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可與日月爭輝的一代明臣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相信很多人都對這首《石灰吟》有或多或少的瞭解。特別是後兩句,更是成為了無數高風亮節仁人志士的處事信條,為人們廣為傳誦。

于謙——可與日月爭輝的一代明臣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今天呢,登科說就來和大家聊聊這首詩的作者,一代明臣,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謙。


于謙,出生在一個家境相對不錯的家庭中,早在他的高祖時起,於氏家族就開始步入了仕途。

所以于謙的生活條件還是比較優越的,與不學無術的高幹子弟不同的是,于謙小時候便胸懷大志,立志要有所作為。在他夜夜秉燭的書桌旁,他懸著一幅人物肖像畫,這是他一生追求成為的榜樣般的人物——文天祥。他對文天祥的讚語是十六個字“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存。”後來他的表現也證明,這十六個字,也真正成為了他努力去追求的那個信條。

永樂十九年,二十三歲的于謙考中辛丑科進士,正式步入宦海。

他為官三十六年,一身正氣,一生清廉。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于謙——可與日月爭輝的一代明臣

一身正氣

他深曉大義,敢為人先,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挽大廈於將傾,扶危樓於即倒。在他的組織籌備下,大明贏得了北京和保衛戰這場關乎存亡的戰役的勝利。

于謙——可與日月爭輝的一代明臣

于謙,便是大明的那一抹曙光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書

于謙領導下開始的一場首都保衛戰。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六日,明軍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明英宗也被俘,土木之變使明王朝遇到嚴重的危機。危急之時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力排遷都眾意,力主抗爭到底,加強戰備。

于謙——可與日月爭輝的一代明臣

北京保衛戰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瓦剌首領

也先挾明英宗要挾明廷之計不逞,遂於十月率大軍進犯北京。于謙、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戰於德勝門外,瓦剌軍大敗。隨後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也被明軍擊退。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死傷無數,不得推進。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解嚴。于謙和主戰派官員領導和組織的京師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使明王朝轉危為安。

經歷奪門之變後不久,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復辟功臣,捏造了于謙“意欲迎立外藩”的“謀逆罪”,將於謙逮捕入獄。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謙被押往刑場,北京百姓聞之,夾道痛哭,行刑之時,巧逢陰雲蔽天,可謂天怒人怨。

于謙——可與日月爭輝的一代明臣

天怒,人怒

一代明臣,就此隕落。

抄查于謙私宅時,什麼值錢的東西和謀逆的罪證也沒有查出來,于謙的住室僅遮風雨,四壁蕭然,除了書籍之外,家無餘資。錦衣衛的士兵見之,不禁潸然淚下。成化二年(1466年)明憲宗為于謙平反昭雪,將他的故宅改為“忠節祠”,1984年北京市政府公佈“忠節祠”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于謙——可與日月爭輝的一代明臣

于謙公墓

于謙——可與日月爭輝的一代明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