥沒有給孩子情感上的滿足,而沒有帶過他的奶奶卻無意中滿足了孩子的一些情感需求。

也許有人給出種種理由來解釋這件事:

姥姥屬於親戚,不如奶奶一家人血脈相連啦,這是奶奶一方的論調;

奶奶無原則寵愛,滿足所有要求,慣壞了;

孩子是白眼狼啦......

錯!

孩子是最沒有心機的,孩子的感情摻不得假,誰對他好,他心裡明鏡似的。

那為什麼辛苦帶大的姥姥,經濟上無償援助的姥姥,操碎心,累彎腰的姥姥,不能贏得孩子的心呢?

其實,這類冤大頭有可能是姥姥,也有可能是奶奶,跟親戚關係無關,跟教養方式,跟養育人與孩子的連接方式,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孩子跟你不親,一定是在下面幾個方面得不到滿足:

一是孩子“被看見”的心理得不到滿足。孩子擺的積木造型喊你去看,你可能頭沒抬眼沒錚。

二是孩子希望陪伴參與遊戲的願望沒被滿足。孩子熱情招呼姥姥跟他玩遊戲,姥姥想著鍋沒刷,菜沒買,飯沒做,就不耐煩地讓孩子自己玩。

三是,孩子自主行為被阻斷。

孩子想爬行,姥姥擔心不衛生;孩子想玩枕頭大戰,姥姥擔心弄亂了房間;孩子想到花園登高,爬樓梯,奔跑,玩泥沙,姥姥怕危險,嫌髒,極力阻止;孩子自己吃飯,姥姥怕孩子吃不飽,弄髒地面,乾脆親自喂喂。探索實踐行為被阻斷,孩子會很暴怒。

四是,不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一味用成人標準要求孩子,對孩子一些發育期出現的正常現象,比如秩序敏感期,婚姻敏感期,以及三次叛逆期等奇葩表現,視為大逆不道,極力壓制,訓斥。

沒有及時看到回應孩子,讓孩子感覺你不喜歡我,跟你在一起沒趣;
沒有支持孩子的獨立自主行為,還追視你為破壞者,阻礙者,哪裡會喜歡你;
沒有對孩子的理解和包容,孩子跟你在一起覺得累,不輕鬆;
對孩子沒有尊重,跟孩子很強勢,孩子覺得你不可親。

相反,“看到”孩子,及時回應孩子,親切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遊戲,做他們的玩伴,甚至甘做他的手下,隨著他的命令行事,讓孩子體會把握自己,支配環境的能力,體會獨立做好一件事的成就感,體會創意製造的成就感。這些都是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會贏得孩子的親近,眷戀。哪怕這個人代養孩子時間並不長,也會比那個長期帶孩子,卻不懂滿足孩子情感心理需求的人,更容易受到孩子的由衷喜歡。

想讓孩子喜歡你嗎?請研究孩子,瞭解孩子,按照孩子心理需求的方向去做。


親子溝通如何說


姥姥帶寶寶到兩歲,寶寶卻和沒有帶過他的奶奶親?為什麼?

說說我兒子吧,姥姥從他出生帶到一歲半,中間無休息,吃喝玩幾乎都是姥姥負責的,但是除了爸爸媽媽外,最愛得卻是爺爺,其次是奶奶、姥姥、姥爺。

並不是大家說的血緣的羈絆,主要因為記事兒後跟爺爺奶奶待的時間更長,爺爺奶奶還嬌慣他。

陪伴+關愛

叮叮從出生到現在近3年,奶奶沒有帶過一天,但是從他一歲多我辭職自己照顧後,一般一週回2-3次姥姥家,每天都去奶奶幼兒園。相對來說,奶奶的陪伴時間更多一些;而且每次去姥姥家,只能在家裡窩著,不可以吵鬧更不能影響哥哥寫作業,常常不開心哭鬧,但是去奶奶家或者幼兒園,奶奶爺爺會陪著瘋陪著鬧,每次都玩的特別開心;每次去姥姥家姥姥會比較嘮叨,管得特別多,什麼都不可以做,去奶奶家會特別皮,一般的事兒奶奶都會依著,尤其爺爺毫無原則的寵著。所以,叮叮最愛的是爺爺,經常掏錢買玩具買零食的奶奶也得排後~

