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宜賓 品味歷史(一)——紀念宜賓建城2200周年

早在1986年,國務院在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宜賓城就有幸入選其中。由此可知宜賓的歷史文化積澱之厚重。宜賓現有若干稱謂,除本名“宜賓”外,還有“僰道”、“戎州”、“敘府”等稱謂。這些稱謂全都與歷史因素有關,接下來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宜賓的歷史。

閱讀宜賓 品味歷史(一)——紀念宜賓建城2200週年

大觀樓

一、悠遠厚重的古代

宜賓地處四川盆地南緣川滇黔結合部,位於長江上游,是傳統意義上長江的“起點”,即宜賓以下開始稱長江,以上則稱金沙江,所以宜賓又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美譽。長江(包括金沙江)在宜賓境內縱貫全境,岷江在宜賓城下匯入長江,再加上長江、岷江的若干支流,宜賓因之形成河網密佈的狀態。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滋養了宜賓人,成就了宜賓史。

閱讀宜賓 品味歷史(一)——紀念宜賓建城2200週年

叫花巖遺址

宜賓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居住,目前已經在宜賓地界上發現有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文物若干件。向家壩水庫修建過程中,在宜賓又有若干重大考古發現,其中令人震驚的是發現了叫花巖遺址。在叫花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文物,包括陶器等。這說明新石器時代,宜賓已處於新石器文化的繁榮狀態。宜賓有文字敘述的時代開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帶當時屬僰人聚居地,原為傳說中的古僰侯國所在地。古僰人在宜賓大地上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僰文化。這一文化至今成為宜賓歷史上一張璀璨的名片。

閱讀宜賓 品味歷史(一)——紀念宜賓建城2200週年

僰人巖畫

作為一個已經消亡的古老民族,僰人頗具神秘色彩。在前秦時期,僰人似乎很有影響。《民國南溪縣誌》曾有兩條史料記載了僰人的情況,一條是:“僰在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從人”。這條史料除說明僰人名稱的由來外,它還反映了這樣一個史實,即僰人屬“夷人”,但開化較早,是“夷中最仁”的民族。

另一條是:“僰僮之富,則土地之饒沃可知”。這一史料不僅說明僰人之地文明開化、經濟相對發達的情況,而且說明僰人之地在當時有影響,是一個富庶的、令人嚮往的地方。當然,僰與僰人早期發展並溢出影響,也許與李冰治水有關係。

“自秦昭王時,蜀郡太守李冰在整治都江堰之後,即著手疏浚成都至宜賓的一段水道。鑿樂山離堆,以殺水勢,使航行運輸安全;然後鑿赤巖(宜賓高場附近),平大灘,使舟楫暢行”。這樣的結果,自然便利了僰地交通,促使僰與僰人獲得發展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秦取蜀地後,在宜賓設置“僰道”。因為按照秦制,“縣有蠻夷曰道”。而宜賓自古以來是僰人活躍之地,故設縣名為“僰道”。僰道,遂成為宜賓第一個正式的縣級行政單位。秦統一後,常頞受秦始皇之命,開始以宜賓為起點修築道路通向雲南。因以路寬五尺定名,故古稱“五尺道”。

閱讀宜賓 品味歷史(一)——紀念宜賓建城2200週年

這條古道至今在宜賓至雲南昭通間還能看到許多遺蹟。五尺道是古代中原王朝南向開發的重要通道,“秦王朝的中央官吏、使節往來,軍隊換防,都必須經過宜賓,然後到雲南,到緬、越。這條‘五尺道’,實際上是我國大西南最早的國際通道”。

漢朝時期,宜賓古代歷史有了重大發展,首先是在漢高後六年(前182年)宜賓開始築城,據《華陽國志.蜀志》載“‘高後六年,城僰道,開青衣’,這是史有確切的宜賓建城之始”,也是宜賓歷史有確切紀年的最早記載。於此推算,宜賓建城至今已有2200年曆史。由是觀之,宜賓1986年被國務院第二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確實是實至名歸。

其次是修築南夷道。為了平定南越、東越,穩定邊疆秩序,漢武帝令唐蒙帶兵修築南夷道,在原五尺道基礎上進行,拓寬平直,從僰道通往牂牁江(今貴州北盤江上游),後擴展到今雲南曲靖、大理以西。

