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每一幀都像一幅中國水墨畫

很多年前,張藝謀就很迷戀“替身”故事,中國幾千年文化中關於替身的個體命運,一直牽動著張藝謀的創作,但當時苦於沒有好劇本,只好暫時埋藏在心底。很多年過去,這個題材在華語銀幕上依然是個空白,不過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朱蘇進的《三國·荊州》故事給了張藝謀創作靈感,便有了現在講述“替身”故事的《影》。

《影》每一幀都像一幅中國水墨畫

與張藝謀以往的《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長城》一樣,《影》也是一部古裝動作片。但不同的是,以往的張藝謀迷戀權術,古裝武俠世界裡充斥著宮廷爭鬥,宛若權力的遊戲,在這場遊戲中個體往往成為權謀的犧牲品,《英雄》中的無名放棄刺秦,卻死於秦兵的箭雨之中;《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更是將故事直接聚焦於宮廷內鬥中,權利私慾終究葬送了很多無辜個體的命運;而到了上一部作品《長城》中,張藝謀將這種權謀爭鬥轉移到了更為廣闊的舞臺,集結了國際團隊去打怪獸,這是一種更具有野心的權力遊戲,只不過在怪獸的龐大身軀下,個體顯得更加渺小,而張藝謀的創作更是淹沒在好萊塢工業化製作流水線中,失去了自我表達。

《影》每一幀都像一幅中國水墨畫

《影》算是張藝謀在創作上的一次既破又立。在故事上,他捨棄了大歷史敘事,不再醉心於貴族階級的權利爭奪,而是聚焦於權利與陰謀下的小人物,著力表現小人物在困頓中的糾結掙扎與人性逆轉。片中鄧超一人分飾兩個角色,很驚豔,一個是身材健碩的小人物境州,一個是身體消瘦但位高權重的大都督子虞。很明顯,張藝謀這次將整個故事的“戲眼”都集中在境州這個小人物身上。作為“替身”的他,從8歲起就因為長相酷似子虞,被帶回府中秘密訓練,成為影子,從此不再有個人意識。對於權利,境州不感興趣,他只活著回家照顧年邁的母親;面對愛情,他更是選擇隱忍,那晚的“偷嚐禁果”更像是赴死前的一次縱情。

《影》每一幀都像一幅中國水墨畫

如果只是一味的隱忍,那境州這個角色應該不足以打動張藝謀,真正讓張藝謀和觀眾感到滿足的是這個角色的反轉。影片最後那長達二十分鐘莎士比亞戲劇式的反轉,步步緊逼地將境州這個人物推向了極致,在求生欲驅使下做出人性的抉擇,這是境州這個人物個體意識的覺醒,也是張藝謀從歷史到個體的一次探索。相信《影》是張藝謀在《長城》之後被壓抑的創作慾望的一次宣洩,是他忠於內心的一次自由創作。

《影》每一幀都像一幅中國水墨畫

這種自由不僅體現在故事人物上,更體現在影片所呈現的影像美學上。這一次,張藝謀摒棄了以往電影中對於色彩的迷戀,不再追求大紅大綠,濃墨重彩,而是採用了黑白灰的極簡畫風,這種創作方式很大膽,對於觀眾的審美是一種挑戰,但張藝謀顯然還是想做一些不同的嘗試,並將這種嘗試做到了極致。他骨子裡還是裝著中國傳統古典美學,為了呈現出中國水墨畫的影像質感,張藝謀將片中角色的服裝全部暈染成水墨畫,並且全片大部分時間都設定為陰雨天氣,讓整部影片呈現出一種被水浸潤過的感覺。並且,導演還讓劇組專門從杭州運來一批紗,做成全透明、半透明各種不同透視的屏風,用光線來控制透明度,來表現人心如影的效果,水墨丹青,屏風投影,雲煙氤氳,像是一幅幅流淌的中國水墨畫。

《影》每一幀都像一幅中國水墨畫

《影》算是張藝謀電影創作中的一次集大成者,但又像是一次創作上的化繁為簡,他就像一個精通各種兵器的戰士,這次卻脫掉了身上的鎧甲,扔掉了手裡的武器,輕裝上陣,沒有包袱,卻極為自由灑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