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之谜:上古传说中的龙究竟是什么?

龙,应该是只有中国传说中才有的神秘生物,中国人总是爱把龙和凤并提。比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盘凤逸,龙章凤姿等。其实最早的龙凤的自然界原型相差很大。本文将具体考证龙的原型。

中国龙之谜:上古传说中的龙究竟是什么?

龙在自然界活动的季节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间。这点可以从《说文》中找到依据。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可是这种鳞虫之长很奇怪,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我们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它是长条的动物,变幻能力很强。“欲小则化为虫蝎,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管子·水地》

龙出现的时候一定伴随着云,而且是乌云。“云气多黑润者,其下有蟠龙。”《通卦验》“龙举而景云属”《淮南子》注意这里景作影解释,意思是当龙向上升腾的时候,有云气如影随形。

中国龙之谜:上古传说中的龙究竟是什么?

更奇怪的是,龙在中国各地出现的时候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淮南子·地形训》里总结了这种现象:

“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

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

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

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

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

黄帝升天就乘的一条黄龙,升天的地点在今天关中地区岐山和黄河之间的荆山。注意,这里的土壤颜色也是黄土。由于这里不是龙卷风多发区,所以引起的恐慌就更震惊更广泛,更何况是黄龙将黄帝卷上了天。我们来看《史记·封禅书》集解记载的详情:

中国龙之谜:上古传说中的龙究竟是什么?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

这件事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首先黄帝的被神话与此事关系甚大,很多专家学者因为对气象学缺乏了解,不懂得自然科学知识,坚持认为这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吕思勉先生就认为“明明极不经之语,偏能引地理以实之”,这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事件发生的地点是真实的。东汉的纬谶之学也借此附会:“中宫大帝,其尊北极星,含元出气,流精生一”《春秋纬文耀钩·史记索隐引》。甲骨文龙字就直接脱胎于这个事件。在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中龙字(见下图甲乙)的象形最初就是上达于天的龙卷风。同样的意思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中还有很多。

北斗属紫微垣,古人十分重视北斗,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史记五帝本纪》郑玄注:“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说明了黄帝和这个龙字以及北斗七星之间的联系。东汉纬谶学也是借此而生发的。注意第四个龙字,它就是黄帝被龙卷风卷上天的象形,文字下半部是龙卷风象形,上半部是个“帝”字。图戊是周朝尊母龙金文,从中可以清晰地辨别出这一事件的历史痕迹。从这个事件的意义上说繁体字龙的左半边应该是个“帝”字。现代的大字典里作为异体字还保留着这个字,其实它才应该是正宗。上面的分析使我们得知,龙字的发展进化的过程也是古人对龙卷风观察认识的过程。

中国龙之谜:上古传说中的龙究竟是什么?

龙卷风看起来像一条巨大的鳞虫,在海上裹挟的着水时它是半透明的(明),在陆地裹挟土的时候,它是各地不同土壤的颜色(幽),初起时细而短,升腾时巨而长,它总是伴随云的出现,尤其是乌云的出现。它不仅变化能力很强,而且几乎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它的活动季节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间的农历二月下旬到十月下旬。这些和上面古籍里所记录的龙的属性都十分贴切。即使在现代权威出版物中龙的定义也无例外。《辞海》对龙作了两条比较具有科学性的解释:“(1)古代传说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2)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兼有翼的爬虫。”


中国龙之谜:上古传说中的龙究竟是什么?

黄帝是在黄土高原上被龙卷风卷走的,所以有黄龙“垂胡须下迎”,这黄龙就是裹挟着黄土的一条龙卷风。和皇帝站在一起的群臣后宫等人位于龙卷风中心,所以从上而去。所谓龙髯不是黄帝的胡髯而是龙卷风的尾巴正在离地而去,所以“余小臣不得上”。黄帝上天以后,人们长时间以为他只是仙去并没有死。 晋代张华《博物志·史补》云: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像黄帝,帅诸侯以朝之. 七年不还,左彻乃立颛顼.为新帝。

另一个例子见于《庄子·逍遥游》的记载: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

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常常把神话和史实混为一谈,把上古时代的图腾和自然现象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些神话,问题其实没有那么深奥玄妙。

而列子也是被龙卷风裹挟到很远的地方,以致走了十五天才回到家。.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郑国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中部一带,都城在现在的河南新郑,是龙卷风多发地。你看庄子把列子写得神乎其神,其实连龙卷风漩涡中的列子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