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的良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慢性病患者的良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說,不良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患上了慢性疾病,那麼最好的療愈之藥無疑就是“生活方式藥”。

現今,關於慢性疾病的整合療法、自然療法已經日漸得到重視,國內外相關的康復指導書籍,包括針對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其他常見慢性疾病,可謂品類豐富,它們或著眼於飲食調理,或強調運動排毒,或在身心各方面給予調養方案……這反映了人們對於癌症等慢性疾病在認識上的進步,從以往片面盲目地依靠藥物、手術等醫療手段,到現在懂得真正從“致病因”上尋求療愈。

以抗癌類書籍為例,這些書中很多是成功抗癌的患者所著作,他們總結自身的抗癌方法與經驗,因為作者本人的榜樣激勵,以及無可替代的心路關懷,這類書往往很能得到癌友的青睞;另一類則是癌症專家的著述,相比前者它們一般更具系統性和普適性。但一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現象是,無論出自抗癌人士還是專家醫師的著作,實際表現在癌症患者中的指導療效也並非如人意。有些患者每天堅持吃抗癌食物,做抗癌運動,接受中醫等許多康復理療,也儘量讓自己保持樂觀和愉悅的心情;有些患者有著與那些成功抗癌的人士幾乎相同的病情,但他們複製了成功的抗癌方法,卻無法複製抗癌的成功。究其原因,自然跟每個人體質與病情、病因的差異有關,但我們也應由此反思,現有的整合療法、自然療法是否忽視了某個重要的層面?

慢性病患者的良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曾經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某患癌老人不堪忍受化療的痛苦,決定上山養蜂,享受田園生活,三年後,癌症奇蹟般的消失了。老人最初做這個決定,不是因為覺得“上山養蜂”是一種“療法”,而是感到自己可能時日無多,想在最後的日子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到了山上,老人放下了一切,全然享受著與大自然為伴的生活。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如果我們將這些案例聯繫起來,就會發現生命奇蹟中的一些共同奧秘:

首先,無論是上山養蜂,還是環球旅行,都意味著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迴歸自然,遠離俗事,最終使整個生命狀態的徹底改變。

其次,這些人中很多都不曾進行過特殊的食療、保健、養生等理療,他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實際上自發地與自然療法的核心原則相契合。例如,老人在山上的飲食必然是清淡、以素食為主的,而且食物的來源與烹飪都是特別健康的。

再次,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他們能夠真正放下恐懼,享受生命——老人在山上生活三年,朝夕與自然為樂,從來不把自己當病人看,以至於忘記自己身患癌症。正是他們對生活與生命真正積極的擁抱,與熱忱的體驗,激發了身體所潛藏的強大的自愈能量,讓他們獲得了重生!

由此,我們反思自己或者身邊患病的親人與朋友。也許,我們每餐都嚴格遵循康復食療的指導,甚至經常食用中醫藥膳,我們每天也都堅持體育鍛煉,做保健體操、打太極拳或是養生氣功,我們每天也都積極參與種種理療康復活動……也許,我們認為自己真的已經盡到全力,但我們仍須再追問自己一句,我們真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嗎,真的轉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態嗎?如果我們依然生活在夫妻、家庭的矛盾與煩惱之中,依然生活在工作、人際的焦慮與紛擾之中,依然生活在種種“想不開”“看不順”“放不下”之中,心有千千結,那麼我們所改變的就只是生活的表層,其實我們並未擺脫固有的生活方式與狀態,沒有改變那個一直在耗損著我們的生命,讓身體滑向疾病的生活。

也許,我們認為自己真的已經努力保持樂觀、良好的心態,但我們仍須再追問自己一句,我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感到樂觀,愉悅?還是在要求自己配合所謂的“精神療法”?如果是後者,那麼這種“樂觀”“愉悅”就只是一種假象,其實是對死亡的憂慮與恐懼的偽裝。我們真正去了解這些案例,就會明白,那些真正能夠實現療愈和生命奇蹟的人,一定都是發自內心的樂觀,他們真正熱愛自己的生命與生活,勇於擔當,堅信自己能夠康復——他們不是因為配合治療所以要樂觀,而是因為本就樂觀所以得治療——人是騙不了自己的“心”與身體的。真正的樂觀,源於對生命的信仰與熱愛,自然而生,不需要也無法通過努力而來。

