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文華殿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初四王遭遇了尊崇與詆譭兩個極端,這是美術史上的一樁公案。”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員田藝珉這樣總結四王,她多年來深入研究清初四王,也是此次故宮博物院四王書畫特展的策展人。

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史稱“四王”。一百年的山水畫傳承,對宋元筆墨的嚴謹崇尚,這讓他們在清初被尊為中國山水畫的正宗,還受到皇權統治者的讚賞與提倡。

但是隨著20世紀改良中國畫觀念的革命爆發,四王很長一段時間遭到貶斥與抨擊。因為他們倡導“摹古”,被認為除了臨摹古人之外無任何創新,死氣沉沉,被形容為又臭又長的裹腳布。直到20世紀50年代海外介入“四王”研究,才改變了中國學界對於他們的態度。近30年來,四王的歷史價值才又回到中國學界與書畫界的視野中。但是直至今天,推崇四僧而貶低四王者,依然不在少數。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現場

明末清初的畫壇,崇尚野逸隱居山林的四僧與位居正統的四王分庭抗禮,所謂亂世山水,盛世花鳥,這一時期的山水畫發展影響後世至今。去年,故宮博物院舉辦了四僧書畫特展,這一次則是“四王”。

2018年9月10日,“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在故宮文華殿書畫館開幕。展出文物113件套,分為“‘師古’為宗”、“融古出新”以及“霑溉後學”三個單元。此次特展將持續至2018年10月30日。展覽不單獨售票,觀眾持故宮博物院門票入院後可免費參觀。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博物院收藏“四王”的存世作品800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04件套,二級文物600餘件套,不僅為全國文物單位之首,更為海內外所藏之最。

據田藝珉介紹,在展覽策劃時考慮到,或許大眾對於“四王”尤其是其中王翬、王鑑的瞭解,並不像四僧中的八大、石濤等畫家熟知,所以此次展覽在展品的遴選上特別講究,優選了四位畫家的經典代表作,如王時敏《秋山白雲圖》軸和王翬《晚梧秋影圖》軸等;同時也選擇了能夠體現“四王”畫學思想的作品,如王鑑的《四家靈氣圖》、王原祁的《神完氣足圖》等,使觀眾易於理解“四王”的繪畫風格及理論,同時也為繪畫實踐者提供了優秀的臨摹範例。

所以,整個展覽是以仿巨然山水畫作為開端。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元人款《仿巨然山水圖》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元人款《仿巨然山水圖》局部

2016年,拍場上出現了一幅張大千的《仿巨然晴峰圖》,最終成交價高達1.035億。而故宮博物院藏了一張元人落款的《仿巨然晴峰圖》,能夠呈現出巨然山水畫的面貌,四王認為五代的董源和北宋的巨然當仁不讓的是山水畫的正宗。他們四人中,是以王鑑和王翬摹巨然的成就最為突出。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鑑《仿巨然山水圖軸》

絹本淡設色 1673年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所以展覽分別展出的是王鑑和王翬的仿巨然山水圖,其中包括一張王鑑65歲時仿巨然的山水,尺幅較大,與元人款的《巨然晴峰圖》相較來看,同樣是佈景幽深,筆墨渾厚,山的氣勢也很雄偉,是王鑑研學董巨的傳統典型風貌。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翬《仿巨然煙浮遠岫圖軸》

紙本墨筆 1687年

此圖是王翬晚年仿宋巨然《煙浮遠岫圖》的代表作之一,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王翬仿巨然還有一張同名畫扇,據那張題款得知,王翬首次見到巨然的《煙浮遠岫圖》時他42歲,當時臨摹了一幅畫扇,而這一幅是他56歲時臨摹,顯示出起功力的深厚,此幅以縱向構圖,山頭是以小塊狀的石頭來描繪,給雄偉的山勢增添了靈巧感。山石以大披麻皴完成皴擦,線條明淨,營造了畫面雲煙飄渺的意境。

談四王,還有值得一提的一點是他們之間的家學淵源。

四王之間有著家族的莫大關聯,王時敏是王原祁的爺爺,王原祁是王時敏第二子的長子,也是他的長孫,王時敏親自教王原祁學畫;王鑑是王時敏的侄子,而他倆又是王翬的老師。所以這樣的傳承脈絡之下,使得他們在山水佈局、筆墨等方面呈現出趨同和類型化。

