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質疑,他立下「軍令狀」,最終打破外國壟斷,填補國內空白

作為老師,他兢兢業業,教書育人;作為科研人員,他孜孜不倦,攻堅克難。教學科研道路上的每一步,他都走得艱辛而快樂。他就是西安科技大學的校友——寇子明。

面對質疑,他立下“軍令狀”,最終打破外國壟斷,填補國內空白


寇子明,1964年出生, 1984年畢業於西安礦業學院(現西安科技大學),主要從事機電液一體化、現代設計方法學、廣義優化設計專業方面的研究,太原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礦山機電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

教學:傳道授業解惑

寇子明教授出生於陝北吳堡縣,大山深處的生活給了他堅強的毅力、勤奮的精神,再加上“讀書有用”的堅定信念和摸索出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他以驕人的成績走出大山,走進西安科技大學。1984年大學畢業時,憑藉著在校期間的優異表現,寇子明如願以償,來到太原理工大學(原山西礦業學院)開始教師生涯。1992年他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錄取為博士生,繼續在煤機領域深造學習。三年泛舟學海,寇子明以優異的成績取得工學博士學位,並在1996年晉升為太原理工大學教授。

在寇子明眼中,教師奉獻的是綠葉的事業,他結合自己的成功經驗,教育本科生一定要認清自己、合理定位、循序漸進、踏實前行,用能夠體現成長的進步來檢驗自己、讓自己可持續發展,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寇子明特別注重培養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動手能力和實戰能力,探索實踐“學習—研究—應用”的人才培養模式,並按照“問題提出—機理分析—製作與試驗—調試與應用—總結與提高”的環節進行推廣,使培養出的研究生不僅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具有極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受到眾多用人單位的好評。

科研:甘為人梯,提攜後輩

寇子明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先後承擔了大批國家級科研項目,成功解決了煤礦機械運行幾項關鍵技術,為企業創造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

面對質疑,他立下“軍令狀”,最終打破外國壟斷,填補國內空白

此外,寇子明的創新團隊把學校、設計院、研究院、企業等方方面面的優秀人才匯聚起來,形成了一支召之即來、戰之能勝的隊伍,團隊中現場生產、工藝設計、技術研究,各個環節的人員都有。方案直接面向工程來設計,設計之初就廣泛徵求虛擬團隊中教授專家、廠家工程師、一線工人等不同層面人員的意見,綜合考慮環境因素、人機接口、系統間的關鍵接口,因此在設計完成後就能很快實現其研究、設計、製造、檢測、安全調試。

寇子明的團隊可以同時進行很多項目,分小組去完成,而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團隊把好方向,整體把握小組研究的問題,保證他們儘量不會跑偏。 他的團隊中,70後為科研力量主體,寇子明以樂於奉獻的精神,為年輕科研力量的發展進步創造了有利條件,提攜後輩、自己甘為人梯,為年輕科研人員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使年輕科研人員的成長進步儘可能少走彎路。

收穫: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20世紀90年代末,山西潞安常村煤礦工作面是通過傾斜下運帶式輸送機將兩翼高處採出的煤炭輸送到中間低處的煤倉,經常因堆煤、飛車事故而停產,對企業安全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 帶式輸送機生產廠家派出十幾名技術人員去現場進行調試,幾個月都沒能解決,邀請了國外著名廠家的研究人員協助檢修也沒能解決。企業只好進行公開難題招標,國內某單位作出的方案是:需停產兩個月進行改造,投資250萬餘元。

面對質疑,他立下“軍令狀”,最終打破外國壟斷,填補國內空白

當時寇子明博士畢業不久,帶著一種年輕的衝勁,經過現場的勘察和認真的思考,鄭重做出了承諾:“我來做,只要幾十萬元的經費,無需停產,利用檢修間隙完成改造。”在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的時候,寇子明組織研究團隊展開了實驗。沒日沒夜、爭分奪秒,在實驗室度過了緊張的60多天後,實驗成功了,寇子明發明瞭“基於能量轉換的礦用傾斜帶式輸送機防抱死安全制動技術”。該發明技術巧妙利用重力勢能自動轉化為液壓能來產生制動力矩,減小運行過程的摩擦和發熱,在沒有任何外動力的前提下很好地保證了輸送機滾筒防抱死制動性能, 依據山西省科技廳的鑑定,該項發明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

除此之外,寇子明團隊還成功研發生產了礦井提升系統安全運行關鍵技術及裝備(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2011DFA72120)。本項目擁有十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制訂了3項全國行業標準,出版專著兩部,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和產品的壟斷,把多項技術和產品應用到國外,迫使國際知名廠商在集成投標中經常選用本項目產品,對解決深部煤層開採提升系統的技術瓶頸、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科技活動國際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獻身科研,服務生產。在數十年的教學科研道路上,寇子明教授用心刻錄著自己的人生軌跡,用智慧和行動編織著精彩的經緯人生。

關注“西安科技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