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醫學獎得主曾在中國同台獲獎 相關抗癌藥已上市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季”10月1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大幕拉開。當地時間上午11點半、北京時間下午5點半,醫學或生理學獎率先揭曉。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公佈:本年度獲獎者為美國科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

諾獎醫學獎得主曾在中國同臺獲獎 相關抗癌藥已上市


兩獲獎者2016年曾在中國同臺獲頒“中植獎”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由兩位獲獎者分享,第一位獲獎者詹姆斯·艾利森,在免疫細胞的分子表面發現一種名為CTLA-4的蛋白,起到了“分子剎車”的作用。另一位獲獎者本庶佑,則是發現了T細胞抑制受體PD-1。

諾獎醫學獎得主曾在中國同臺獲獎 相關抗癌藥已上市


復旦大學藥學院藥理學與生物化學研究員朱棣1號晚間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表示,目前全世界對腫瘤免疫的研究十分火熱:“我們的免疫系統,其實也是有一套‘剎車系統’,包括一些抑制免疫系統的信號通路,這個包括的就有PD—1還有CTLA—4。當我們免疫系統的效果太強的時候,這些抑制性免疫的信號通路就會激活,但是如果它抑制得比較顯著的話,它同時也會抑制免疫系統去殺傷腫瘤。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的發現,是幫助人們發現了一個解除免疫剎車系統的這樣的一個功能,然後使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能去攻擊腫瘤。”

按照諾貝爾獎的慣例,醫學或生理學獎的頒獎儀式將於諾貝爾逝世的週年紀念日12月10號舉行。屆時,兩位獲獎者預計將會同時出現在斯德哥爾摩。其實,在將近兩年前,這兩位科學家也曾經在中國同臺領獎,當時他們共同獲得了第一屆“復旦-中植科學獎”。

朱棣告訴中國之聲記者,諾貝爾獎和“中植獎”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尤其看重科學家在相關領域首創性的發現。他說:“詹姆斯·艾利森在CTLA—4和本庶佑教授在PD—1方面的發現,當時可能不為大家所看好,人們也不知道它在癌症治療中會起到這麼大的一個作用。但是他們開創性的、首創性的工作,幫我們一步步開始推開了腫瘤免疫研究的大門。”

中國學者在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貢獻不容忽視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胡夕春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採訪時介紹說,目前,我國已經陸續批准了一些基於腫瘤免疫研究的癌症治療藥物。在這個領域,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過程中,除了今年的兩位諾貝爾獎獲獎者,還有一位名叫陳列平的中國學者,值得被人們記住。

“日本的本庶佑教授第一次發現了PD—1這樣的受體,陳列平教授在這個領域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他是第一次在動物身上證明,PD—1、PDL—1這條通路阻斷了以後能夠在動物身上治療頭頸癌,這也是非常大的進步。是他們這三位教授的努力,才能夠把一個基礎醫學上發現的這個PD—1、PDL—1單抗能夠轉化到能夠用於治療晚期惡性腫瘤。”胡夕春說。

攻克癌症是諾貝爾醫學獎關注的重要領域,免疫治療具有里程碑意義

癌症,是全人類最大的健康挑戰之一。攻克癌症,一直也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聚焦的領域,此前,治療前列腺癌的荷爾蒙療法、化療和治療白血病(血癌)的骨髓移植療法曾先後獲得這一獎項。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探索激活人體免疫系統以治療癌症的免疫療法。而這個希望的曙光直到本次諾貝爾醫學或者生理學獎獲得者之一詹姆斯·艾利森1996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時才得以顯現。

諾獎醫學獎得主曾在中國同臺獲獎 相關抗癌藥已上市


免疫治療不同於現有治療方式,它並不直接殺傷腫瘤本身,而是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抗擊腫瘤。在一些瘤種上已顯示出長期生存獲益的特點,並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目前在國際上已成為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儀式上,負責頒發獎項的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表示:“艾利森和本庶佑的發現給癌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特效藥,而且它展現了一個全新的理念,不同於此前的治療策略,它並不是基於瞄準癌細胞,而是踩剎車的人體免疫系統檢查點療法。兩位獲獎者的重要發現形成了攻克癌症的模式轉換,具有里程碑意義。”

2014年,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首次獲批應用於臨床治療,目前已在全球超過65個國家和地區獲批17項適應症,涉及肺癌、黑色素瘤、腎癌、霍奇金淋巴瘤、頭頸鱗癌、膀胱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等9個瘤種。

今年6月15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在國內上市。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肺部腫瘤科主任張真發1號晚間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應用於晚期肺癌治療之外,目前國內還在進行其它類型的臨床試驗,“在沒有免疫治療的年代,晚期肺癌的化療,可能它的五年生存率是1%到3%左右。但是有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它能達到五年生存率20%左右。而且免疫治療有一個特點,如果一旦有效,它可能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晚期肺癌很多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大概15%左右,如果對每一段有效的話,能做到治癒。”

張真發還透露:“目前國內上市的納武利尤單抗,大概一個月要花費3萬左右。但是可能就像當初的靶向治療藥,過幾年時間,就可能納入醫保,對患者家庭的負擔要小得多。”

有觀點認為,免疫治療改變了癌症治療的思路和實踐,更顯著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未來,隨著腫瘤免疫治療的不斷探索和優化,肺癌將有望被“慢性病”化。對此,張真發表示,希望下一代和此後的免疫治療藥物,即使達不到完全治癒,也可以做到“帶瘤生存”,不影響患者的生活。

轉自:中國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