“從王時敏到王原祁,130年的家學和山水一直延續下來,這也是我們中華文明五千年延續的最極致的體現。”田藝珉介紹,這也是此次展覽所要呈現的一條線索。“四王”在畫風和理論上直接或者間接地受到的是明董其昌的影響,所以他們遵從“南北宗論”,傾心師古,精研筆墨,追求文人畫意趣。

董源、巨然、元四家,均是四王特別推崇的山水畫家,展覽中的精品畫作皆是四王摹古人之作。或許是因為他們四人均出生在江浙一帶,“他們睜眼人世,可以看見的,就是董源、巨然紙上的那一種江南山水,江南山水有幸,滋養了他們四人。”作家吳克敬認為,四王亦然承認元四家對他們的影響,而在地理意義上,元四家也都是江浙人,山還是一樣的山,水還是一樣的水,所以四王的山水呈現,依然是元四家的山水。其中,他們最推崇的就是黃公望。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翬《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

紙本墨筆 1720年 圖為展覽現場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對比展出的是噴繪的黃公望版《富春山居圖》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翬臨摹的《富春山居圖》同一局部

而來自江蘇常熟的黃公望,生前比其他三家要含酸苦難得多,甚至遭受了牢獄之災,後來在遊歷中將山川收攬於心,運墨於筆。“黃公望後來移居富春江,每日身負一件特製的皮囊,內置他隨時可用的筆墨與紙硯,每遇山中勝景,即展紙用筆,如實地描繪出來。”吳克敬說,這就是黃公望堅守富春江繪製出的《富春山居圖》。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翬在摹本中恢復了被燒掉的局部

回想,關於黃公望最為可惜的就是《富春山居圖》後來被燒成兩段《剩山圖》和《無用師卷》,而這次展覽中,觀者則通過王翬臨摹的《富春山居圖》看到被燒前的富春山居。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右側是黃公望原來的題跋,

王翬也臨摹下來。左側是王翬自題感受

據田藝珉介紹,王翬一生臨摹過六次富春山居,留存下來的有3件,71歲臨摹的收藏在故宮,53歲臨摹的收藏在遼博一件,41歲臨摹的在美國。這次展出了故宮和遼博的兩件。其中71歲故宮版的摹本被認為是最為成熟的版本,既有黃公望的景物佈局和筆墨韻味,又能見到王翬的自家筆法風格。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原祁《富春山居圖》軸 紙本墨筆 98.8x60.1cm

展覽還展出了一張特殊的《富春山居圖》,說它特殊,是因為從手卷改成了立軸的畫法。此圖是康熙時期,王原祁52歲時仿的《富春山居圖》的筆法,但是他從手卷改成了立軸,在經營位置、山脈開合、筆墨運用等方面都顯示了深厚功力。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原祁《富春山居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主任曾君認為:“王原祁對黃公望的畫風瞭如指掌,在不斷地臨摹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他在這幅仿作中皴擦點染運用自如,在筆墨運用方面,先筆後墨,由淡而濃,多次增加暈染,最後以焦墨破醒,給人以厚重的感覺。山體、景物比黃公望所畫更厚重、更嚴謹、更細密。”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吳鎮《溪山高隱圖》絹本墨筆 160x73.4cm 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黃公望,元四家的另外三家也是四王臨摹的對象,例如他們對於吳鎮的臨摹就在於墨法,他們認為元四家吳鎮的墨色成就最高,所以多學吳鎮的墨法。但他生前也經常說,你們學我的畫,墨色重的地方不容易學習,墨重了就像是墨珠,太濃吳鎮畫山水喜用溼墨,尤其在山水畫中多用溼墨,或許與借山水畫表達的境界有極大的關係。細觀吳鎮每一幅山水畫,都給人以水墨淋漓的感覺。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鑑《溪亭山色圖》軸

紙本墨筆 縱87.4cm 橫45.7cm

這是王鑑仿吳鎮的一件作品,是他的晚年之作。畫面構圖疏密有致,遠近景互襯互映。從筆墨上不難看出因系仿吳鎮畫法,故筆法稍粗而不尖,將吳鎮的筆法特點傳摹得惟妙惟肖。 這幅畫能看出來王翬和吳鎮是一脈相承的,還有他的好朋友惲南田的題跋。王翬和惲南田是特別好的朋友,後來惲南田早年去世,他的家庭和孩子都由王翬來照料。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元倪瓚 《幽澗寒松圖軸》

