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來的孩子與嬌生慣養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沈春陽粉絲團


孩子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每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持不同的方式。那麼,打出來的孩子與嬌生慣養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1、打出來的孩子脾氣壞、性格孤僻、難相處。

打出來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內向,很自卑,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由於經常受到父母的打罵,性格比較沉悶,但一旦有一個爆發點出來後,就會很難滅火。打出來的孩子,要麼個性叛逆的,要麼唯唯諾諾。孩子稍有不對,便非打即罵,使孩子形成了唯唯諾諾的個性,從而膽小怕事。要麼就模仿父母的打罵,對於事情的處理就是用暴力解決問題。時間久了,就會變的肆意妄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與教導,嚴重的甚至可能會犯罪。



2、嬌生慣養的孩子自私、獨立性差、不懂的感恩。

因為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孩子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應得到的,不會心存感恩,更不會去對他人表示感謝。很容易導致了他們無法適應社會的節奏、融入社會的文化中。

他們十幾年如一日的適應了父母對於自己的澆灌,從心底裡就認為父母對自己這樣好就是理所應當的,所以,他們大部分都是自私的、獨立性差、不懂的感恩的。



總之,我覺得父母應該採用權威型教養方式 : 父母既要樹立權威和規則,又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愛與規則同在,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更健康,更獨立,更自信,更能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更多問題歡迎關注交流,成長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許悠然


這兩種類型的孩子日後最大的區別在於與別人的關係是怎樣的。關係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是一個人一生都要處理的問題。關係也反應了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


打出來的孩子,在自己父母身上學會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是“打”,內化而成的對自己的認識很有可能是我是不被愛,或不值得被愛的。所以,Ta認為外部世界是充滿威脅和敵意的,從而體驗到強烈的不安全感。只有從力量上勝過對方,或者是屈從於對方才能讓自己安全。

“打”這件事究竟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具體要看父母打孩子的嚴重程度,還有就是為何打孩子,再著是父母雙方對待“打”孩子這件事情的態度是達成一致,還是形成了矛盾態度等等。除了打這件事情本身外,這些都是影響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再來看看嬌生慣養出來的孩子,可能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類小孩會很霸道,其實,抗挫折能力差才是這類兒童的問題。

這類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體驗到了很多愛,也具備愛人的能力。但在生活中,Ta們很可能無法忍受任何的批評,甚至對於別人善意的提醒不僅無法接納,還會非常氣氛,認為這是對自己的否定和不認可。當然,處了教養方式以外,其他因素對個體人格的形成也具有很強的影響。


當然,家長們也不必過於憂慮。如果你的孩子在成長過程體驗到家人是好的,自己是好的,那麼偶爾的打罵並不會造成多大影響。同樣,如果你的嬌縱非常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也不會有多大問題。總之,凡事適可而止過猶不及。


不倒翁小姐


“溫柔的父母發現從事‘強硬的愛’越來越難,因為家裡的孩子越來越少,他們沒有動力去維護作為紀律約束者的聲譽,”說到養育,人們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不僅僅是一套規則;養育照顧者的方式反映了他們是誰、他們的文化和他們的價值體系。重要的是父母能夠適應他們的養育方式,以整合其他風格的最佳實踐。

本文將著重討論兩種風格:專制和權威。這也就是我們題目中所提到的“打出來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的區別。

獨裁父母教養方式。

使用獨裁的父母教養方式阻礙了孩子在家庭系統中表達他們想要和需要的能力,並阻礙了父母和孩子之間關於某些規則和期望的原因的交流。

當父母實行一種權威的父母教養方式時,家庭是在我所謂的“封閉系統”下運作的,這意味著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討論、選擇、替代或談判的餘地。使用獨裁式父母教養方式的父母通過實施諸如羞辱、放棄愛、或任意懲罰等技巧,發出“因為我說過”孩子必須與父母合作的信息。

獨裁的父母教養方式可以讓孩子在短期內順從。

然而,孩子們不會感到家庭裡有一種“民主”。因此,他們可能會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而順從。此外,孩子們會感覺到他們的感情不重要,這會讓他們感到無力。