同學寶寶,最愛的是姥姥

至於血緣因素,叮麻感覺不存在。同學女兒出生開始一直是姥姥帶,跟奶奶一點也不親每次回奶奶家都會哭鬧找姥姥,叫的第一個稱呼是媽媽,第二個稱呼是姥姥,第三個稱呼是姥爺,爸爸跟奶奶都排在姥爺後面。最愛的永遠是姥姥,媽媽爸爸都得排後,姥姥出門哭著喊著跟著,媽媽出門直接“88~”。因為在她心目中,姥姥是陪她最久最愛她也是她最愛的人。

叮麻哥哥,最愛的是姥姥

叮麻哥哥,我哥哥是奶奶帶大的,但是她經常訓斥打罵哥哥,而姥姥雖然沒有帶過哥哥,卻特別溫柔和善,姥爺經常飯後騎老遠的自行車去看家裡看哥哥一眼再回家,在哥哥心目中最愛的最親得是姥姥姥爺,而奶奶早就沒有親情可言了,都被她自己作沒了。對於叮麻來說,奶奶只是爸爸的媽媽而已,沒有什麼感情可言。她沒帶過我沒對我好過還重男輕女特別嚴重,尤其對我媽媽不好,氣的很媽媽臥床不起。

只能說寶寶2歲前的事兒根本記不住,姥姥再怎麼帶他也很難記住,反而2歲以後,誰對他好對陪他的時間久,就會跟誰最親~至於血緣關係,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的比例是一樣的,不存在這方面的原因~

祝健康!


叮麻育兒


通常情況下,誰帶的多、(寶ᴗ寶)和誰在一起時間長就會和誰親近,但同時要考慮帶孩子的方式。有一種說法是血緣,其實這是瞎扯,姥姥和奶奶對孩子而言都是四分之一的。

我同事孩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事孩子從小就在姥姥姥爺家裡長大,上幼兒園也是在姥姥家附近,由姥姥接送,只有週末或過年過節才會在奶奶家,但在問到孩子和誰親時,孩子的排序奶奶總在姥姥前面,同事自己分析的原因是,姥姥脾氣比較急,管理孩子的方法也是簡單粗暴,而且態度比較強硬,而奶奶則比較寬容,孩子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奶奶也多是和聲細語地和孩子講,而不會大聲呵斥或者高壓政策。

所以,是不是用孩子樂於接受的方法與孩子相處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和嬌慣孩子不能劃等號,正面管教中有一個概念就是“溫和而堅定”,換句話說,即使是原則問題,也可以有溫和的態度和強硬的態度,對於孩子而言,孩子對於不同的態度的接納程度也一定是不同的。


偶遇的娃娃


那說說我家的情況吧,我們的孩子雖然沒有姥姥帶,但是老大小的時候跟姥姥接觸比較多,老二是由我自己一手帶起來的,跟奶奶沒有過什麼接觸。

去年帶老二回北京見奶奶。奶奶當時就是問,要什麼呀?然後就會給你買什麼,平常就會帶著孩子出去吃飯。基本上是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且在跟奶奶接觸的這段時間,不需要上學,也不需要早起,早睡,可以完全自由的度假狀態。讓孩子把所有的這些福利跟奶奶自動地聯繫在一起,所以在那段時間奶奶就成了她最喜歡的人。

這個小寶寶有可能是不是同樣的原因呢?

而實際上,小朋友跟奶奶親並不見得,說明他不跟姥姥親,不過是不一樣的。說實話,小孩有可能是跟奶奶玩兒的比較高興,如果哪天他在生活中真正的,需要一些安全感,需要一個真正想依靠的人,也許他會想起姥姥來。


做老師的二孩兒媽媽


先來說說我觀察到的自家娃身上類似的情況。孩子一歲以內,我獨自帶娃,一歲以後由奶奶來到我們身邊帶娃,爺爺在老家。但孩子每次回老家時候,很喜歡跟爺爺在一起,吃飯要坐在一起,看電視要坐一起。

有人解釋為來自“自家人”的血緣親近,但根據我的觀察,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由老人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作為孩子,觀察一個人對自己的態度是他們的本能和特長,誰“對我好”就投入誰的懷抱。孩子判斷“對我好”的標準,也往往是滿足自己的要求,對自己言聽計從,特別是在遇到家庭成員意見不一致時候無條件站到孩子一邊等,這也是日常管教中,遇到家庭成員立場不一致時候,孩子“鑽空子”的辦法。