因為這一線均為崇山峻嶺,築路異常艱難,故南夷道直到漢元光六年(前129年)才修通。南夷道修通後,不僅對於今貴州、雲南的文明開發和穩定邊疆有重大作用,而且還對我國的對外聯繫有重要影響,成為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次是犍為郡郡治移至僰道城。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統轄僰道的犍為郡郡治移至僰道城。宜賓從此開始成為轄縣的政權機構所在地,而且所轄區域廣大,西漢後期,犍為郡下轄12個縣,其區域涵蓋了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四省區的廣大地區。

魏晉南北朝時,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一度佔領宜賓的僚人被平定,於是宜賓改置戎州,取“鎮撫戎夷”之義。從此宜賓有了戎州之名,直到宋政和四年(1114年)被敘州取代為止。

唐朝時,為加強對西南邊疆的統治,更好管轄西南地區的民族事務與軍事,於是在宜賓設置戎州都督府。戎州都督府強盛時期,“轄有60餘羈縻州、140多縣,轄境遠達今雲南蒙自、文山一帶”。

唐朝著名詩人韋皋曾任戎州都督。任職期間,他護民力、修道路、穩秩序,擊吐蕃、平“八蠻”,頗有建樹。尤其是恢復了四川通向雲南的石門道,並令西南邊陲重新得以安寧。此舉功不可沒。

古人曾對石門道有個評價:“石城門峻誰開闢,更鼓誤聞風落石。界天白嶺勝金湯,鎮壓西南天半壁”。而暢通石門道,則標誌西南半壁秩序得到了穩定,由此可知韋皋的歷史建樹的確了不得。

後來宜賓大觀樓修起後,四川華陽人顧汝修借用古詩中“西南半壁”題寫匾額,形象地展現了宜賓自古以來重要的戰略地位。

隋唐宋時期,宜賓一名開始慢慢出現。早在隋開皇六年(586年)隋在今宜賓縣境內的泥溪設立一個新縣(取名cun,ma存馬縣,存馬右邊各加一個包耳偏旁)。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這一新縣名為義賓縣,取“慕義來賓”之義。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為避太宗趙光義之諱,改“義賓”為“宜賓”,因為“義者宜也”。從此歷史上有了宜賓這一稱謂。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宜賓縣撤銷,併入僰道縣。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改僰道縣為宜賓縣。從此,宜賓成為宜賓縣的固定稱謂。

同年,因原戎州的“州名不雅”,於是取《禹貢》上“西戎即敘”一句之義,改戎州為敘州。明朝時,改敘州為敘州府,省稱敘府。

明朝時,宜賓開始大修城池,宜賓現存古建築大多是明以後修的,如宜賓原標誌性建築“大觀樓”,就是明朝修建,明末毀掉,清康熙時又建,後又被毀於大火,乾隆時再建,終至保留至今。另外,現真武山上的古廟群,也大多是明朝後修建的。

明末清初,四川遭遇農民起義和統治者之間的征伐戰亂,到處一片狼藉。宜賓也是如此,許多地方可說是一片殘破。

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任的南溪知縣王大騏在康熙二十五年縣誌序中,記錄了他初到南溪時的破敗景象:“赤子盡化青磷,城郭鞠為茂草。一二孑遺,遠竄蠻方。邑荒廢者十數年,徒為狐兔之場、虎狼之窟。”這其實是整個宜賓乃至整個四川遭受兵禍之災的一個縮影。

在此情況下,四川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大量荒蕪,經濟社會受到重創,到處一片殘破和凋零。剛取得全國政權的清統治者針對這種社會凋敝狀況,為了恢復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封建統治秩序,不得已而啟動了大規模的移民計劃,由此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長時期的“湖廣填四川”(實際包括楚、粵、閩、贛等省移民)的移民浪潮。

從康熙二十年(1681年)起,一直持續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規模移民活動才告停止。由於宜賓境內大江流貫,交通較為方便,許多地方條件相對較好,因而容易吸引移民。大量移民迅速進入宜賓,宜賓重新得到了快速發展。

重新發展的宜賓明顯帶有大量移民痕跡,譬如在宜賓各地都有著名的“九宮十八廟”,其中一些宮、廟就是不同地區移民的“會館”。大量移民的到來,不僅使宜賓恢復了生機和活力,而且還帶來了許多生產與生活的新氣象。

我們今天在宜賓見到最多的古建築,絕大多數是清代移民以後修建的。譬如宜賓的滇南館和冠英古街等都是清代所建。

(未完待續)

預知更多的宜賓人和宜賓事;點擊文末“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