獨裁的父母教養方式為兒童創造了一種壓迫性的生活環境。

壓抑的環境阻止孩子們茁壯成長。為了讓孩子茁壯成長,父母需要創造一個基於溫暖的環境,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

孩子們也需要學習自律,他們從愛的角度內化極限來學習自律,而不是沒有同理心的限制他們。

獨裁的父母教養方式會在孩子身上產生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這阻止了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信任所必需的情感紐帶,即他們的身體和情感需求將得到滿足。因此,兒童更容易受到低自尊、抑鬱和焦慮的傷害,這些是青少年中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選擇獨裁式養育方式的父母很可能不會像孩子一樣牢固地依戀自己,這增加了把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傳給孩子的機會。

而權威的父母教養方式。在四種主要且廣為人知的父母教養方式中,研究表明,權威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是另外兩種風格。

權威的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作出反應,同時設定界限和界限。

對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表明,當父母具有權威性和參與性時,孩子會在他們的環境中茁壯成長,並與父母形成牢固的依戀,這種情感紐帶允許孩子相信他們的身體和情感需求將得到滿足。


當選擇與責任之間有平衡時,孩子們會感到一種賦權。權威的父母期望他們的孩子達到高標準,同時也願意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理智和靈活。權威的父母允許孩子在他們的生活中有發言權,孩子們知道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需求是開放的和敏感的。因此,孩子們有機會學習如何談判,變得自力更生,實現學業成就,發展自律,接受社會,並增加自尊。

如果孩子不具備這些機會,他們會產生怨恨並表現出他們的感情,這可能會導致行為問題,並增加青少年犯罪和吸毒的幾率。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這兩種類型孩子的對比,其實是兩種家庭教育方式結果的對比。


第一類:

“打出來”的孩子的父母是權威型父母,父母地位處於家庭的高位,孩子處於低位。父母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的要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以暴力解決問題,自己卻不善於進行反思和成長。


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出現反抗行為的可能性非常大,這個時候父母面對人高馬大、外形與成人無異的孩子也知道不能打了,但是他們這時已經不知道該如何影響孩子,該怎麼和孩子溝通了。


最大的問題是,“被打大”的孩子長大之後,可能會容易遇到親密關係之間溝通的困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會以深度語言交流的方式去影響別人,也會習慣性的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自己的孩子甚至伴侶動粗。


第二類:

父母處於低位,孩子處於家庭的高位。父母某種程度上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重視孩子的情緒和滿足感,對孩子的要求低於孩子可以或者需要完成的程度。


這種孩子的安全感是比較充足的,相信父母非常愛自己。但是很可能對別人的需求不夠敏感,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比較弱。在家庭以外的環境中與人相處的時候,對別人有過高的要求或依賴心理。


教養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單純地從這個孩子是打出來的、還是嬌生慣養出來的角度思考,我覺得根本沒有辦法去參考,你因為什麼打這個孩子?你為什麼嬌生慣養這個孩子?我只能說這兩種教養方式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所以用這兩種方式培養起來的孩子,我認為他們內心當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失。遵循每個孩子的成長規律、科學育兒才是王道!


超級育兒師蘭海


這個問題我拿我老公和我舉例子,再好不過,我老公就是被打出來的孩子,然而我就是被嬌生慣養的孩子。


一、先說我老公,一位被打出來的孩子。

選擇我老公肯定有他的優點,譬如勤奮,我倆的學歷相當,但他在我們結婚這六年每天都保持看書的好習慣,我看書的目的性明顯就比他強,譬如有了孩子就買了一堆育兒書看,他則不然,他這種勤奮是“後天養成的”,據我婆婆說,在我老公小時候她去上班,我老公在家背北國的小草,等她下班,如果沒有被下來,就會捱打。

最誇張的時候,我婆婆把棍子打折了,當然戰國顯著,我老公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然而,他的自律能力遠遠不行,膽子小,不自信,缺乏自主安排能力。