紙本水墨 縱59.7cm 橫50.4cm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元倪瓚 《幽澗寒松圖軸》局部

在元四家中倪瓚喜歡用幹墨,吳鎮則喜歡用溼墨。倪瓚本身就是一個有潔癖的人,傳說他們家的梧桐樹要每天拿水刷一遍。在畫面的表達上,也是要求乾淨和利索。用幹墨草草點染,創造一種荒蕪、澹泊之境。

此幅是倪瓚為友人周遜學所作,並題五言詩:“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畫面是平遠畫溪澗幽谷,山石依次漸遠,二株松樹挺立於杳無人跡的澗底寒泉,似乎暗寓著仕途的險惡和歸隱的自得。畫幅上方和其大多數作品一樣,留出大片空白,讓觀者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天。

倪瓚此幅,筆墨無多但意境深幽,此幅作品簡淡超逸,雖未署年款,但從書法由豎長變為扁方以及名款和畫風來看,當是晚年之作。這件作品王時敏至少臨摹過兩三回。以下則是四王臨摹倪雲林。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原祁 《仿倪瓚山水圖軸》

紙本水墨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鑑《仿倪瓚溪亭山色圖》

紙本墨筆 1670年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鑑《仿倪瓚溪亭山色圖》局部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鑑《仿倪瓚溪亭山色圖》局部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時敏 仿古山水圖冊 仿倪瓚

王時敏摹倪瓚這幅時,36歲,陳繼儒(畫上落款眉公)給他在畫中題跋說沈周學倪瓚有點兒老氣,文徵明學倪瓚又有點兒顯嫩,但是王時敏就不老不嫩。田藝珉認為陳繼儒之所以這麼說或許是因為沈周的臂腕下筆很硬道,摹倪雲林的可能會用力過猛。而王時敏卻是可以能畫到這種狀態。

王時敏算得上是清初畫壇的領袖,不僅畫畫的好,做官、為人都很正直。

他生在宰相家,爺爺是明代首輔大臣。家裡有三千畝良田,自己又愛讀書,所以年紀輕輕就名揚明末時期的政壇,名聲顯赫。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時敏 取法黃公望,

筆墨秀雅蒼潤,法度嚴謹。

爺爺從宰相位子上退休之後才得這麼一個孫子,車馬田產對於王時敏來說並不稀奇,據說,王時敏“好古樂畫”,為了孫子的興趣爺爺也都是竭盡全力:“每每遇到傳世而來的書畫真跡,只要他喜歡,王錫爵眼睛眨都不眨,笑嘻嘻地捋著鬍子,只問孫兒王時敏兩句話,喜歡嗎?有需要?王時敏可能點頭,也可能是撲閃下眼皮就夠了。爺爺便心領神會,一手銀兩,一手書畫,重金買回來,任由王時敏觀摩學習了。”

比如有據可查的李成的《山陰泛雪圖》就是王錫爵花了“金二十鎰”買下來的,這可不是個小數目,一般一鎰合20兩。就王時敏的名作收藏來看,少說也有數十幅,但是後來皆散盡。“那許多古蹟絹本如果還完好無缺地存在著,不知要建怎樣的一座博物館,才能很好地收藏與展示。”吳克敬感慨。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時敏展覽現場

王時敏比董其昌小37歲,但兩人卻是趣味相投的忘年交,他的繪畫和理論也是繼承了董其昌南北宗論而來。他是董其昌的入室弟子,後來研習黃公望,形成了自己蒼秀清潤的藝術特色。

但是話又說回來,王時敏崇尚董其昌,也學習董其昌,但依然有自己的立場,兼取多家,此次展覽中展出的他給女婿畫的一組冊頁中也教育女婿應該多多臨摹眾多大家的作品。在董其昌之上,還有黃公望讓他痴迷不已。據徐邦達先生的著錄中,王時敏仿黃公望的作品至少有24件,他還為王鑑、王翬等畫家題跋仿黃公望的作品。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時敏筆墨局部