對孩子而言,無疑是一種環境氛圍上的新鮮空氣——忽然有一個人是這麼對我的,我好喜歡。

不過,這種所謂的“親”,也只是待在一起的時候的表現,並不能上升到代替與日常照顧著之間形成的依戀關係

經常與孩子在一起負責照顧的成人,也不用因此而心理失衡,覺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打了水漂之類的


成長觀察


我只能說是血緣關係吧,我大姑子的女兒一出生,她爺爺奶奶就嫌棄她是女孩子,照顧了不到兩個星期,撇下還坐月子裡的大姑子回去了,還是我婆婆照顧她坐的月子,為了大姑子和大姑父不吵架,出了月子後,我公公婆婆就開始幫小姑帶女兒到六歲,她父母就是吃飯時候見一見女兒,吃完飯就回家了,女兒就是住外公外婆家裡,那可真是寵愛啊,當時我老公,小叔,小姑都還沒有結婚,對她也是千依百順的,要什麼給什麼,連稍微大點聲都沒呵斥過。而她奶奶從來沒有出來看過她一次,她爺爺是偶爾隔幾個月出來辦事,必須在我婆婆家住,才看看孫女,說得不好聽點,在街上碰見,他都不一定認識這個是他孫女,直到現在小孩已經十一歲了,也是每天都在外公外婆家吃飯,偶爾過節大姑父才帶回村裡去看下爺爺奶奶,可是就這樣,每次回村裡出來後,她都非常興奮,說爺爺奶奶怎麼怎麼對她好,有什麼都想著爺爺奶奶,反倒是外公外婆,如果她母親不提醒她是外公外婆養大的,她根本想不起喊一聲外公外婆,甚至回來吃飯也是一聲不吭,更別說主動喊人什麼的,吃完飯立馬走人,恨不得馬上回去,而從她爺爺奶奶家回來,又立刻問什麼時候可以去爺爺奶奶家了,在她眼中爺爺奶奶太辛苦,其實她奶奶直到現在,在街上碰見都認不出這個孫女。真的是有米不養外家孫,白養了。


15201173


首先我要誇讚媽媽和姥姥教育有方,正是因為你們給了孩子足夠的愛,才讓他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從而能積極的和不常見面的奶奶進行友愛親密的互動。要知道一個被愛滋養的孩子人格是健全的,並且擁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完全能夠與親近的人進行無障礙交流。

有的人會說孩子和奶奶是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但是也請媽媽和姥姥記住,血緣關係放在你們身上都是一樣的。所以不必為此而去多想,平白增添自己的煩惱。


現在隨著社會開放和發展,尤其是獨生子女較多,只要姥姥願意幫忙,媽媽們都是非常傾向於把孩子託付給姥姥去看護照顧的。一是避免了婆媳矛盾,二是婆婆和媽媽相比較,寶媽當然更信任自己的媽媽。包括我的身邊也是如此,越來越多的都是姥姥姥爺帶娃,甚至有些已婚已育的媽媽們都是常年和父母住一起,而不是和公婆。寶媽姥姥相互配合更默契,容易形成平和的生活氛圍,也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但這並不代表奶奶就失去了愛孫子的權利,也不代表奶奶不渴望擁有和姥姥同樣待遇的慾望。


有人會說我的婆婆不願意管,生完孩子第一年最難帶的時候,奶奶不出現,現在看到姥姥把孩子養的特別可愛,想起來摻一腳了,典型的“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欣賞”。反之亦然。

其實,無論是誰帶孩子,誰主要負責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媽媽、奶奶或姥姥都應該放平心態,尤其是姥姥養著外孫子,心裡卻一直患得患失,怕自己費盡心血養了半天,終究是幫別人養孫子。孩子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財產,我想讓他親近誰,他就得親近誰;我不想讓他和誰接近,他就不能去----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你只能把你的孩子推的離你更遠而已。


我特別能理解付出最多的那個人,打心底特別希望孩子也能給予同樣的情感回報,但是孩子雖小,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一個社會自然人,誰對他好,他的心裡和明鏡一樣清楚,無論是誰都願意親近對自己好的人,讓自己感覺舒服和快樂的人。媽媽和姥姥照顧的多,自然對孩子要求也比較多,也少不了批評和教育,奶奶見孩子次數少,好不容易見上一面,肯定是好吃好喝好伺候,孩子輕鬆愜意,自然喜歡多親近奶奶,同樣的反之。