二、說說我這個被嬌生慣養的孩子

因為我身體弱,從小到大不僅父母慣著我,連老師都慣著我。

這是前段時間,單位要求發起的,但都是我真實感言,所以從小到大

我比一般人自制,自覺,我記得有人問我媽咋教育的我,學習那麼好,我媽想了想說-她挺自覺的,我沒管。但是我也有弱點,比如目的性太強,懶散,一言不合就大吵。


三、我對孩子的希望

很多人問我會不會打孩子,我想應該會打,但是隻是品格不好的時候會打,其餘時間我給他自主空間。

有一點我是堅持的,你一定要讓孩子感知到你愛他。


幸福媽媽的秘密


我有個小學一個同學,姓王,住在我家隔壁,以下就以隔壁小王稱呼他,小王是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因為難纏去世,所以從小小王就跟父親相依為命。

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小王父親到處奔波,疏於了對小王的家庭教育,按理說這樣一個家庭裡小王應該很早懂事,可是小王的父親脾氣很暴躁,每次小王調皮,小王的父親做法簡單粗暴,那就是一頓打,也許小王是遺傳了父親的性格,很頑皮頑劣,總是經常犯錯,因此他父親也經常打他,可以說從小學到初中,沒有哪一天小王不被他父親打。

上了初中以後因為住校的原因,只有週末回去以後偶爾犯錯了才被打。後來在初三的時候,因為一次和同學鬧矛盾,不知道是不是引起了小王被打的過往,小王一怒之下直接把同學捅死了,這件事當時在我們那裡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後來小王就進了少年勞改所。

下面是我另外一個同學,這個同學是高中時代的同學,而且這位同學學習成績非常好,可是後來發生的事卻讓人難以想象。

以下我稱這位同學小宋,小宋據瞭解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裡面,父母也算是高幹了,因為小宋從小學習成績就好,父母可以說對他是百依百順,非常寵他,而且因為家庭條件很好,因此從小沒有幹過活,也衣食無憂,隨著學業的高升,學習成績越來越好,父母更是寵他,重來不讓他幹活,只要他好好學習。

我記得在高二的時候,又一次出去春遊,那次是農村裡體驗生活,在農村裡當然什麼都要自己來做,包括摘菜做飯等,可小宋因為從小習慣了錦衣生活,完全是什麼事都不幹,吃做在那裡等吃,可同學中有農村來的,特別看不慣這樣的“懶人”,便說了幾句,結果小宋當時就不高興了,把這位同學打了,因為當時這件事後來鬧的很大,雖然小宋的成績名列年級前茅,最後依然被開除了。

所以打大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呢?

我認為打大的孩子心理不健全,嬌生慣養的孩子自我為中心。都是一種極端教育,最容易導致孩子出事兒,而且現在在大多數出事兒的孩子當中,這2類佔絕大比例,因此對於這2類教育是不可取的,而是要從小理性的培養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父母也要不斷學習和進步,這樣也能使孩子得到幫助。

最後歡迎大家留言說說看法!


不正經粑麻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張白紙,是家長引導孩子在這張白紙上作畫,孩子行為的好壞,都是受父母的影響,人格的形成和建立也都是在父母的指引下逐漸形成的,若父母沒有做出正確的教育,很容易讓孩子形成畸形的性格,甚至走向毀滅。

打出來的孩子,又可以說是懲罰出來的孩子,嚴厲的家長給孩子制定了規矩,而且要求必須去遵守它,一旦犯錯誤就會受到懲罰。這個可能是父母慣用的手段,因為它可以在短期之內見到成效,孩子不在鬧了、孩子乖了,殊不知孩子可能將某種不愉快的情緒壓抑到潛意識裡。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認為,懲罰孩子會帶來四個後果:

憤恨:我不喜歡我的爸爸媽媽了,我不能相信他們

報復:雖然他們這次懲罰我了,他們贏了,下次我一定還回去

反叛:

他們讓我幹什麼,我非要按照相反的做

退縮:我偷偷的去做或者我真的很沒用,我不行

對於長期的教育效應來說,懲罰和打罵是一種無效的手段,孩子可能在表面上順從,從而激發出不同的性格,也可能就此順從,失去了對於自己的價值認同感,從而變得自卑。

對於驕縱出來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種不健康的相互依賴,從不會主動的去做什麼事情,很難形成主見的意識,人際交往以及判斷能力等都會很差,最重要的是缺乏責任感,事事依賴他人,也可能形成自卑或者自大的性格。