在山石佈局、筆墨意趣等方面,王時敏受到了黃公望的重要影響,尤其是40歲之前,他臨摹黃公望被稱作是“貌合”,而他到中年以後開始做減法,簡化黃公望的千山萬水和層巒疊嶂,降低黃公望的山石峭壁。“相對於黃公望,他的畫中整體山勢已經趨向圓渾虛和,構築圓渾的山體形狀,吻合清初平正虛和的整體審美格調。”田藝珉這樣總結。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時敏《秋山白雲圖》軸

此次展覽展出了王時敏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精彩之作《秋山白雲圖》,這被稱作是王時敏的標準代表作,將他一生所學的筆墨、佈局、淺降等匯聚於此圖,作於畫家隱居的西田別墅,是其多年研求黃氏眾多作品之後脫化而成,為其標準的代表作。

這是他正值58歲壯年時期所作,正好這個時期他在山林裡建了一百多畝地的溪田,十年之後又拿出這張畫題跋,這件作品不僅可以看到他淺絳的設色的方式,還可以看到他學黃公望的秋後佈局,甚至還可以看到他書法上的變化。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時敏《虞山惜別圖》軸

紙本墨筆 縱134cm,橫60cm。

這是1668年王時敏77歲時為送別福建菸草商戴瑞陽所作。畫面取常熟城郊虞山之景,用筆蒼勁老辣,頗具元代黃公望筆意,山石作披麻皴,苔點細密, 皴染細膩,一派山清水秀的江南景色。

想必,王時敏的才能不僅僅在山水畫。當滿族鐵騎踏入中原,這位明代的宰相之孫又受到了清朝皇帝的青睞,還尊他為畫壇楷和榜樣,直至他的孫子王原祁,都是乾隆皇帝的臨習畫家。《清史稿》對他的記敘也詳盡之至,可見王時敏這為清朝被推崇的畫家的確有過人之處。

附王時敏簡歷:(1592-1680年),江蘇太倉人,家世顯赫,是宰相之孫、太史公之子。祖父王錫爵(1534—1610年),權重朝野,父親王衡(1561—1609年)官至翰林編修。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春,王時敏受祖蔭出仕,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後隱居,以書畫自娛,被清朝尊為“畫苑領袖”。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原祁 注重皴染,筆墨渾厚,經營章法佈局。

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最好的表達了王原祁的畫壇地位。

很好的繼承了爺爺的衣缽,又後來居上,這就是王原祁,出生在這個名望貴族世家裡,王原祁就如《紅樓夢》裡的賈寶玉一樣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王原祁小時候,爺爺王時敏給了他許多讚美和鼓勵,王原祁也很享受爺爺的褒獎。即使出生在明朝,王原祁後來在清朝考了進士,官至戶部左侍郎,他的難得在於,為官不廢丹青,無論仕途還是繪畫,都是順風順水。

王原祁還善於總結理論,完成了山水畫的理論基礎。他將爺爺王時敏創立的“婁東派”發揚光大,無論是否藉助統治者的勢力,但始終佔據著清初畫壇的主流地位。

“王原祁每有作為,在用材上都特別挑剔,他不能因為一點點疏忽而玷汙了他的派名。”吳克敬解讀說,記載中王原祁作畫的一絲不苟與講究到什麼程度,每畫畫,必用宣德紙,用重豪筆,頂煙墨,這三種材料缺一不可,要不他就認為不能抒發自己的意趣。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圖卷》

紙本設色 1740年 王原祁63歲所作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原祁《仿黃公望山水圖卷》局部

關於王原祁的繪畫特點,田藝珉認為他對黃公望的臨摹與學習,如祖父王時敏一樣,也是貫穿一生的,同樣在早中晚期各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因為有祖父的多年經驗,王原祁對黃公望的解讀是建立在祖父的基礎上的,初入畫壇耳濡目染的就是王時敏簡化之後的黃公望山水佈局,所以王原祁40歲所摹的黃公望就如祖父67歲所臨摹的。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原祁《竹溪松巖圖卷》

紙本設色 1740年 王原祁63歲所作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原祁《竹溪松巖圖卷》

王時敏對王原祁耳提面命,身體力行的告誡他作畫要另闢蹊徑,別開生面。所以“王原祁是在祖父的基礎上對黃公望的繪畫進一步簡化,化整為零,並打破了山巒疊嶂的節奏,以左右或者上下的構圖方式。”田藝珉介紹,但是他並不是簡單隨意的組合構成,而是緊扣黃公望的山水畫特徵,並不斷強化。

