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阿干鎮,董家老店,絲綢古道一個家族的江湖故事

董家老店:

一個家族的江湖故事

一個家族的艱難創業史,一座百年老店的往事。隨著記憶的喚醒,漸漸地勾畫出了清晰輪廓。

車馬店,是古代的“汽車旅館”,也是充滿江湖氣息的地方。南來北往的車隊,東奔西走的馱隊,在此彙集,在此碰撞,各種江湖故事盡情上演。

乾隆元年前後,17歲的山西小夥子董玖喜,逃難來到蘭州阿幹鎮琅峪村,他偽託姓張,給當地張家當長工為生,在此成家立業,張氏對他極好。董玖喜後恢復本姓,死後葬張家祖墳。至今,阿幹鎮琅峪一帶還流傳著“董家張家不分,後人不能結婚”的說法。

蘭州阿幹鎮,董家老店,絲綢古道一個家族的江湖故事

絲綢古道穿行群山之中

琅峪溝一帶是蘭州通往臨洮方向的要衝。清中期,董玖喜後人在此開辦車馬店,接待四方客商。一座百年老店由此誕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了江湖,也就有了故事。董家車馬店內曾經上演過什麼樣的江湖故事呢?

董氏後人董學林、董國江曾講述了絲綢古道上的車馬店故事!

車馬老店,窯洞是一室一廳

在1936年前,我們桐條溝是通往臨洮的必經之路之一。1936年後,國民政府修成了蘭州到臨洮方向的公路,改道在西果園、韓家河一線,這邊才逐漸衰落了。說起來,這條路也是絲綢古道。從蘭州出發,過阿幹鎮,拐入桐條溝,沿溝而上,經溝窩子坡,翻越關山嶺、拉驢溝,就到了臨洮的中鋪了。從蘭州來的客商要休息一夜,準備第二天翻越溝窩子坡、關山嶺、拉驢溝,從臨洮來的客商,要休整一下,才能進蘭州城。到臨洮後,可以走甘南、臨夏、天水方向;到蘭州後可去武威、張掖、敦煌等地。

蘭州阿幹鎮,董家老店,絲綢古道一個家族的江湖故事

百年前車馬店舊址

董家老店其實是車馬店,就修建在桐條溝門,以前溝並不深,易於通行,不像今天看到的深谷。在記憶中,從桐條溝到關山嶺一帶有靳家店、楊家店、張家店等十多家車馬店,基本上都是桐條溝一帶各個家族開的店。

董家車馬店是最大的,佔地兩畝多,佈局大體呈長方形,靠山一面修著一排窯洞,面臨溝的一面則是鋪面,院子中間是炭場,共有七八眼窯洞,二十多間房子。後來,在關山嶺上開了新店,在高林溝還購買了磨坊。

車馬店雖說有窯洞,可窯洞修建得很有講究。一眼窯洞,一般高3米寬3米深15米左右。最巧妙的是,窯洞口一米左右的地方有個偏窯,裡面盤著炕。窯洞就形成了一室一廳的格局,偏窯是室,供人睡;窯洞裡面則是“廳”可存貨物,喂牲口,這樣既安全又方便。

蘭州阿幹鎮,董家老店,絲綢古道一個家族的江湖故事

百年老店防備土匪的高窯

開店有開店的絕招,當時各個車馬店都有一個高窯。啥是高窯?就是修建在懸崖上的窯洞,一般選擇距離地面三米多高的地方,挖一個窯洞,放點糧食、清水。平常,或者用梯子出入,或者依在懸崖上修成極窄的通道上下。高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土匪,危機時刻人可以躲到上面據險而守。

一來二去,董家車馬店名氣越傳越遠,甚至遠在西安的商幫也知道蘭州城外有這麼家老店。

寒冬臘月,騾子釘長釘才能翻山

從蘭州到臨洮這一段,最難走的是狗窩子坡,路不僅陡而且比較狹窄。幸運的是路面是用紅色石板鋪的,還算平整。

解放前,皮軲轆車非常少,尤其是在二三十年代,交通工具大多是鐵車。鐵車並不是鐵做的車,實際上就是人們在博物館內看到的木軲轆車。為了走遠路,工匠們對木軲轆車進行了加強,車輪上用鐵片包裹,其他部位用手工打製大頭鐵釘進行加固。這樣就成了鐵車。一輛鐵車能拉七八百斤。當然,還要看牲口的好壞。一般而言,一頭騾子拉5鬥。這是指平常走路,但要上狗窩子坡就不行了。