打出來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都是在教育上出現的兩個極端的結果,長期的角度去看,都不會產生成效,反而讓孩子喪失了應該具有的能力。正面管教是一種處在兩者之間的教育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為基礎的,通過和善而堅定的方法去做,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能力。有需要的家長推薦看一下《正面管教》這本書,我想會受到一些啟發的。


心理學充電時間


這個問題入選了“家庭教育、教育、心理、育兒、生活”這幾個話題,那麼必然就與這些點相關,我來說說以我的學識理解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家庭教育&育兒&生活

所謂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從其家庭成長環境中受影響而形成最初的思維個性模式。孩子就如一張白紙的時候,進入家庭的染缸,這時候是最容易塑造的時期。一個打出來的孩子大部分必然缺乏安全感,不夠自信,做事缺愛主動性,形成了一定的生活習慣,因為已經習慣外界的鞭策,一旦外界對其沒有緊迫感,自然就鬆懈了。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如果家庭教育是無底線的嬌生慣養,沒家教修養,父母就養一輩子吧!如果是有一定的原則,良好的家教修養上嬌生慣養,這樣的孩子大部分有愛心有安全感,自信自主,因為她的一切合理要求都會被關愛被尊重,自主選擇,並懂得要為自己的言行承擔責任。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言傳身教合理的愛,而非打打罵罵強制的愛或無底線肆意的愛。

第二、教育

上面已經說了家庭教育,這裡的教育應該就屬於社會教育,社會教育主要就是以學校為主所接受的教育,嚴師出高徒,千年古語肯定有一定道理,個人認為此處的“嚴”非“打”的意思,老師可以嚴厲懲罰學生,但懲罰肯定不是讓老師“打”孩子。一個被老師打的孩子要麼被動性學習(也不一定能學好),要麼厭學,幾乎沒有學生是打出來的高考狀元,反而是受老師關愛的學生成績越好,我記得讀書的時候就流行家長給老師送禮請吃飯,為了讓老師多關愛照顧一下自己的孩子(我嚴厲的老爸就這麼做了😄️),這樣被老師“嬌生慣養”學生大部分真的對學習有幫助。

第三、心理

以上兩點的說明,與心理也是息息相關的,言行就是心理活動的呈現。這裡我想補充說明一下除了以上兩點中說到的一般普遍性的特殊情況。人的心理是一個很奇妙神奇的活動,有些人越打壓,他們越積極往上走,而且能成為人上人,這類人就是特殊情況,這也和他們與生俱來的個性有關,實際生活中還是極少數。因為我學心理諮詢師,學習了一些相關的心理技能,比如如何瞭解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特性,我研究了自己的孩子,他就不適合打壓,而是需要我溫和以待,他就很容易接受我的教導。有個成語是因材施教,我們陪育孩子一定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個性,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而實施正確有效的教導。

打出來的孩子和嬌生慣養的孩子這兩種方式雖然有區別,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更重要的是我想對所有的父母說:孩子如白紙來到你們的身邊,沒有任何問題,孩子所謂的問題都來源於父母,所以不要糾結哪種教導方式,多反思反省自身,多瞭解關愛孩子,希望每一個家庭都充滿歡聲笑語,安康幸福!!!

感恩遇見,感謝歡喜,家有一寶三歲八月,一路陪育不斷學習,與其一起成長,願能儘自己微薄之力幫助到需要幫助的家庭。關愛家庭,關愛小兒健康成長的一定要關注我,除了育兒,不定期還會分享小兒推拿保健。


安敬Winy


打出來的孩子,要麼以後屬於特別叛逆的,要麼就是唯唯諾諾的。孩子經常被打,一般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孩子本身比較淘氣,這種孩子本身就叛逆,再加上父母以打罵的方式來應對,會使得孩子更加肆意妄為,也不太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但很有自己的主見,好勝心強。另一種是父母對孩子過於嚴苛,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這類孩子長大後自己沒有主見,膽小怕事,性格以唯唯諾諾居多,大多難成大器。

嬌生慣養的孩子,日後性格以傲慢居多,不懂禮節、不懂謙讓,不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私,任性。但是這類孩子平常顯得比較自信(過了可能就會比較自大),比較開朗,但難以承受困難和壓力的挑戰。當然,因為生活環境,所受教育,父母性格等的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不盡相同。