請相信,我們的身體擁有它自己的“生命”與意識。如果我們真的熱愛自己的生命,珍視健康與幸福,那麼,我們就要全然地體驗生命,享受生活,我們就要全然地活在當下,愉悅自己的身心。如此,我們的身體就會感受到我們對“生”的熱愛與渴望,我們的身體就會盡全力接納和釋放療愈的能量。相反,如果我們自以為熱愛和珍視自己生命,卻始終在向我們的身體傳達生活的煩惱與壓力,對死亡的恐懼,對療愈的懷疑,那麼,我們的身體還有什麼理由繼續“活”下去呢?

慢性病患者的良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請記住,只有真正熱愛生命的人,能夠擁有健康與幸福。

現在,我們該明白真正“徹底改變”生活方式與生活狀態,並非意味著“上山”或是“旅行”,並非意味著外在生活上的顛覆,而是意味著領悟到生活的真諦與美好所在,能夠全然地活著,體驗生命,享受當下,愉悅身心……而當我們徹底改變並落實在生活各處之後,我們仍然需要跟從具體的康復指導。對於疾病、癌症的療愈來說,“本”與“末”同樣重要,我們不能捨本逐末,也不該得本棄末,就像是一棵樹,只有讓樹根得到澆灌,同時也讓樹葉迎接陽光,才能茁壯生長。

慢性病患者的良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1. 飲食宜忌

飲食方面,首先就是前面強調的食物與烹飪方式上的“自然”,其次是飲食上當以清淡為主,忌多食紅肉、油膩、肥甘與醃製食品。

在國內外流行的食療理念中,有不少人主張純素食,也有一些團體主張“生食”療法,也就是以完全不經烹飪的(綠色)蔬菜、水果為食物。理論上說,素食、生食對於人體有著非常好的排毒功效,而長期食素對於人體激素、內分泌的平衡以及情緒調節也有著積極的作用,素食主義者相較於非素食群體,日常往往具有更平和的心境,更易於感到愉悅,而少於焦慮和煩躁——但這並不意味著“素食療法”就是普適的,具體應考慮到每一個人的體質與病情、病因。

一般而言,素食療法對於三高等常見慢性病,以及胃癌、腸癌等消化系統的癌症和淋巴系統的癌症,具有相對更積極的功效;而接受手術和放、化療後處於恢復期的患者,以及晚期虛弱的患者,應注重營養的供給,以增強元氣和免疫機能,此時便更適於葷素搭配的飲食,可以多食魚肉、海產品等優質的肉類蛋白。

目前,市面上已有許多關於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食譜等飲食指導書目,其中有很多結合中醫康復養生的藥茶、藥膳驗方,大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參考選擇。

