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火了!陽原被國家點名!成了全省代表!驕傲!

近日,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100 個鄉村文化活動名單公示

在 100 個入選名單中

陽原1個特色鄉村文化活動入選

要知道,全河北也只有四個活動入選

咱陽原就佔一個

來看看都有哪些吧

北京市

  • 北京市密雲區古北口鎮古北口村:農民藝術節《千秋古北口》古韻文化表演
  • 北京市平谷區劉家店鎮:北京國際大桃嘉年華甜桃王擂臺賽
  • 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鎮:懷柔農民豐收節暨長城板栗文化節

河北省

  •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東街村:賽詩聯歡慶豐收
  • 河北省寬城縣艾峪口村:板栗文化節
  • 河北省尚義縣石井鄉四臺蒙古營村:尚義賽羊會
  • 河北省陽原縣曲長城村:背閣古戲頌豐收

上海市

  • 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蔡浜村:阿婆茶習俗活動
  • 上海市松江區農民專業合作聯社:松江區慶豐收開鐮儀式活動
  • 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楓涇黃桃節

天津市

  • 天津市寶坻區大鐘莊鎮牛莊子村:葫蘆文化旅遊節
  • 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周公祠文化廟會祈豐年

浙江省

  •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浦陽梨花節
  • 浙江省磐安縣玉山鎮馬塘村:磐安“趕茶場”
  • 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荻港漁莊魚桑豐收節
  • 浙江省慶元縣龍巖村:菇神廟會

河南省

  • 河南省西平縣宋集鎮朱明村:迎豐收小滿傳統會
  • 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西姜寨鄉:“千人盤鼓”慶豐收
  • 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薛店鎮:中華棗鄉風情遊/紅棗文化節
  • 河南省孟津縣會盟鎮李莊村:洛陽會盟新米節

內蒙古自治區

  • 內蒙古敖漢旗大窩鋪村:興隆溝祈雨祭祖文化活動
  •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巴彥查干嘎查:高格斯臺罕烏拉敖包祭祀文化活動
  • 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旗恩和農牧場:農牧麥場慶豐收

遼寧省

  • 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獐子島鎮:獐子島漁民節
  • 遼寧省瀋陽市沈北新區財落街道大辛二社區:孔子學堂文化雅集
  • 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蔡牛街道北地村:張莊玉米新品種“豐收節”

吉林省

  • 吉林省通化縣快大茂鎮繁榮村:東北二人轉和大秧歌慶豐收
  • 吉林省公主嶺市二十家子滿族鎮:滿族特色農民文化節
  • 吉林省延邊州龍井市:中國朝鮮族農夫節

黑龍江省

  •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希勤鄉愛德滿族村:愛德滿族村德文化節
  • 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永安滿族鎮正黃四村:花棍舞展演
  • 黑龍江省鐵力市雙豐鎮曙光村:鐵力˙雙豐插秧文化節

江蘇省

  • 江蘇省華士鎮華西村:華西村“雙聯同慶”慶豐收(東西部村和“一帶一路”)
  • 江蘇省泗洪縣半城鎮穆墩島村:洪澤湖漁鼓藝術節
  • 江蘇省興化市東羅村:垛田豐頌·江蘇碧水東羅農民豐收節
  •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西陽社區:龍鄉詩歌賽詩會

安徽省

  • 安徽省歙縣昌溪鄉紅心村:舞草龍慶豐收
  • 安徽省青陽縣陵陽鎮:富貴陵陽百家宴
  •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葡萄文化節

福建省

  • 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宦溪鎮創新村:開春採茶文化節
  • 福建省尤溪縣聯南村等7村:聯合梯田山地馬拉松
  • 福建省永泰縣梧桐鎮春光村:茉莉花采摘文化節
  • 福建省漳平市臺灣農民創業園:兩岸農民豐收節活動

江西省

  • 江西省崇義縣水南村:舞春牛活動
  • 江西省廣昌縣姚西村:中國廣昌國際蓮花旅遊文化節
  • 江西省南昌市灣裡區羅亭鎮上坂村:上坂關公燈民俗文化活動

山東省

  • 山東省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榮成漁民節活動
  • 山東省冠縣蘭沃鄉韓路村:中華第一梨園產業系列文化活動
  • 山東省平原縣龍門街道聚福社區:農民藝術節
  • 山東省平度鄉鎮:農業“四季節慶”文化活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莫瑪鐵熱克村、庫車大饢城:豐收季·月饢圓文化節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四師68團:稻香文化旅遊節
  • 新疆阿勒泰福海烏倫古湖:冬捕節

