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在孩子們身上的「山」更大更重了

壓在孩子們身上的“山”更大更重了

△厭學(東方IC/圖)

北京12355頭條號9月21日原創報道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成年人的世界裡,普遍認為現在的孩子比自己小時候幸福了許多。品類繁多的各種好吃的、好玩的,一應俱全。父母們更是傾其所有,一切為了孩子,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出人頭地。然而,令眾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卻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況?

提起"厭學",顧名思義,就是討厭、厭煩學習。緣何孩子們在物質條件如此豐富,資源如此充盈的條件下卻做不好這大人唯一要求的一件事呢?

人生來都是上進的。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他們就在不斷探究這個世界;學走路、學說話、學習自己吃飯……諸如這些基本技能,無一不是孩子們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學會的,只是,為何這樣一個希望上進的孩子最後卻不願意上學求知了呢?究其原因,從以下兩個方面,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壓在孩子們身上的“山”更大更重了

△厭學(東方IC/圖)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家庭

大多數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好好學習,不惜一切"代價"——買學區房,報課外班,家長們盡其所能為了孩子。正是因為父母一心為孩子,所以父母全部的希望都在那個上學的孩子身上。"你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好就行,其它都不用你管!"這是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的話。可憐孩子小小身軀,要揹負父母甚至祖父母的期望。學習好還則罷了,一旦退步,父母要麼哭訴自己的付出,求得孩子同情;要麼斥責孩子以求其迎頭趕上。孩子揹負著還不起的"情債"。

有些父母喜歡拿自家孩子和"隔壁的小明"作比較——小明永遠好,任憑孩子怎麼努力,也追不上更別說超過小明瞭。孩子好不容易考試滿分,結果小明體育好;孩子學習樣樣好,小明開朗、活潑;該死的那個"小明",是孩子無法企及的噩夢。

還有的父母用巴普洛夫練小狗的方法練孩子——考高分,吃大餐、去旅遊、買零食。以此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生生把一個想要學好、對自己滿懷信心的孩子,改造成為了身外之物去學習的機器。可嘆孩子那顆旺盛的上進心,被摧殘的,支離破碎。

還有一些家庭,大人之間關係不好,孩子即便身在學校,也沒法全身心投入在課堂之上。他們揪心的是,父母是否又吵架了,放學回到家是否爸爸/媽媽離家不要TA了。

"北京12355"注意到,有研究就發現,當父母吵架時,孩子生理反應比父母數落自己的不是更大。所以,對於一個"父母不和"的孩子,TA是沒法安心在學習上的,TA將更多的關注留在家裡,留在父母身邊,只能出現看似"厭學"的表象了。

壓在孩子們身上的“山”更大更重了

△厭學(東方IC/圖)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社會

當今社會對大人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多,"全職媽媽"經常不甘心在家圍著孩子轉,因為社會的不接納和不認可。很多媽媽在孩子上學後重返職場,於是孩子只能託管或者寄宿。孩子由上學前,媽媽24小時陪伴,瞬間變成早晨匆匆打個照面,晚上媽媽黑著臉把作業看管,這樣的心理落差,如何讓孩子喜歡將自己和媽媽分開的學校?

孩子對自己有期望,老師對學生有期望,就是同學之間,也會因為學習好受歡迎、學習不好被冷落。有個孩子,因為生病錯過一次重要的考試,造成他不能參加下一輪的選拔,從此不去上學。他覺得沒面子,覺得自己很失敗。

孩子從小被裹挾在一個"趕超"的環境中——幼兒園學小學課程,一年級學二年級課程,整個社會都在拔高。據說,臺灣地區以及新加坡等一些地方的孩子也是如此。大家卻忘記了孩子的心智發展規律,一味拔苗助長,小苗沒長大就枯萎了。除了"厭學",孩子似乎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現在的孩子,看似更輕鬆更自由、更多選擇了,其實,壓在他們身上的"山"更大也更重了,孩子們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在被一點點擠壓。如何讓孩子能夠更好、更自主地去學習,是時候需要大人們做出舉措來改善這一狀況了。(撰文/曉曦)

(作者系北京12355青少年心理與法律服務熱線心理諮詢師)

*編者注:

“傾聽青少年心聲、維護青少年權益、陪伴青少年成長”

歡迎撥打北京12355青少年心理與法律服務熱線:010-12355轉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