多食新鮮蔬菜、水果

多食豆類、菌類與藻類食物

多食魚類尤其是海魚等水產品

改變單純以精白米、面作主食的習慣,適宜地搭配一定比例的“粗糧”,如全麥麵粉、玉米粉等

不吃發黴的糧食及其製品

產生黃麴黴素等強致癌物質

儘量不吃熏製或醃製的食物

產生亞硝胺等強致癌物質

不飲酒,特別是不飲烈酒

酒精直接刺激口舌、食管、胃腸黏膜,可能致癌

絕對不吸菸

香菸中含有諸多致癌物質,吸菸的危害比空氣汙染大5萬倍;同時吸菸和飲酒,更會大大增加致癌的機率

不吃過熱、過硬、過鹹或燒焦的食物,不喝過燙的水

刺激胃粘膜上皮細胞,破壞黏膜屏障的保護作用,給癌變可乘之機

儘量少吃激素類藥物,或大劑量的維生素E等

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給發病造成機會

20種對癌症有顯著抑制效應的蔬菜

熟甘(紅)薯 98.7%

生甘薯 94.4%

蘆 筍 93.7%

花椰菜 92.8%

捲心菜 91.4%

菜 花 90.8%

西 芹 83.7%

茄子皮 74%

甜 椒 55.5%

胡蘿蔔 46.5%

金花菜 37.6%

薺 菜 35.4%

芣(fu)藍 34.7%

芥(gai)菜 32.4%

雪裡紅 29.8%

西紅柿 23.8%

大 蔥 16.3%

大 蒜 15.9%

黃 瓜 14.3%

大白菜 7.4%

慢性病患者的良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2. 起居作息

起居作息方面,首先要確立“能走就不坐,能坐就不臥”的原則,由此,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制訂生活時間表,在起床、用餐、活動與入睡等日常作息的方方面面,養成規律而節奏適宜的生活習慣——有規律的生活對於康復非常重要,而不規律的生活本身就是誘發諸多疾病、癌症的重要因素。

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每天應該進行30分鐘至1個小時的適量運動,而每週應有一次較為劇烈的有氧運動,這對於活躍氣血,加快代謝排毒,激發免疫機能非常有益。在運動項目上,可以根據自己實際與喜好有一個寬泛的選擇,諸如慢跑、健身操、廣場舞、太極拳以及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較為溫和的球類運動都是不錯的項目。如果身體條件有限,那麼也要儘可能讓自己,或在家人的幫助下多走動、多活動。在重症疾病與癌症晚期患者中,那些整日臥床不起的病人幾乎無一例外都會很快走向生命的終結,而那些堅持活動、鍛鍊的患者則擁有更好的生存品質,與更多的康復希望。

如果想在作息方面進行更深入的養生調理,可以參照中醫的“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慢性病患者的良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康復治療方面,就慢性疾病與癌症而言,首先是主流醫療與替代療法的選擇問題,前者包括藥物口服、注射、外科手術、放射療法、化學療法與基因靶向療法等臨床醫學療法;後者廣義上即指主流醫療以外的有效於疾病康復的療法,主要包括中醫療法、自然療法、心理療法等等,這些療法往往會被整合起來運用,所以又稱“整合療法”。

慢性病與癌症主流醫療發展至今,在治癒率、毒副作用等許多方面都仍然差強人意,但至少對於某些病情,主流醫療還並不能被完全“替代”。在此,筆者無法承擔責任來對疾病患者說,到底該選擇主流醫療還是替代療法,但筆者有能力說,如果選擇主流醫療,那麼同時也應該配合以自然療法、整合療法——如果慢性病與癌症是一種“生活方式病”,是身心環境惡化的結果,那麼,至少在“治本”的層面上,現有主流醫療的手段是無法解決的。

整合療法中,除了中醫療法、食物療法、體育療法、氣功療法、心理療法等,如今還興起了許多更接近於“生活方式藥”的療法,這之中,就包括上一章最後所介紹的“田園療法”,與其類似,有泥土療法、泉水療法、花卉療法、森林療法、高山療法等等。這些療法共通的理念,就是經由迴歸自然,體驗自然,達到淨化身心環境,喚醒人體潛能的目的,我們領會其核心,也就可以量身打造我們自己的“生活療法”。

在上述三個最基本的生活層面之上,筆者最後還要專門強調幾個重要的方面,他們將在深層次上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狀態與康復之路:

慢性病患者的良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調整工作生活,和諧家庭生活。

隨著慢性病與癌症發病群體日益年輕化的趨勢,許多疾病患者正處於人生的壯年,甚至是青年階段,於是,疾病的康復與工作、事業之間的衝突便凸顯了出來——如果當下的工作、事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很多壓力,日常的人際事務也難免讓人焦慮和疲憊,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及時做出取捨決斷,重新調整我們的職業規劃和事業展望。在任何情況下,生命與健康都是最寶貴的,也是一切人生成就的基礎。

相較於工作生活,家庭生活無疑會更深刻地影響著一個人的身心狀態。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個患者整天生活在家庭矛盾、夫妻爭吵之中,那麼他幾乎沒有康復的可能性,無論他接受多麼先進的治療,因為在這種狀態中,持續惡劣的“內環境”將抵消一切療愈的“正能量”。事實上,很多疾病都可以追因於家庭問題導致的長期不良情緒上,例如女性的乳腺與子宮疾病,很多便與夫妻之間的感情問題有關。

對於慢性疾病的康復而言,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關係到患者是否能擁有良好的“內環境”,更是患者的心靈與生活上不可缺少的支撐力量——美好的家庭生活,需要患者的自我努力,但更需要家人的愛、理解與給予!