重慶市

  • 重慶市奉節縣朱衣鎮硯瓦村:“三峽之巔詩•橙奉節”臍橙豐收節暨開園儀式
  • 重慶市銅梁區高樓鎮銅梁區高樓鎮:銅梁龍舞文化節
  • 重慶市秀山縣溪口鎮:黃楊扁擔文化節
  • 重慶市梁平區金帶鎮:雙桂田園曬秋節

四川省

  •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三會鎮羊兒灣社區:蠐蟆節
  • 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靖安鄉竹溪村:“稻田+”農民豐收節
  •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青槓樹村:稻漁暨農耕文化節
  • 四川省彭州市軍樂鎮迎春村:鍋盔美食文化節

貴州省

  • 貴州省從江縣小黃村:侗族千人大歌活動
  • 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龍潭村:仡佬族吃新節
  • 貴州省黎平縣雙江鄉黃崗村:侗族攔門酒、長桌宴載歌載舞慶豐收
  • 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西江苗年文化節

雲南省

  • 雲南省綠春縣三猛鄉:臘姑梯田開秧節
  • 雲南省元陽縣大魚塘村:元陽稻花魚豐收節
  • 雲南省紅河縣龍瑪村、龍甲村:哈尼“長街宴”
  • 雲南省雙江縣勐庫鎮:雙江祭茶祖茶文化節

廣東省

  •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上元村:佛山秋色賽會之上元火龍
  • 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下帥鄉:壯族大節“牛王誕”
  •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村:七夕天乞巧節

廣西壯族自治區

  •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黃洛瑤寨:瑤族長髮節
  • 廣西田東縣思林街道壇樂村:千年古村遠街民俗文化節
  • 廣西灌陽縣灌陽鎮:桂林灌陽“六月六”嘗新節

湖南省

  • 湖南省新化縣正龍古村:九曲回龍系列聯歡活動
  • 湖南省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勾藍瑤“洗泥節”
  • 湖南省邵東縣仙槎橋鎮青山村:“傳承‘家文化’舉家慶豐收”活動
  • 湖南省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譚家寨楠木橋村:苗鄉豐收節

湖北省

  • 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杜堂村:“物阜民豐千秋萬代”農民豐收節
  • 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桂花鎮大屋雷村:中秋祭月文化節
  •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歸州鎮萬古寺村:龍舟文化節
  • 湖北省武穴市餘川鎮青蒿村:大別山佛手山藥鄉村文化旅遊節

山西省

  • 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鎮賈家莊村:賈家莊豐收節文化旅遊活動
  • 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皇城相府農民豐收節
  • 山西省翼城縣裡砦鎮閻村:“天地人和,耕讀閻村”農民豐收節

陝西省

  • 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麻洞川鄉:麻洞川農民藝術節
  •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美原村:富平老鼓唱豐收
  • 陝西省寶雞市隴縣東南鎮、河北鎮、固關鎮:社火鬧春,狂歡隴州

甘肅省

  • 甘肅省迭部縣益哇鄉扎尕那東哇村:藏族香浪節
  •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石堡鎮包集村:乞巧民俗文化活動
  • 甘肅省高臺縣駱駝城鎮梧桐村:“慶豐收話和諧”豐收節

寧夏回族自治區

  • 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大漠桃花文化旅遊節
  • 寧夏青銅峽市葉盛鎮:“稻花香裡”文化藝術節

海南省

  • 海南省儋州市沿海農村:“儋州大調聲”慶豐年
  • 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潭門趕海節

青海省

  • 青海省黃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托葉瑪鄉托葉瑪村:賽馬會
  •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巴燕鎮哈洞村:民族傳統射箭賽會

西藏自治區

  • 西藏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望果節藏族農民慶豐收
  • 西藏農區、半農半牧區(拉薩、昌都、日喀則、林芝、山南等地):開耕活動盼豐年
徹底火了!陽原被國家點名!成了全省代表!驕傲!

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助於宣傳展示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陽原曲長城村背閣古戲頌豐收

說起這背閣來,那可是大有來頭

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

徹底火了!陽原被國家點名!成了全省代表!驕傲!

背閱是流傳於陽原縣揣骨疃鎮曲長城村的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於2009年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閣”的意思就是高木架,高約2.5米,由一根鐵棍和幾塊木板組成。一名7至11歲的小孩兒站在一塊橫板上,胸前有一片約20釐米長的弧形鐵片,正好與小孩兒前胸的弧度相吻合,用一條粗布帶把孩子的上身和腿與架子捆在一起,然後化妝,穿上粉紅色寬大的上衣和綠色的長裙作為演出服,裙子的長度要遮住腳和腳下的踏板,最後把“閣”和上面的孩子一起綁在大人的背上,下面大人的頭部正好遮住後面露出的一截鐵棍,所以從前面看孩子彷彿是凌空站在大人的頭頂。

演出時大人隨著音樂的節奏做舞解動作,小孩兒也要隨著大人進行扭動、表演。樂隊的樂器、曲牌與踩高蹺樂隊基本相同。

徹底火了!陽原被國家點名!成了全省代表!驕傲!

