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脊柱外科團隊發出早發性脊柱側凸領域的國際強音

本報訊 2018年7月,第25屆國際先進脊柱技術會議(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Advanced Spine Techniques,IMAST)在美國洛杉磯舉辦。IMAST年會是目前全球最頂級的脊柱外科會議之一,由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學術團體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主辦。北京協和醫院骨科脊柱外科團隊應邀參會並作了多場精彩報告,發出了早發性脊柱側凸領域的國際強音。

早發性脊柱側凸是指10歲之前發生的脊柱側凸,其治療一直是脊柱矯形醫生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其中,先天性脊柱側凸是最常見的畸形,尤其是半椎體導致的脊柱畸形一直是先天性脊柱畸形領域中最為複雜也最具挑戰的領域。北京協和醫院脊柱外科團隊在仉建國教授帶領下,在先天性脊柱側凸尤其是早發性先天性脊柱側凸的診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堅持以早期干預處理、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好的矯形效果為治療理念,獲得國內外脊柱矯形外科領域的認可,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IMAST年會上,骨科王升儒醫生代表仉建國教授團隊和田野教授團隊彙報了頸胸段先天性脊柱畸形的診治研究結果。頸胸段(C7/T1)先天性脊柱畸形的診治一直是脊柱矯形外科的難點。該研究為目前針對頸胸段先天性脊柱畸形診治的最大宗病例研究,填補了頸胸段先天性脊柱畸形相關研究的空白,對推動此類患者的診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莊乾宇副教授代表仉建國教授團隊報道了關於後路一期腰骶段半椎體切除矯形、短節段固定融合的重要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的前後路聯合腰骶段半椎體切除技術相比,後路一期技術局部畸形及軀幹偏移的矯形效果更理想,手術時間更短,出血量更少,生活質量改善更為明顯。此項研究的亮點還在於全部採用了短節段固定融合,其中半數以上的患者採用了單節段固定融合,最大程度保持了患者術後的腰椎活動度。

陳崇醫生代表沈建雄教授團隊彙報了改良新型生長棒的研究工作。研究以幼年期小豬為模型,觀察新型生長棒系統在局麻下體內有效撐開、保留脊柱生長的能力,評估其對於椎間盤退變及椎體生長潛能的影響,探討新型生長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結果顯示新型生長棒在平均手術時間、切口長度方面明顯低於傳統生長棒,保留了脊柱的活動能力,並且關節突、椎間盤未發現退變跡象,為早發性脊柱側凸生長棒的應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前任主席David Polly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脊柱矯形專家,在脊柱畸形的診治方面有極高造詣。他對協和先天性頸胸段畸形和腰骶部畸形的研究工作大為讚揚,並在會後與仉建國教授通過遠程方式,就自己的一例複雜先天性頸胸畸形的病例交換了處理意見。這樣頂尖水平的學術交流,正是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一直大力倡導和期待的,也必將會使中美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患者共同受益。

北京協和醫院脊柱外科團隊在國際會議上充分展示了協和脊柱外科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高超的技術水平,將協和聲音傳播到全世界,為協和骨科贏得了良好口碑。

協和脊柱外科團隊發出早發性脊柱側凸領域的國際強音

協和脊柱外科團隊代表莊乾宇副教授(左)、陳崇醫生(右)與SRS學會主席Todd Albert教授(中

骨科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