在我從事教育行業近10年的經歷來說,這兩種教育方式,都難以教導出品學兼優的孩子,孩子也難以在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獲得足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尤其是現在,打罵孩子最後的結果與預想往往是背道而馳,我建議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家長要多引導,以長者兼朋友的心態和孩子相處,除非非常大的原則性問題,不然最好不要打孩子。

我的公眾號“哈佛教育專家”有很多關於孩子教育的文章,感興趣的可以關注,這裡我也說一下吧,因為我覺得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家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我自己也有兩個孩子,他們有時候也很淘氣,比如說把玩具扔得滿屋都是,比如說哥哥有的,妹妹也要,哥哥有的作業也不會做。這個時候,我並不會打罵他們,玩具扔得滿屋都是,和孩子一起慢慢的收拾起來就好了啊,哥哥作業不會寫,我就讓他自己先想啊,實在不會就給點提示,或者教他方法,或者用工具和他一起去尋找答案。比如說上次我帶哥哥去西班牙,妹妹也很想去,一直不開心,跟我鬧脾氣,我就很耐心的跟她解釋,告訴她媽媽愛她跟哥哥一樣多,但是這次不能帶她去,因為她還小,等她再長大一點了,我就帶她和哥哥一起去,並承諾會給她帶禮物,拍好看的照片給她看。耐心跟她解釋後,雖然她還是很不開心,可也不至於再胡鬧,而且她也不會太委屈,因為她可以確定媽媽不帶她去是因為別的原因,而不是她不好,或者不愛她。

明確告訴孩子,爸媽很愛他們,這一點很重要,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要把自己的愛說出來,讓孩子感受到。此外,多給孩子們一點耐心,緩緩引導他們,比直接對他們發脾氣或者放任不管要有效得多。


曾敏敏老師


我來舉例,我們家三個孩子,我被打的最多,而我弟弟就是一個嬌滴滴的男娃娃。

首先不否認我家重男輕女,我媽媽第一個生的是女兒也就是我,第二個是我妹妹,第三個是我弟弟。

我從小不知道被打過多少次,說的嚴重點,就是掃地沒有把磚縫掃乾淨都要捱打。我那時都覺得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弟弟和我不同,他只要一哭鬧就會有人買玩具哄他,按爸爸說的男人不需要學會做家務。

這樣子環境下成長的我,好勝心特別強,而且做事也有強迫症,必須做到最好。

小時候因為年紀小,常常不理解父母的話,有的時候他們說的快了,我都沒有聽見,結果該做的沒有做好,接下來就是一個大耳瓜子,我還不能哭,哭了就是混合雙打,導致我現在聽力特別好,別人說話的時候我都會努力去聽,然後腦子裡快速運轉該怎麼去做。

而弟弟聽不明白,我爸爸就會讓我再告訴弟弟一邊,你都不知道我那時心裡有多大的陰影。



其實,我感謝我的父母,在生活中我遇到不
開心的事情,或者再大的難事我都會學會自己消化,越挫越勇,而弟弟卻不行,他常常會因為一點點小困難就選擇退縮,或者問我的意見。

因為是家裡的老大,就會被逼著長大,他們不會給你時間讓你消化學習,就是你必須這樣子做,因為小時候被爸爸打的多了,在叛逆期的時候,他們都沒有關心過我,我都壓抑的想要自殺,但是我還是走了出來,因為我認為我有一顆強大內心,為什麼別人能做到我就不行。

弟弟叛逆期和爸爸鬧的很兇,說不上學就不上學,整天沉迷網絡,根本不理睬身邊的人。

他們都說我很像爸爸,固執,偏見,暴脾氣,什麼事情都要做到做好,有很大的強迫症,必須每個事情都要仔細,不出任何差錯。而弟弟就比較像媽媽,隨和,什麼事只要能湊合就行,沒有過多的要求!弟弟雖然嬌生慣養,但是順利度過叛逆期以後,也慢慢學會長大。

我和他們最大的不同就是很多事我都會往最壞的地方去想,然後自己學會慢慢消化,然後自己學會解決,而他們卻不會。他們有問題就找我,我除了每天苦惱自己的事情,還要為他們計劃一切。寶寶心裡苦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