田建輝攝

背閣最早作為祈福娛神的舞蹈,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和發展,現在已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獨特表演形式,每年春節、元宵節活動,都要進行表演,引來如雲觀眾。

壯漢披紅掛綠,“閣”上粉琢玉裝的小姑娘長袖舒展,長裙飄飄,在音樂的伴奏下不斷舞動,猶如天女下凡,如仙似畫,令人如醉如痴,心生嚮往。

77歲的張忠是背閣的候選傳承人,他在曲長城背閣演出樂隊擔任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敲大鼓。這鼓大到一個人抱不住,有時候一個人敲不過來,還得兩個人合作演奏,演出隊伍都要跟隨著他的鼓點聲舞蹈。

“小時候看別人表演就心紅,心想什麼時候自己也能上去表演,沒成想這鼓一敲就是40多年。”但凡一提起背閣,張忠就有著說不完的事兒,從他算起,祖孫三代都在表演隊伍裡敲鼓,“現在,孫子都要比我敲得好了。”張忠一臉驕傲地說。

如今,張忠年事已高,便退居二線,負責起了演出隊伍日常排練、外出演出的指導工作。

張忠說:“每到過節的時候,就會有其他村讓我們去演出,尤其是春節趕廟會的時候,演出基本沒斷過。”

張忠聽年長的老藝人說過,背閣是山西移民帶來的表演形式,曲長城的背閣最早是“鳳賢堂”班的,當時背閣有12架單人,一架雙人,後來發展到24架單人,兩架雙人。排隊形也有講究,12架意為一年12個月,如果有閏月年,閏幾月雙架就排在第幾位。沒有閏月年,表演時雙人架就排在最前。

徹底火了!陽原被國家點名!成了全省代表!驕傲!

“單背閣是一個大人背一個小孩,雙背閣是一個大人背兩個小孩。以前閣都是木頭做的,用久了不安全,現在是用鐵棍和木板組合的。”張忠拿起一旁的閣比劃著說道,演員們加在一起得有3米多高,上下一起踩著鑼鼓點邊走邊舞,看過表演的人們都連連讚歎。

曲長城村是歷史文化名村

除了“背閣”外

這村裡的“木偶戲”也是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徹底火了!陽原被國家點名!成了全省代表!驕傲!

張曉英攝

明朝末年,陽原縣曲長城村就有人表演木偶戲。

表演藝人用竹竿、白布製作長約1米、寬約0.6米的小戲臺,圍前上端為臺口,表演者及其樂隊隱於臺後,邊演唱或口含口哨吹奏曲譜以代臺詞,同時操作木偶表演動作。

樂器有小鼓、小鑔、小鑼、板胡、二胡、三絃等,主要表演民間小戲和部分晉劇選段,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徹底火了!陽原被國家點名!成了全省代表!驕傲!

仝輝攝

龔學軍,今年69歲,他是背閣的上任傳承人,木偶戲的現任傳承人。從小受父親影響,接觸木偶戲,耳濡目染,龔學軍成為村裡木偶戲班的一名成員。

普通的農家小院裡,有一間“民俗小屋”,存放著龔學軍幾十年的心血。有木偶頭,衣冠綢帶、曲譜、劇本:有油印的、手寫的,還有他父親留下的。

龔學軍拿出一本老舊的劇本來,“這是我父親留下的《桑園會全傳》,你看,還是麻紙用線縫的,上面是用毛筆書寫的繁體字。”談話間,龔學軍輕輕拂拭著劇本,其實上邊並不存在灰塵。

手眼身法步“五法”式式生韻,唱唸做打“四功”招招動心,木偶戲已然成為龔學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徹底火了!陽原被國家點名!成了全省代表!驕傲!

仝輝攝

除了背閣和木偶戲

陽原的傳統民俗文化還有掇樹花

下面,咱們來見識一下

揣骨疃精彩絕倫

引人入勝的掇樹花

徹底火了!陽原被國家點名!成了全省代表!驕傲!

掇樹花是陽原傳統的社火表演 仝輝攝

陽原揣骨疃村掇樹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明弘治年間。

每年正月十五進行社火表演前,都要先祭祀火神,再到堡牆外面掇樹花,表達對火神的崇拜、敬畏、感恩。

掇樹花藝人用柳木勺將滾燙的鐵水一勺勺掇到仿堡門而建的高牆上,金花四濺,猶如火樹銀花,繁星點點。

國家都點名認可了

證明了咱陽原文化的價值

轉發起來,我們應該讓所有人知道

這些寶貴的東西是陽原的!

讓更多的人瞭解到陽原的文化底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