慢性病患者的良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加入互助團體。

針對日益增多的癌患群體,現今,國內的許多城市裡都成立有癌友俱樂部、民間抗癌組織這類的團體。在這些團體中,眾多癌症患者聚集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抗癌經驗,交流最新的抗癌理念與方法,互相支持和激勵;以組織為平臺,能夠邀請相關專家和導師來授課治療,還會經常舉行諸如郊遊、旅行等活動……在癌友團體之中,患者能夠得到往往是醫師或者家人無法給予的支持幫助,可以及時走出康復之路上的消極情緒,擴寬自己的視域,擺脫盲從和孤獨之感。

慢性病患者的良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培養興趣愛好。

在針對慢性疾病的自然療法之中,有許多是藉助於人的興趣活動,例如“書畫療法”、“音樂療法”或者“舞蹈療法”等。但在這裡,筆者強調的乃是真正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是為了達到康復的目的,而勉強自己去練書法、繪畫,或者去唱歌跳舞。當然,抱持著後面的這種心態去做這些事,對於康復也是有益的,但如同為了樂觀而“樂觀”一樣,這種益處只是停留在表層。

當一個人有了發自內心喜歡的興趣愛好,無論是琴棋書畫、音樂舞蹈還是游泳登山,當他在享受著這些活動本身帶來的修身養性、怡情養生或者強身健體功效的同時,整個人的“意識焦點”也隨之發生了徹底的轉移,他全然體驗著當下的活動,全然享受著過程的喜悅,便自然忘掉了自身病情帶來的種種壓抑和憂慮。當一個人投入於自己的興趣活動,也就在自發地愉悅著他的生命與身體,在這種狀態中,他的身體就會分泌諸多神奇的荷爾蒙與神經遞質,激發出病變的組織器官強大的自愈機能——

自然療法最深刻的“奧秘”就在於,只有當你全然忘記“治療”,全然融入在飲食、運動、氣功、音樂、舞蹈、田園、高山之中,你才能獲得最徹底的療愈。

慢性病患者的良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體驗音樂與舞蹈。

在上述興趣愛好的培養中,已經提到了音樂和舞蹈,但在此則需要專門加以強調,因為音樂與舞蹈不僅能夠作為興趣而有益身心,它們本身就具有強大的療愈功效。

早在兩千年前,《黃帝內經》就提出“五音應五臟”的學說,發現了音樂與人體器官機能之間的關聯;而現代生理醫學表明,人體無處不在進行著振動,大腦的波動,心臟的搏動,胃腸的蠕動……這些振動有著特定的規律和節奏,而當外界音樂的旋律節奏與人體器官的振動節奏相吻合時,人就會產生快感和愉悅。如今,音樂療法已在國內外被應用於諸多疾病的治療,就癌症而言,研究發現,音樂能夠振動激活受到抑制的正常細胞,並使免疫細胞充滿活力,如此便能夠壓制癌細胞的生長,發揮抗癌作用。

當我們隨著音樂而哼唱、歌唱,隨著音樂而舞動、舞蹈時,音樂帶給身體的振動能量將得到極大的提升,音樂的節奏、聲帶的振動與身體的律動相互疊加,與人體的器官、細胞形成美妙的共振場,其所釋放的能量,將使我們的身體發生不可思議的轉變。事實上,振動就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方式與能量之源,而音樂與舞蹈就是生命本性的一部分。


如有各種疾病問題,或有其他健康方面的諮詢需求,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私信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