在四王中,王原祁的傳世畫作最豐富,如今學界對於四王的研究中,王原祁也是研究最廣泛也最深入的一位。他還主持了鉅作《萬壽盛典》。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原祁《神完氣足圖》軸

此件是王原祁為弟子金永熙(字明吉)所作。圖中不僅在丘壑佈局、筆墨神韻上力追董巨以來諸大家之精髓,更達到了神完氣足的藝術境界,是王氏著名的代表作。

附王原祁簡介:王原祁(1642—1715年),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自稱西廬後人。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年六十歲改授翰林,充任《佩文齋書畫譜》纂修官,主持《萬壽盛典》,累官至戶部左侍郎,人稱王司農。有《大陸澤圖說》、《雨窗漫筆》、《麓臺題畫稿》、《王司農題畫錄》、《罨畫樓集》等,為婁東畫派領袖。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鑑 深研“元四家”

並上溯至五代董源、巨然,水墨、設色俱精。

王鑑這樣一位勤奮好學的畫家,雖然出身並不及王時敏和王原祁顯赫,但也是來自文學世家和官宦門第,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養和藝術薰陶。雖然是王時敏家族中的侄子輩,但王鑑卻是四王中最不受統治者青睞的一位,也曾進入仕途,卻在40歲結束了官宦生涯。他一直稱自己是一介布衣,傾心於繪畫。

王鑑和王時敏一樣,早年曾經得到過董其昌的親自傳授,他一生的畫業就是沿著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發展,繼續揣摩董源、巨然、吳鎮、黃公望等諸多前輩大家的筆意,仿古吸收並轉化古人的筆墨結構,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山水畫語言。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鑑 四家靈氣圖軸

相對於王時敏、王原祁的“婁東派”,王鑑和王翬則是“虞山派”。在山水畫上,王鑑、王翬與王時敏祖孫二人的不同還在於,他們在效仿黃公望、元四家的基礎上,突出了巨然的模仿,從而與王時敏祖孫有著迥異的風格。但是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極其重視在目睹古人真跡的基礎上,堅持不厭其煩的仿、擬、摹、臨,從而最終成就自己。

田藝珉介紹,王鑑主要的師學對象就是巨然。巨然是成就王鑑繪畫藝術的主要因素,同時這樣的臨習習慣也影響了王翬。王鑑擁有超強的臨摹功底和追憶思考,他總是在臨摹題跋中詳細記敘自己的心得和體會,這也是四王畫容易讀懂的重要原因。“把題跋看完了,也就懂了這幅畫。”田藝珉說。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鑑《仿王蒙山水圖軸》

紙本設色 1656年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鑑《仿王蒙長松仙館圖軸》

紙本設色 1667年

王鑑的成功還歸功於他的勤奮,他臨摹前人,從荊浩、董巨、再到范寬、趙伯駒、沈周、董其昌等數十位畫家,只要他看得到的真跡,都會嚴謹地臨摹個遍,文章開頭時所談及,王翬一生臨摹了6次《富春山居圖》,而王鑑更是勤奮,將黃公望的所有名作都亦步亦趨模仿到家,對於元四家的其他三位也是不折不扣的臨摹。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鑑仿王蒙作品局部,雖是仿前人,

但是筆墨已經與前人大不相同

田藝珉認為,王鑑對於古人臨摹之後,個人風格的形成也與王時敏王原祁不同,區別於王時敏二人對黃公望山水佈局的截取與結構,王鑑運用的是“合作重組”的方法,例如他在仿吳鎮的山水中,意將仿巨然的山體改變放置其中,仿吳鎮的山水又加入了北宗的形態。這樣的畫法也影響了王翬。

在四王中,王鑑是史料最少的一位,甚至他的生年學界依然無法確認,相對於其他三位,王鑑的研究也略顯不足。

附王鑑介紹,王鑑(1609-1677年,舊作1598-1677年),因官廉州知府,世稱王廉州,江蘇太倉人,為明末大文學家王世貞曾孫。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翬 兼取南北宗畫法,集古而大成。


