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時刻準備打仗的習慣

1942年2月,粟裕率部南下蘇中白馬廟,籌建渡江戰役指揮所。到達預定地域已是深夜,他當即要求將地圖掛上牆。有同志好心勸他先休息,卻被斷然拒絕:“再晚也要把地圖掛起來。”當晚,粟裕就在地圖前思考籌劃起來。即使是和平時期,他依然保持著時刻準備打仗的好習慣,每晚就寢前都會將衣服鞋襪仔細放好,一旦有事能隨手摸到。甚至在生命垂危之際,靠別人幫助穿衣服,他仍要按照軍人要求,把襯衣、毛衣整整齊齊地扎進褲腰。

粟裕大將時刻準備打仗的故事廣為人知,成為激勵我們謀戰思訓、練兵備戰的紅色基因。金一南教授評價,粟裕是一個永不退役的老兵,一輩子在等待、在準備硝煙來臨。除了備戰,他別無所慮;除了勝利,他別無所求。軍人生來為打仗,能打仗、打勝仗是軍人的立身之本、看家本領。我們應該傳承好老一代革命先輩謀打仗、鑽打仗的光榮傳統,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向打仗用勁,在大腦中烙下“戰爭就要打響”的危機意識,在內心深處立起“首戰用我”的責任擔當,在行動上展現出“戰爭等不起”的厲兵秣馬狀態,自覺以謀戰思訓的事業追求、精神狀態和創新實踐,展示新時代革命軍人應有的新氣象新作為。

悠悠萬事,備戰為大;虛備假備,禍國殃民。晚清時期,大批有識之士開新圖強,“師夷長技以制夷”,當時的“北洋水師”單從船堅炮利方面講,不輸於日本,甚至某些方面還強過日本,卻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總結失敗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清軍信奉“武器決定論”,缺乏“戰爭就要打響的危機感”是重要一條。他們軍紀廢弛,訓練圖熱鬧,玩假把式,缺乏戰爭就要打響的緊迫感,更缺少為國亮劍、生死對決的決心毅力。時下,根除和平積弊仍然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在今年全軍開訓動員大會上,習主席發佈訓令,要求強化練兵備戰鮮明導向,堅定不移把軍事訓練擺在戰略位置、作為中心工作,抓住不放,抓出成效。貫徹落實習主席訓令,就要始終聚焦練兵備戰,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戰鬥力建設的刀刃上,以“戰爭就要打響”的強烈危機感,刻苦錘鍊能打勝仗的過硬本領。

新時代肩負新使命的革命軍人,決不能像過去有段時間一些人那樣,沉睡在“和平夢”裡,整天想著車子房子、過太平日子,而應當多從難處著想、壞處準備,有備無患、遇事不慌,不斷讓備戰打仗的意識得到強化和昇華。安不忘危,心懷憂患,才能久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應該保持“心裡時刻裝著敵情、眼裡時刻盯著對手、腦裡時刻想著打仗”的備戰狀態,不務虛功,真訓實練,高度戒備,做好隨時能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贏的充分準備。

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思謀打仗的心要非常專一和篤定,不能預留空子,讓僥倖和懈怠有機可乘,甚至敞開懷抱等待舒適和安逸來鑽;更不能口是心非“兩張皮”,搞說做脫節那一套。必須集中精力謀備戰打仗,徹底消除與備戰打仗無關的“干擾源”,逐步迴歸中心、迴歸戰位、迴歸本真,凝神聚力抓好備戰、搞好訓練。

守不忘戰,將之任也;訓練有備,兵之事也。思謀打仗不是口號,需要每名官兵一心一意投身備戰打仗,攥指成拳向“和平病”開刀,停“空轉”、壓“虛耗”,擠“水分”、去“累贅”,甩“包袱”、強“筋骨”,持續營造出思謀打仗的良好環境,讓部隊上下形成謀戰思訓的高度自覺,讓練兵備戰成為工作常態,讓鑽研打仗的人嚐到甜頭、感到有奔頭。

部隊練兵備戰實踐是官兵成長成才的基本平臺,優秀人才必須在實踐中磨礪檢驗,在敢於擔當中歷練成長。要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洞悉戰爭規律,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先“轉戰鬥於生活,化戰場於訓練”,再“寓生活於戰鬥,寓訓練於戰場”。要始終堅持打仗標準,投身火熱的練兵實踐,立足現有,高於當前,鑽研戰法,苦練技能,磨礪心志,把必備的素質練精、練強、練過硬,努力提升決戰決勝的真本領、硬功夫。

(作者單位:中部戰區陸軍某預備役高炮師)

养成时刻准备打仗的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