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奶粉都無法實現無菌狀態 對付細菌最有效的方法在沖調環節!

全球奶粉都無法實現無菌狀態 對付細菌最有效的方法在衝調環節!

嬰兒配方奶粉受阪崎腸桿菌(E.sakazakii)汙染常常見諸報端,今日口糧姨為大家帶來世界衛生組織針對這些細菌的建議。

阪崎腸桿菌自1958年開始被關注。到2007年,針對嬰兒配方奶粉常見的阪崎腸桿菌和沙門氏菌,世界衛生組織專門刊發了《安全製備、貯存和操作嬰兒配方奶粉指導原則》的材料,以科學的方法指引寶爸寶媽與護理機構如何有效避免阪崎腸桿菌與沙門氏菌。

全球奶粉都無法實現無菌狀態 對付細菌最有效的方法在衝調環節!

阪崎腸桿菌:感染髮病率每100 000嬰兒中有一例

阪崎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內的正常菌群之一,可在一定條件下對人和動物致病,屬於條件致病菌。由於嬰兒胃酸pH值高於成人,對細菌的殺傷作用不夠強且血腦屏障也尚未發育完全,因此阪崎腸桿菌較容易襲擊1歲以下,特別是早產、低出生體重(<2.5kg)、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

自被認知至今,在超過60年內,被報告受到阪崎腸桿菌感染的案例約70例。美國報告顯示,阪崎腸桿菌感染髮病率為每十萬嬰兒中有一例,低體重的嬰兒(<1.5kg)發病率較正常嬰兒高。對比一下同樣著名的細菌“沙門氏菌”,根據2002年美國報告,沙門氏菌的發病率高達139.4例(每十萬嬰兒)。

全球奶粉都無法實現無菌狀態 對付細菌最有效的方法在衝調環節!

為何嬰兒會感染阪崎腸桿菌?

一般認為,阪崎腸桿菌既可以從內部發生,也可源於外部汙染。內部汙染即在生產的某個階段(如生產環境,或原料成分)發生,外部汙染則發生在使用被汙染器具(如勺、攪拌器、奶瓶、奶嘴等)、配置衝調嬰幼兒配方奶粉或源於衝調奶粉所處的環境。

目前的研究已經表明,阪崎腸桿菌和沙門氏菌是可以在乾燥的奶粉中存活1年,雖然不會生長,但加水衝調奶粉時給會給病原體生長的理想環境,衝調的奶粉被放置在高於5攝氏度的地方,阪崎腸桿菌和沙門氏菌均有可能迅速生長。

全球奶粉都無法實現無菌狀態 對付細菌最有效的方法在衝調環節!

在2004年,法國爆發過一次嬰兒感染阪崎腸桿菌的案例。當時有9名嬰兒感染並造成2名嬰兒死亡。這些病例中8例為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2kg), 一例為37周嬰兒,體重3.25kg。此次爆發涉及五所醫院,法國有關部門審查醫院做法時發現,一所醫院沒有遵守配製、操作和貯存奶瓶的建議程序,四所醫院在無溫度控制或追蹤的家用冰箱中貯存還原配方奶超過24小時。可見,案例是人為導致的。

世衛:不低於70℃水衝調配方奶粉可有效降低阪崎腸桿菌風險

事實上,即便是全球最先進的奶粉生產設備,按目前的奶粉生產工藝是無法生產無菌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因此,運用安全的儲存、衝調方法被認為是最有效避免感染風險的做法。

全球奶粉都無法實現無菌狀態 對付細菌最有效的方法在衝調環節!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也專門做了一套官方指引,列舉注意事項與原因,供大家參考:

1. 衝調奶粉前,應清洗和消毒工作臺並用肥皂和水洗手。此外,使用衛生間和更換尿布後也應洗手,因為在嬰兒大小便中曾經發現阪崎腸桿菌等有害細菌,而這些細菌很容易粘在手上,並在衝調奶粉時汙染奶液。

2. 清洗和消毒餵養和衝調的器具。阪崎腸桿菌廣泛存在於環境中,可以附著和生長在餵養嬰兒的器具上(如橡膠、硅和不鏽鋼等),且會形成生物膜附著在器具上。

3. 使用不低於70℃的水衝調奶粉。這一衝調溫度可殺死奶粉中的任何阪崎腸桿菌。如需儲存,應把衝調奶粉後馬上冷卻,並放在5℃以下的冰箱中不超過24小時,如果無法低溫儲存,2小時後應倒掉,決不能留下以後使用。

4. 冰箱取出儲存奶液後加溫不得超過15分鐘。

由於有害細菌在5℃以上可能生長,貯存的配方乳液只能在即將餵奶前從冰箱取出和再加溫並控制時間,因為再加溫時間過長,意味著奶液保持在有害細菌生長的理想溫度。曾經有案例表明,奶液長期置於加熱瓶引發阪崎腸桿菌感染。

下面原文分享世界衛生組織衝調奶粉指引(PIF指嬰兒配方奶粉):

全球奶粉都無法實現無菌狀態 對付細菌最有效的方法在衝調環節!

我是口糧姨,兩個孩子的媽媽,一位科學育兒知識傳播者。關注我,瞭解更多科學餵養乾貨和奶粉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