相比其他三家,田藝珉認為王翬是在四王中真正集南北大成的典型代表。

四王在清初都特別受歡迎,所以跟他們求筆的人特別多,尤其是王翬。田藝珉認為,王翬比較精華的作品都集中在四十到五十歲之間,到了六十歲之後,因應酬太多徒弟太多,應酬作品也多。例如王時敏就請王翬為他家裡的所有古蹟都臨摹了摹本,王翬不僅仿的像,他還有自己的一套。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翬《仿董巨松嶽圖》

紙本設色 1694年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翬《巖棲高士圖》 紙本墨筆 1672年

王翬的祖輩多以花鳥為主,從父親開始則擅山水。偶然間與王鑑的相識,成為王翬一生的轉折,所以王翬也受王鑑的影響,效法巨然,同樣善於臨摹。

上面談及王鑑在臨摹古人之後是“合作重組”得到自己的方法,而這一法門被王翬充分發揮,例如在他仿王蒙的山水佈局中,直接的方法就是王暈將巨然的古風峭拔的山 形修飾了王蒙奇山俊逸的山水形態,並將巨然的煙嵐疊嶂增加至仿王蒙的作品之中,呈現出合作重組的特質。王翬與其他三家的不同還在於,他善於以粉本臨摹,與原作幾乎毫髮不差。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的餘輝甚至推測《富春山居圖》的“子明本”(重要摹本)或許也是王翬所作。

王翬的山水畫少見純粹的筆墨,幾乎所有的畫都帶著顏色,但不會太豔麗,多是輕輕施一點淺降,山石之間恰到好處。但是在美術史研究者中,不少人對於王翬的畫評價並不高。

王翬(1632-1717),江蘇常熟人。後入王鑑、王時敏門下,從此悉心觀摹歷代名跡,在承襲傳統的基礎上,又注重外師造化,逐漸形成了華滋清逸的畫風,當時的名公巨卿、文人學士爭相交之。六十歲時以布衣徵召入京,主持繪製《康熙南巡圖》卷,被賜“山水清暉”四字,聲譽益著。從學者甚眾,畫史稱“虞山派”。有《清暉贈言》等傳世。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王翬《晚梧秋影圖》軸

此圖以墨筆繪池上高梧疏柳,坡頭二人對語。其右有惲壽平書七絕一首並長題,通過惲氏的長題可知,王翬與惲壽平當時在友人徐乾學家留宿。王翬通過觀察庭院中月光下的梧桐樹影,觸景生情地聯想到了董北苑(源)、巨然、房山(高克恭)、海嶽(米芾)的水墨點染技法,說明王翬既有著深厚的“以古人為師”之基礎,又具備敏銳的“以天地為師”之觀察力,是位善於從生活中體會古人畫理、畫論、畫技精妙之所在的畫家。

後記:展覽發佈會當日,故宮出版社與湖南美術出版社聯合推出的《故宮藏四王繪畫全集》在文華殿首發。該全集共十卷,收錄了包含此次展覽全部作品在內的近700件(套)文物藏品,全面展示了故宮藏四王繪畫的整體風貌和藝術成就。這也是首次出版故宮藏“四王”繪畫作品最多的作品集。全集的出版為公眾和學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必將推動“四王”學術研究的進步,也為書畫愛好者提供了新的讀本。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展覽與發佈會現場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現場的《高山流水》古琴表演

最引人矚目的是,全集中有277件(套)文物精品為首次面世發表,比如珍貴的故宮藏《玄燁南巡圖》五段首次彙集在一起高清出版。全集內容按作品創作年代排序,不僅可以得窺“四王”師古、仿古之途徑,還能得知“四王”繪畫風格之演變、形成的全過程,是瞭解“四王”藝術風貌的集大成之作。在編輯製作上,該全集秉承故宮出版社圖書出版一貫的精品高標準——主編權威,學術含量高,設計匠心,印裝精美,重點作品均配有高清局部大圖,是視覺系藝術圖書的典範。全集發行量1200套,不僅是珍貴的鑑賞圖書,更值得收藏。


故宮特展半數一級文物 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四王公案


▲展覽現場搭建的亭臺

為配合此次特展,故宮出版社還推出了《跟著“四王”遊山水》的藝術普及類讀本,向讀者講述“四王”每個人的傳奇繪畫生涯,勾勒出他們的藝術面貌。本書行文流暢,通俗易懂,以平實的語言詮釋作為山水畫正宗的“四王”的繪畫藝術,同時配以高質量清晰圖片,方便讀者理解與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