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质疑,他立下“军令状”,最终打破外国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作为老师,他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作为科研人员,他孜孜不倦,攻坚克难。教学科研道路上的每一步,他都走得艰辛而快乐。他就是西安科技大学的校友——寇子明。

面对质疑,他立下“军令状”,最终打破外国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寇子明,1964年出生, 1984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技大学),主要从事机电液一体化、现代设计方法学、广义优化设计专业方面的研究,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矿山机电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

教学:传道授业解惑

寇子明教授出生于陕北吴堡县,大山深处的生活给了他坚强的毅力、勤奋的精神,再加上“读书有用”的坚定信念和摸索出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以骄人的成绩走出大山,走进西安科技大学。1984年大学毕业时,凭借着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寇子明如愿以偿,来到太原理工大学(原山西矿业学院)开始教师生涯。1992年他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录取为博士生,继续在煤机领域深造学习。三年泛舟学海,寇子明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并在1996年晋升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在寇子明眼中,教师奉献的是绿叶的事业,他结合自己的成功经验,教育本科生一定要认清自己、合理定位、循序渐进、踏实前行,用能够体现成长的进步来检验自己、让自己可持续发展,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寇子明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实战能力,探索实践“学习—研究—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问题提出—机理分析—制作与试验—调试与应用—总结与提高”的环节进行推广,使培养出的研究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极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好评。

科研:甘为人梯,提携后辈

寇子明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成功解决了煤矿机械运行几项关键技术,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面对质疑,他立下“军令状”,最终打破外国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此外,寇子明的创新团队把学校、设计院、研究院、企业等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汇聚起来,形成了一支召之即来、战之能胜的队伍,团队中现场生产、工艺设计、技术研究,各个环节的人员都有。方案直接面向工程来设计,设计之初就广泛征求虚拟团队中教授专家、厂家工程师、一线工人等不同层面人员的意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人机接口、系统间的关键接口,因此在设计完成后就能很快实现其研究、设计、制造、检测、安全调试。

寇子明的团队可以同时进行很多项目,分小组去完成,而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团队把好方向,整体把握小组研究的问题,保证他们尽量不会跑偏。 他的团队中,70后为科研力量主体,寇子明以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年轻科研力量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提携后辈、自己甘为人梯,为年轻科研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使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进步尽可能少走弯路。

收获: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20世纪90年代末,山西潞安常村煤矿工作面是通过倾斜下运带式输送机将两翼高处采出的煤炭输送到中间低处的煤仓,经常因堆煤、飞车事故而停产,对企业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带式输送机生产厂家派出十几名技术人员去现场进行调试,几个月都没能解决,邀请了国外著名厂家的研究人员协助检修也没能解决。企业只好进行公开难题招标,国内某单位作出的方案是:需停产两个月进行改造,投资250万余元。

面对质疑,他立下“军令状”,最终打破外国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当时寇子明博士毕业不久,带着一种年轻的冲劲,经过现场的勘察和认真的思考,郑重做出了承诺:“我来做,只要几十万元的经费,无需停产,利用检修间隙完成改造。”在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的时候,寇子明组织研究团队展开了实验。没日没夜、争分夺秒,在实验室度过了紧张的60多天后,实验成功了,寇子明发明了“基于能量转换的矿用倾斜带式输送机防抱死安全制动技术”。该发明技术巧妙利用重力势能自动转化为液压能来产生制动力矩,减小运行过程的摩擦和发热,在没有任何外动力的前提下很好地保证了输送机滚筒防抱死制动性能, 依据山西省科技厅的鉴定,该项发明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除此之外,寇子明团队还成功研发生产了矿井提升系统安全运行关键技术及装备(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2011DFA72120)。本项目拥有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制订了3项全国行业标准,出版专著两部,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垄断,把多项技术和产品应用到国外,迫使国际知名厂商在集成投标中经常选用本项目产品,对解决深部煤层开采提升系统的技术瓶颈、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活动国际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献身科研,服务生产。在数十年的教学科研道路上,寇子明教授用心刻录着自己的人生轨迹,用智慧和行动编织着精彩的经纬人生。

关注“西安科技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