蘭州阿幹鎮,董家老店,絲綢古道一個家族的江湖故事

大山深處行路艱難

上狗窩子坡,翻越關山嶺,往往是幾個商隊聯合起來行動,一輛車要集中上三套車的牲口,爬坡時,用三個騾子拉梢子。準備好牲口後,還要找個好的車把式。一般把式不行,必須是多年走這條道的老師傅。到了坡底下,就聽見把式舞起鞭子,鞭鞘在空中炸響,這是在給牲口給信號,讓它們準備了,然後把式大聲吆喝著,揮舞著鞭子給牲口鼓勁,這樣幾匹牲口的力量才能集中到一起,形成合力,把車拉到坡頂上。

夏天相對輕鬆點,冬天山路上全結了冰,牲口上去直打滑,站都站不穩,怎麼出力呢?匠人們有辦法,它們把牲口的蹄子上釘上一寸多長的鐵釘,牲口走在冰上就不怕打滑了。此外,車的後面還要綴上一塊三角的墊木,走上一段牲口走不動的時候,就掩上墊木,防止鐵車下滑。

蘭州阿幹鎮,董家老店,絲綢古道一個家族的江湖故事

老店裡磨盤

車隊牲口不夠用了,怎麼辦?就把家裡馬幫的騾子無償借給,幫他們翻越狗窩子坡。開店,不僅要鎮住場子,還要扶老攜幼,這樣回頭客才多。有病的盡心幫忙治療,病好了再走,有欠費的,減免費用,儘量留住。一路上車馬店很多,競爭性強得很,不能把客人推到別的店裡。董家老店住的客人多,收益也好,經過五六十年的積累,琅峪、桐條溝70%的土地全是董氏家族的。經營也走向多元化,不僅開店,還有十幾匹騾馬組成馬幫。直到今天,阿幹鎮上老人們說起,桐條溝董家,還是讚歎得很。

保護騾馬,不斷上演的悲喜劇

馬幫東奔西走主要是為餬口。一般把阿幹鎮的炭馱到臨洮等地,再從臨洮把糧食馱回家裡。這是比較常見的商路。

1930年,家族裡的董元福、董元德、董學誠、董學禮四人趕著十匹騾馬組成了馬幫到臨夏馱糧食,走到半路上就被劉鬱芬的國民軍徵用了。其實是無條件的扣留沒收,家族的人說明搶呢。無奈得很,沒了馬幫,無法給家裡人交待啊!這是吃飯的依靠啊!

蘭州阿幹鎮,董家老店,絲綢古道一個家族的江湖故事

今日老店的窯洞

他們四個人就偷偷跟著國民軍走,想著能不能偷著拉回來幾匹。走了三四天都沒有找到機會。一天,到了金縣(今榆中),半夜國民軍哨兵熟睡了,武功出眾的董學禮偷偷拉出來了兩頭騾子,送回家了。其他三人,繼續偷偷跟著國民軍走。

從蘭州到西安走了二三十天,風餐露宿,如同乞丐一般。一直找不到機會,只好繼續跟下去,那時火車路修到了河南靈寶,他們也跟到了那裡,眼看著騾子被趕上了火車。

他們急了,想攔住當兵的要騾子呢,可是當兵的根本不理,而且又打又罵。只能眼睜睜看著騾馬上了火車被拉走了。四十多天,千里跟蹤,希望破滅了。當時,陝西、甘肅都是國民軍,為了安全返回,只好繞道山西回家。誰知,到了山西又被當兵的抓住了,押著去修路了,修了半年路後,才瞅準個機會,三人偷偷地跑脫了。跑出來後,身無分文,只能一路要飯,往家裡走。到西安附近,有個車馬店的聯絡點,找到了個跑馬幫老鄉,借了點錢,這才回到家中,這一趟,前後整整一年,但也沒有要回馬幫。

蘭州阿幹鎮,董家老店,絲綢古道一個家族的江湖故事

百年老店殘存的窯洞

丟了馬幫,生意無人照看,一落千丈。但人們還是要掙扎活下去。1944年夏秋時節,董學禮、我(董學林)、還有一個姓吳的夥計三個人趕著三頭騾子跑臨洮,不幸的是,又被國民黨兵徵用了,逼著到定西去馱東西。路上,我們襲擊徵用騾子的國民黨兵。跑了一夜到了站灘。在站灘鎮上,找了個店,把騾子喂上,叫開鬥行,把糧食裝上。再不敢走臨洮了,急忙趕往60裡外的榆中“黃石坪”,黃石坪到站灘60里路,趕到後沒有什麼動靜,我們才放心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我們走興隆山、馬坡,回到阿幹鎮。這一程大約60公里,我們一天就趕回家了。

解放後,有了火車、汽車,馬幫也徹底沒有用了。今天,當年的窯洞還在,逢年過節家族裡的老人們,還講著當年車馬店、馬幫的故事,讓後人記著家族的榮耀。

蘭州阿幹鎮,董家老店,絲綢古道一個家族的江湖故事

講述人:董學林 87歲 阿幹鎮桐條溝村民 董國江 董學林侄孫(時在2012年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