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自己得了強迫症,怎麼辦?強迫症怎麼改善?

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強迫症”、“抑鬱症”、“焦慮症”等專業的心理名詞。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己出現的一些難以理解或難以控制的情緒或行為問題,擔心這些是否是心理問題導致的,卻又不確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心理問題,該如何改善。

小西,一位亭亭玉立的青蔥少女,是一重點大學的大三學生。

但最近很長一段時間,本該朝氣蓬勃的她卻變得臉色晦暗、心神恍惚

她發現自己已經不能像以往那樣專心地上課、看書、寫作業了,不知從何時開始,每次學習時她都會無法控制地不斷去看自己的鼻尖,越是看不到就越想去看,對課堂的內容、書本的知識只能“全然不顧”了。

這讓她感到很焦慮,出現失眠問題。

經常的睡眠不足令小西白天精神不佳,難以集中精力去學習、考試,再加上鼻子對她造成的困擾,加劇了她對自己學業的焦慮和壓力,同時又影響了她的睡眠。

如此的惡性循環,使她非常苦惱,卻無法自拔。她的記性變差了,面容消瘦,體重下降。

感覺自己得了強迫症,怎麼辦?強迫症怎麼改善?

焦慮不安的小西上網查詢,感覺自己得了強迫症,想改善又不知道怎麼辦,在心理諮詢室內反覆向心理專家李建學老師求證她是否患了強迫症,是否還有救

感覺自己得了強迫症,怎麼辦?強迫症怎麼改善?

李建學: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首席專家、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師專業委員會會員、高級婚姻諮詢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性心理諮詢師、高級催眠師

小遠,是另一位強迫思維患者。

他很靦腆,待人溫和,有點潔癖,學習成績優異,但自從離開家鄉進入大學生活後,他變得心思沉重,因為他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煩惱:一些壞想法總是與他如影隨形

比如,他非常害怕小動物,不敢接觸它們,因為他害怕自己碰到後會弄死它;他看到自己的東西不在原來的位置時,會很憤怒,因為他會覺得是有人故意的,但隨後又為自己的想法自責,充滿罪惡感,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去惡意揣測別人。

雖然朋友經常安慰他,但他總擺脫不掉這些壞想法,為此提心吊膽、思緒不寧,對外也是謹小慎微,給人的感覺有些客氣過度。

在網上查詢後,他認為自己是強迫症,但總是改不掉,於是前來進行心理諮詢

小西和小遠的症狀表現雖然不同,但確實都是強迫症

強迫症包括強迫性行為和強迫性思維,患者明明知道這些想法、行為毫無意義,卻控制不了,為此感到痛苦的情緒體驗。

強迫症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絕大多數強迫症患者都有完整的自知力(這與精神性症狀有根本的區別),可以很理性的感覺到這種強迫行為及強迫觀念是沒有必要的,但又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加以克服,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患者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感覺自己得了強迫症,怎麼辦?強迫症怎麼改善?

強迫症的臨床表現主要可歸納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 強迫思維,又可以分為強迫觀念、強迫情緒及強迫意向。

內容多種多樣,如反覆懷疑瓦斯是否關緊,門窗是否鎖緊,碰到髒的東西會不會得病,太陽為什麼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站在陽臺上就有往下跳的衝動等。

強迫思維進一步延伸發展,會出現控制不住的強迫行為。

強迫行為,往往是為了減輕強迫思維產生的焦慮而不得不採取的行動,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常見的有反覆計數、反覆檢查、洗手或整理。

一些病程遷延的患者由於經常重複某些動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種儀式,比如洗手時一定要從指尖開始洗,連續不斷洗到手腕,如果順序反了或是中間被打斷了就要重新開始洗。

這些儀式化行為會給患者神奇的安定效果,卻無法驅除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可怕念頭。

強迫症患者特別渴望情緒的平靜和安寧,而他們常常會感到被控制的憤怒以及受懲罰的恐懼

他們會時不時對別人憤怒,認為“別人在強加控制,我必須抵抗”;他們也時不時對自己恐懼,“我的衝動很危險,必須要受到控制”。

但是強迫症患者壓抑和隱藏了這些情緒。他們的言語是用來隱藏感覺,而不是表達感覺。他們很容易出現憤怒的情緒,因為他們沒有獲得自己希望的。

而對自己想法的羞恥感也會不時出現。強迫症個案的情緒狀態,就像追著自己尾巴咬的小狗,在循環往復中不停糾結。

感覺自己得了強迫症,怎麼辦?強迫症怎麼改善?

由於強迫症患者有非常強烈的焦慮情緒和儀式行為,可以採用藥物治療和心理諮詢相結合

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催眠專家李建學老師指出,心理諮詢中,可以通過

認知療法,解除患者對自己強迫症狀的緊張、恐懼、焦慮心理,學會並接受對自己的症狀要採取不理、不怕、不對抗的態度,一切順其自然,不要企圖立刻消除症狀,放下追求完美、對自己期待過高的心理。

也可以採用行為療法、催眠療法,森田療法,幫助患者改善行為習慣和情緒障礙,最終解決這些強迫行為給患者帶來的困擾。

同時,心理諮詢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自尊,完善其信念系統,幫助其在情感和理智上保存更好的平衡。

李建學老師也提醒,在青少年心理諮詢個案中,不要輕易給來訪者貼標籤,直接指出TA罹患什麼病,這對改善症狀並沒有什麼幫助,由於心理暗示的作用,反而可能會加重有些來訪者的焦慮。

心理諮詢師要做的是理解來訪者症狀給TA帶來的痛苦,理解TA想盡快的消除掉這些症狀的急迫心情,與TA一起去面對TA的症狀,有力量遠離這些症狀帶給我們的焦慮和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