養育孩子是自我提升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時候媽媽或姥姥對孩子過於嚴格,條條框框太多,孩子壓力太大,他也會反抗和叛逆。你要求越高,孩子越願意找讓他感覺舒服的人。媽媽和姥姥切記以此打壓孩子,動不動就覺得孩子養了半天還是個白眼狼。如果你想讓孩子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做知恩圖報的人,那就多鼓勵孩子親近更多的親人,感受不同的親人帶給他不同的愛和照顧,同樣的媽媽和姥姥該怎麼過還怎麼過,不必太過糾結,究竟誰對他是真的好,是真的愛,誰對他的成長有利,時間會給他答案。

另外,如果奶奶或姥姥不常或者不能長時間照顧下一代,也請在見到孩子以後多誇兒媳婦或親家母幾句,畢竟孩子這麼可愛懂事健康都是她們日夜操勞換來的,不要只誇孩子,眼裡只有孩子,完全忽略了對方的感受,要知道沒有她們的付出,孩子什麼都不是。等孩子長大了他不會因為某個人沒常照顧他而心存怨恨,相反你的寬容大度、和藹可親等良好的品格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伴隨他一生。千萬不要做雞蛋裡挑骨頭的人!千萬不要做雞蛋裡挑骨頭的人!千萬不要做雞蛋裡挑骨頭的人!

祝孩子健康,幸福!



cici的月光


看了這個帖子我是深有體會的一個人。

不過我覺得也會因人而異,不過的確大部分都是小時候外婆帶大的,最後卻跟奶奶親了。

第一,外婆跟媽媽最親,所以很多時候都是站在女兒的角度去幫襯這個家庭。但是不可否認,外婆再親。她們很少給自己當成這個家的主要成員,哪怕她付出特別多,她們自己總是以客居的身份在這個家庭存在,尤其到了老了,女兒養老也讓她們不是很安心。例如,女兒女婿吵架了,外婆在這個家庭裡住著總會覺得女兒很可憐,是被欺負的一個人,對女婿的態度會希望多哄著點,也希望女婿多體諒體諒女兒,再加上女人更懂女人,所以更加覺得女兒可憐,自己也可憐。而奶奶如果在這個家,肯定會覺得除了媳婦是外人,兒子孫子和自己都是一家人。兒子媳婦吵架了,會覺得是媳婦不講理,女人也懂女人,她會覺得兒媳婦受的罪,她也受過,為什麼兒媳婦不能像她一樣忍忍就過去了呢?所以,大部分家庭,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我們家以前特別窮,都是外婆救濟救濟才度過難關,但是外婆更多的時候是心疼我的媽媽,才幫助我們。而爺爺奶奶沒有付出什麼,甚至還啃我們家的。但是外婆賺了100塊,或許會拿10塊給我們媽媽來幫助我們度過難關。奶奶只能賺10塊,給了5塊我們孩子,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可以甜言蜜語的誇她的孫們是世界上最棒的。

世道總是輪迴的,現在我的媽媽特別嚴肅,拼命的賺錢養老,也沒時間陪伴我和孩子,聊起天來都是愧對我們。但是婆婆卻不拘小節,打牌跳廣場舞,聽教會,騎電動車逛街。一年偶爾賺個100塊錢,去超市給孩子買瓶酸奶,去地攤上買雙廉價的鞋子,再買幾套10來塊的衣服。問婆婆為什麼不存點養老錢,婆婆說一切靠國家政策,一切靠主引導。你問,孩子喜歡誰,當然是奶奶了。

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爺爺奶奶是農村的,外公外婆是城市的。現在孩子都上大學了,小時候是外公外婆一手帶大的,外公外婆都是單位的。每年回一次老家,爺爺奶奶都是拿出一年積攢下來的錢給孩子包個200的紅包,再買些好吃的。孩子更喜歡農村的爺爺奶奶,並且現在爺爺奶奶都八十多了,他們也更加憐憫沒錢的爺爺奶奶,會攢錢寄給老人?反倒外公外婆有養老金,他們關心的反而少一些


虹橋二姐


我想,你家孩子的奶奶應該有那位阿姨一樣的特性吧。孩子能夠跟奶奶、姥姥和媽媽等全家人都比較親,這是好事情,以後孩子出生社會,人際關係應該好。祝願你家寶寶健康快樂成長,全家幸福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